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璟:二里头文化时期环渤海地区的文化区域与互动态势
环渤海地区大体上指千山山脉以西、太行山以东、燕山山脉以南和泰山—鲁山—沂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①包括辽东半岛、千山山地、下辽河流域、辽西走廊、燕山以南的桑干河流域、滦河流域、华北平原以及山东半岛等自然地理区域。当历史进入到了以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时期,②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占居优势地位的二里头文化外,各地区纷纷出现了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各文化及其所属的文化区之间交往更加激烈和频繁。处于重要人文地理位置的环渤海地区,呈现出来的文化格局更加异彩纷呈。本文拟简要梳理环渤海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诸考古学文化遗存,对相关考古学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及其形成的文化态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环渤海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遗存的确认:八类文化遗存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日本学者在我国辽东半岛地区考古活动的展开,在辽东半岛的单砣子和高丽寨遗址发掘出了一些现在看来是岳石文化的遗存。③20世纪30年代,“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在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存中也包含有部分岳石文化遗物。④这些成为环渤海地区最早被学界发掘出来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然而,囿于认知水平,当时并未能明确解决这些遗存的年代等问题。
随着1959—1978年开展的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为夏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在环渤海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的确认提供了考古学年代基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在环渤海地区相继辨识和确认出岳石文化、先商文化、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考古遗存。随着田野考古的工作推进,环渤海地区各个自然地理区域内基本上都可以辨识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
从目前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考古材料来看,环渤海地区可以辨识出大约八类文化遗存。在泰沂山地和山东半岛上盘踞着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在辽东半岛发现了以双砣子二期为代表的岳石文化遗存和上马石瓮棺葬为代表的土著遗存;⑤在千山山脉地区的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中也辨认出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⑥在下辽河平原地区的高台山文化是该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的重要代表;⑦二里头文化时期燕山以南的桑干河流域、滦河流域、华北平原地区分别存在着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肥袋足鬲类遗存、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等类遗存,⑧显示出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结构。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渤海地区愈发显现出了开放的人文地理位置所造成的多彩的文化局面,各支文化各具特色,割据一方而又相互交往,诸遗存自具传统,自身传承而又相互影响。各区域内既生长着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又可能存在着受其影响的其他文化,从而构成了本地区的文化特征。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各区域的文化中心与其他遗存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各区域的文化结构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环渤海各区域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从而描摹二里头文化时期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互动的情景。
二、环渤海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区域的划分:四个文化区域
与中国大地上其他区域一样,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渤海地区在受到二里头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几个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向外输出自身的影响。按照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及其影响的范围,我们可以大致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渤海地区划分成四个区域,即环渤海地区东部的泰沂山地、胶东与辽东半岛,环渤海西部和南部的华北平原部分地区,环渤海地区北部的燕山以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部的下辽河平原与辽东丘陵北部。
1.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渤海东部:泰沂山地、胶东与辽东半岛
北起辽东半岛南到胶东半岛和泰沂山地的广大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东部。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岳石文化取代了山东龙山文化,并从胶东半岛扩张至了辽东半岛,在与辽东半岛土著文化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岳石文化向西继承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其西界直到豫东地区的商丘附近,与西南边的二里头文化对峙,与西边的先商文化分庭抗礼,从而取得了环渤海东部地区的主导地位。
首先来看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存。
集中分布于鲁西地区,今聊城—菏泽一线以西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的年代约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以茌平尚庄H17⑩、济宁程子崖H140(11)等遗存为代表。
程子崖遗址以H140为代表的第三期遗存具有山东龙山文化向岳石文化过渡的特征。如,程子崖 H140:1尊、H140:2碗明显呈现出向岳石文化转化的迹象。(12)学界早已认识到,二里头文化的三足盘、平底盆、陶爵、鼎足等的作风或全部或部分地来自山东龙山文化。(13)有趣的是,城子崖H140:6罐酷似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同类器物。这些现象不仅再次说明了二里头文化对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影响及其年代关系,更暗示了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孕育了岳石文化的萌芽,后来成长起来的岳石文化最终取代了山东龙山文化。
