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游学:明孝陵神道考察记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明孝陵继承了唐,宋以来帝陵的主要规划,并为以后的明十三陵,乃至清代的东、西陵所沿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在明孝陵的众多景点中,神道给人印象最为深刻,并让人联想到我校景明墓神道的建制,很有启发意义。
一、石像生
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
明孝陵的神道石像生是朱元璋生前大驾卤薄的反映。他仿效了宋制以表明自己是继承华夏正统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灭元建明的,但是明孝陵的建制还是突破了唐、宋的常规,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体来说,明以前陵墓神道两旁的石狮很多,但是从未是一对蹲着,一对站着这种形式。宋代前期的獬豸胸侧有翼,酷似辟邪,后期两翼化为火焰状,似在奋飞迅走,而明孝陵的獬豸则取消了寓意的装饰,显得更朴实无华。其次明孝陵前置骆驼实为首创,明代以前从未见有物证。明孝陵的骆驼长4米,蹲者高2.88米,站者高达3.68米,是石像生中最高大的。在石象方面,明孝陵的象侧不置人,象身也无披饰,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在众多石像生中石象的雕琢是最具功力的,也是最大的。据说石象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在南朝的时候盛行在帝陵神道置麒麟以区别于人臣的墓,到唐宋,诸帝王陵墓改用石狮作为帝陵的象征,不置麒麟。但是,明孝陵突破了唐、宋的历史传统,同时使用石狮和麒麟,只是依然让狮子为神道石像生之首,把麒麟至于石马之前。几乎古往今来的所有帝陵中都有石马,但是那些石马多有控马官和马饰等,而明孝陵为了布局上的一致性,则取消了这些繁琐的东西,以示朴实无华,庄严肃穆。
二、华表
在转弯处有两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但是,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因为朱元璋认为孙权是个好汉,甚是令人敬佩。因此为了绕开孙权陵墓,工匠遵守朱元璋不迁孙陵的号令,让他为朱元璋看守大门。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此外,这对华表下方有多处凹洞,据说以前当地人认为皇家陵墓的华表有灵气,所以就在得病时刮掉华表上的石末熬药喝治病,后来怕华表被刮断就被制止了。
三、翁仲路
过了华表,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从望柱起到根星门的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无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其中武将两对,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和青年宿卫将军。武将服饰雕琢精细,头戴兜鍪,呈圆形覆钵,顶部长缨披后,身着盔甲,甲身作山纹状,被膊肩部为虎头形,下有腿裙,腰佩剑,手执爪、蒜头、骨朵等。故《明会典》中称之为:“带刀执爪盔甲将军”。他们都是大驾卤薄中的一员。文臣也是两对,其含义和武将相同。文臣身穿宽袖大袍,手执笏板,足穿云头靴,但是冠饰已模糊不清,所以他们的品级便不好判断出来,大概是祭祀吧,不过其端庄肃穆之态仍然依稀可见。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都是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栩栩如生。
四、个人感受
作为专业考察,提前作一些准备性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去实地参观考察就不算考察了,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吐枣,只能像普通游客那样随便看看,不能形成更加专业性的认识。所以在去南京之前就看了些关于明孝陵的简介,以及一些相关视频,有了一个关于明孝陵的初步认识。当实地考察时,我们的时间还是比较紧的。幸而我所希望看的帝陵神道没有错过。不过遗憾的是我们走的路线是反的,我们先走了翁仲路,然后才走石像生。不过导游阿姨十分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那些关于石像的一些民间小故事。从那些民间传说中,我们不乏听到些老百姓对作为皇帝的朱元璋的神话,以及他令锦衣卫严密监督大臣的一些有趣却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看着这一蹲蹲高大,由整块石头精细雕琢成的石像,感叹中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之余,也不免叹息老百姓的迷信和愚昧以及封建等级思想,随便石像上的一些不知怎么形成的缺口,便能为朱元璋编出一段神乎其神的故事。石像生应该比翁仲路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我想不仅仅因为因为那些石像更加生动而且还因为那里不仅有大家常见的石狮、石马、麒麟,更有几种比较少见的石兽。特别是獬豸,因为我以前都没见过,名字也叫不出来。而且还有大象和骆驼,这些都是很多古代墓葬十分少见的。不过作为专业考察,可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拍照合影上,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旁边的简介牌上以及导游的介绍上,有些同学还不停地做笔记。最后就是回去将自己考察的所见所闻与自己收集的资料仔细比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将自己总结的知识和感受写成考察报告,使自己更加深刻系统地掌握关于明孝陵神道的知识。
总结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不仅让我们切身地考察到了明孝陵神道的建制,使我们对古代帝陵神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通过考察总结,写考察报告,更锻炼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由于初次写考察报告,所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应继续努力,挺高水平
- 0004
- 0000
- 0001
- 0000
- 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