首页考古发现宣化辽墓葡萄、葡萄酒考古发现及发掘记
66253

宣化辽墓葡萄、葡萄酒考古发现及发掘记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9:30:180

春寒料峭,寒风朔朔,29年前初春,河北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开进了宣化城西下八里村,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笔者作为宣化的考古专业人员有幸参加这次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的成果轰动了国内外考古界、历史界、学术界,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1993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数月的考古发掘过程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宣化辽墓

惊奇发现

1993年3月,一天清晨一个电话打进文物管理所,下八里村民杨贵富急促的说:“昨天夜里浇地塌陷两个3~4米的大坑,坑里发现了地下房屋,请你们赶快过来看看是什么?”杨贵富是我们的业余文物保护员,责任心非常强。接到电话,在已故的老所长刘仲羽带领下我们立即赶往现场。下八里村北一片开阔的田地里,两个塌陷的大坑相距40多米,深3米多,坑北侧发现灰砖砌筑的房屋屋檐,砖雕十分精致,上面涂有彩绘。通过观察我们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两处古代墓葬。向省、市文物局汇报请示,省文物局非常重视回电指示:“保护好现场,等待专家”。

第二天,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绍宗就赶到宣化开始考察。通过仔细的现场观察和周边调查,结合1971年附近发现的辽代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张世卿墓,考古专家郑绍宗所长大胆推测这里极有可能是大型的张世卿家族墓地,一定会有重大发现。

郑绍宗所长当即决定调来省考古队与张家口、宣化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下八里村北这处古代墓葬遗址进行勘探发掘。20多天的勘探发现了10多座地下墓葬。郑绍宗所长通过分析勘探情况,确定以M1张世卿墓为中心对编号M5、M6、M7、M8、M9、M10的六座墓葬进行发掘,包括两个已发现的大坑。

三月的宣化依然寒冷,空旷的田野上,劲吹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然而地下的墓室内倒是暖和的多,考古队员们都争着到底下去干活,无奈墓室内无法容下太多人,除了专业人员,大家只好轮流到外面去冻着,考古发掘进行的异常艰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一座座墓门被打开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栩栩如生的彩色壁画让人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随葬品使人无处插足,每一座完整墓葬都真实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辽代人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状况。让郑绍宗所长言中了,这里正是辽代张世卿墓家族墓地。

意外惊喜

这次考古发掘有着许多重大的发现,最为惊奇的当属7号墓张文藻墓。张文藻墓也是一座砖室墓,首先挖开的是墓道和天井,墓门被封门砖紧紧的封砌着,一切秘密都藏在墓门之后。此时的考古工作者既兴奋又担心,甚至有些害怕,兴奋的是墓门后会藏这你想象不到惊奇,担心害怕的是墓室被盗,万恶的盗墓贼往往会把墓室内的文物洗劫一空,失去墓葬考古中的最重要的资料。一切期盼在人们心中,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墓门。

封门砖被一块块拆下来,一道木门呈现在人们眼前,一把铁锁将木门紧紧锁住。人群中传来窃窃私语:“有没有钥匙?钥匙在哪?”此时我刚好站在最前边,忽然眼前一亮,木门右上角的门簪上一把生了锈的钥匙摆放在那里。打开铁锁,人群忽然安静了下来,大家屏住呼吸往里观看,木门被徐徐推开,突然人群中发出了一阵欢呼,7号墓保存完好的呈现在人们眼前。

后室正中柏木棺箱摆放在棺台之上,棺台前两张供桌,两把木椅,供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瓷盘、瓷碗、油灯、水壶,瓷盘中盛放着各种水果、糕点等供品。我们小心的挪动脚步,细心的测量、绘图、拍照、录像。水果中的梨、桃、枣、豆蔻仅剩下果核,板栗、核桃变成了空壳,糕点也粘连在一起难以辨认。忽然有人喊道:“看!这是什么?”大家不约而同转向这里,桌上那只躺倒的瓷瓶后面,右上角原封未动的摆放这一只小小的白瓷盘里,一束黑色的枝条上,几粒干瘪的颗粒。正当大家疑惑不解之时,考古专家郑绍宗所长端起小盘仔细观看,“这是葡萄!这是一千多年前辽代的葡萄!”六十多岁的老所长兴奋不已。

至今我们苦苦追寻宣化葡萄种植的历史,宣化葡萄栽种的渊源,终于在这座千年古墓得到了证实。以往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只有葡萄籽出土,象宣化辽墓出土这样整串干瘪的葡萄至今天为止国内仍为首例,也是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唯一一处孤例。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发掘工作按步就班顺利地进行着,忽然一只立在墙角的瓷瓶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只瓷瓶宽肩,圆腹,小平底,通身施黑色釉,口部用石灰封口。这种又细又高黑釉瓷瓶是辽代的典型器物——鸡腿瓶,是通常用来盛装水、油、酒用的。瓷瓶较重约900克,那在手中轻轻摇动,瓶内似乎盛满了液体,大家不由纷纷猜测,是油?是水?还是酒?

