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整理|笪浩波:早期楚国核心区探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讲座整理
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早期楚国核心区探索
主讲人:笪浩波研究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整理人:孙梦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
2019年7月19日下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笪浩波研究员给我们带来题为“早期楚国核心区探索”的讲座。笪老师首先围绕早期楚国核心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学术梳理,并且结合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中记载的早期楚国核心区丹阳的地望问题进行了探讨。
传世文献中关于丹阳的记载主要见于《世本·居篇》和《史记·楚世家》。其文如下:
《世本·居篇》:“需熊居丹阳,武王徙郢。”
《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关于丹阳的地望,自汉以来,主要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以及在四说基础上形成的迁徙说。这五种丹阳的地望观点各有所本,并且都有支持者继承与发扬,其中丹淅说得到了钱穆、罗尔纲、吕思勉、童书业、白寿彝等学者的支持,成为丹阳说中非常流行的观点。
笪老师在评述五种丹阳说时将其分成文献派和考古派两种类型。文献派延续学术传统,即从文献中来找证据,但是过度依赖文献的正确性,而且文献派并非客观地来分析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而是为我所用,只找于已有利者,因此难以自圆其说。考古派则主要从类型学和聚落形态学出发来找证据,但最后仍脱不了文献的窠臼。考古派要认清何为早期楚文化?仅凭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课上,笪老师还提出了早期楚国都城探索的几个线索:荆山、沮漳、江汉沮漳、昭王南征,并且提出探索楚国早期都城主要还是要从文献中去寻找证据。但他也强调证据应该来自于更早的文献,准确地说是汉代以前的文献,特别是各类传世文献中楚人的自述和记载,而近年大量的出土文献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最新关于早期楚国核心区的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五种丹阳说。《左传》中楚人的自述记载,出土文献新蔡简、清华简《楚居》、古本《竹书纪年》中关于昭王南征的记载都为我们探究楚国早期核心区提供了新思路。
笪老师认为,清华简《楚居》中的早期楚人居地“京宗”很有可能就是景山。京与景均为见紐阳部,可以相通,且诗经里面也可找到例证。而宗则表示山,是一种尊称,例如泰山被称为岱宗,楚人为了表明对祖先的崇高敬意,所以将其早期居地景山称为“京宗”。
最后笪老师又结合新蔡简与清华简与传世文献对夷屯的地望进行梳理,他认为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早期楚文化的线索将会越来越清晰,早期楚文化的谜底即将揭晓。
编辑、配图:刘亚楠
摄影:李伯璋
终审:桑佳旻
- 0002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