由于瓷瓶密封严密,为了保证瓶内液体不受损坏,不能在现场打开查看,这成为当时的一丝遗憾。考古发掘工作结束之后,这只黑釉鸡腿瓶被整体包装送到了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得研究室里,郑绍宗所长小心翼翼打开了瓷瓶,倒出了瓶内的液体,液体呈枣红色,颜色清纯均匀,清香扑鼻。郑绍宗所长不敢断定这是什么?于是他决定亲自尝一尝。后来,具郑绍宗所长回忆:“这枣红色液体尝在嘴里有些发甜,有些发粘,似乎有一点酒的味道。”但他不敢断言这就是酒,还要等待科学鉴定的结果。

于是,瓷瓶内枣红色的液体分别取样送到了河北师大实验中心和石家庄酒厂检验室进行分析检测。两家检测单位共采用了8种不同的方式对样本进行了分析化验,检测结果一致认定:“瓷瓶内的枣红色液体是含有酒精成分的葡萄制品,但酒精浓度很低,可能是时间久远挥发所致。”换一句话来说,这就是葡萄酒,这就是一千多年前的辽代葡萄酒。这是宣化辽墓考古发掘的又一重大发现,郑绍宗所长在第一时间里将这一消息告知我们,他说:“这是宣化古代先民为历史做出的贡献,这是国内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葡萄酒实物,其意义、价值非常重大。这次宣化辽墓发现的考古成果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宣化辽墓所取得考古成就值得我们荣耀和自豪。”

引种历史

葡萄栽培非我国原有,引进葡萄栽培开始于汉代,据《史记》记载,葡萄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带回,当时只限于在皇宫栽种,唐代以后传入民间。宣化地处最适合葡萄种植环境气候的北半球暖温带,唐代已有葡萄种植的记载,辽代种植技术已十分成熟,历经元、明、清时期的广泛种植,宣化葡萄在全国早已闻名遐迩。直至今日当你走进宣化城北的农家葡萄园,那些最古老的漏斗式葡萄架,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宣化早期发掘的辽代墓葬中还有一例可以佐证7号墓鸡腿瓶内装的是葡萄酒。早在1971年发现的辽代张世卿墓中就了一幅绘制在墓壁上的《温酒图》,图中木架上插放着三只鸡腿瓶和张文藻墓中出土盛放葡萄酒鸡腿瓶一模一样,这也证实一千多年前在辽代的宣化饮用葡萄酒已非常盛行,普通人家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已不再难已办到,葡萄酒也不再是富人家独享。《温酒图》中还反映了辽代人饮用葡萄酒的方式。

葡萄酿酒

历史上酿造葡萄酒并非宣化独有,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汉代已知利用葡萄酿酒。另外,葡萄酿酒可以不用酒曲,酿酒技术比较容易掌握,这一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明确记载:“凡作酒醴须酒曲,而葡萄、峰密等酿酒独不用酒曲。”宣化唐代以来盛产葡萄,酿造葡萄酒也由来已久。辽代时期人们吃葡萄,喝葡萄酒已是习常,所以才会将其带入墓葬之中。

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虽然始于汉代,但只是见于文献记载,始终不见实物。宣化辽墓出土的葡萄和葡萄酒实为罕见,实物资料的发现其意义最大,它是真正的历史,无可替代。它是科学研究载体,其珍贵程度非他可比。宣化辽墓所在的地理位置位于宣化城西北山坡之阳,土质为沙质土层,地势较高,相对干燥,才使得最难保存的葡萄得以保存,也使之成为宣化种植葡萄的历史见证。葡萄酒的保存得益于酒瓶严密的封口,才使得里面酒既没有挥发,又没有变质,至今品尝都香甜爽口,回味无穷。

岁月转逝,时光荏苒,转眼29年过去,年过古稀,退休今日,赋闲在家。想到多年前宣化辽墓出土葡萄、葡萄酒一事,值得一述,回想往事,浮想联翩,亲历以往,清新在目,斗胆提写,拙笔涂鸦,望阅者海涵。

作者:颜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