接下来考察岳石文化与其西、南边的文化关系。已有论者指出,在以杞县为中心的豫东地区存在着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相交汇的现象。(14)
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间的交流无疑是二里头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关系。
从时间上看,岳石文化早期遗存中,就已发现明显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但数量很少,岳石文化中期遗存中,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种类和数量猛增。综观岳石文化中发现的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我们可以将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分为两种:一种为二里头文化陶器直接传播到岳石文化,表现为在岳石文化遗存中能够发现二里头化陶器。这类陶器发现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例如,蘑菇钮器盖、鬲、绳纹折肩罐、深腹盆、豆、器盖、爵、大口尊、深腹盆、鸡冠耳罐、箍状堆纹缸、花边深腹罐等器类。该类陶器的出现反映了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直接传播。另一种为二里头文化的某些特征在岳石文化器物上有所反映。这类影响的例子在岳石文化中发现不多。这类影响则反映了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模仿和吸收。可见,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直接传播远大于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模仿和吸收,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强力冲击,一方面亦反映出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学习速度远不及二里头文化强力冲击的力度。
从岳石文化中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分布地域上看,在靠近中原及皖北、苏北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二里头文化陶器,(15)而在鲁东北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址中亦可以看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应该认识到,二里头文化直接向岳石文化传播的陶器,随着二文化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现有材料显示,在北到黄河、南到胶莱河的岳石文化遗存中,可以发现数量不等的二里头文化陶器,分布于胶东半岛西部及辽东半岛南端的岳石文化遗存中少见二里头文化陶器。
关于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有论者认为,“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以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较为明显”(16)。然而,用我们判断文化影响主导方的标准来寻找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因素时,却发现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远小于后者对其影响。
可以看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大于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反作用。而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开始交往的时间,基本与东方地区的岳石文化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的这场“革命”同步。这一过程,暗示着二里头文化的逐渐强大与东方地区的动荡。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的现象说明,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强力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岳石文化的内部机制,推动了岳石文化的发展。
岳石文化在与二里头文化对峙的同时,也向环渤海的其他区域施加了影响,成为了环渤海地区东部的重要文化中心。如,岳石文化与盘踞在环渤海西、南部的漳河型先商文化向南一同渗透到了郑州地区,在环渤海北部的燕山南部地区也发现了部分岳石文化遗存,甚至环渤海东北部的高台山文化当中也发现了岳石文化的因素。
2.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渤海西部和南部:华北平原部分地区
华北平原地区主要指沁河、黄河一线以北,太行山以东,拒马河、大清河、永定河一线以南,西临渤海的平原地区。该地区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主要生长着先商系统诸文化。分布于辉卫地区、漳河流域及滹沱河流域、豫东和郑州地区的先商系统文化遗存可以划分为辉卫文化、漳河型、南关外型先商文化三类。具体到本文讨论的华北平原环渤海的部分,即华北平原在泰山—鲁山—沂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在二里头文化时期是漳河型先商文化的领地。
漳河型先商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间的交流,亦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关系。已有学者指出,地处漳河型先商文化腹地的磁县下七垣先商遗存中存在二里头文化的影响。(17)
随着考古学材料的不断丰富,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先商文化遗址中发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这些陶器包括敛口瓮、箍状堆纹缸、大口尊、花边罐、刻槽盆、器盖、扁三角足鼎、深腹盆、三足盘、小口瓮、豆及鸡冠状鋬耳等。
从时间上看,漳河型先商文化中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影响的时间,自早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期。从地域上讲,先商文化中年代最早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发现于在漳河流域的磁县下七垣遗址先商文化早期遗存中,其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到了二里头文化二、三期时,在北到磁县以北、沼河附近的内丘南三歧遗址,南到漳河以南的安阳大寒遗址、西到杞县鹿台岗遗址漳河型先商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到二里头文化四期时,安阳梅园庄和杞县鹿台岗遗址漳河型先商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似乎表明二里头文化影响波及的范围向南回缩。
与二里头文化对漳河型先商文化的影响相比,漳河型先商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出现得比较晚可以看到,漳河型先商文化对二里头文化产生影响的时间较晚,且其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明显小于自身受到的二里头文化影响。
在环渤海地区以南,与二里头文化自南、东下冯文化自西包围辉卫文化相呼应,漳河型先商文化自东、北对辉卫文化形成了包抄的态势并直接与二里头文化在豫东地区交汇。近来,在黄河北岸的长垣宜丘遗址发现了漳河型先商文化遗存,(17)也显示出,漳河型先商文化很可能是自辉卫地区以东越过黄河进入到了豫东地区。
二里头文化晚期,漳河型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自杞县一带向西渗透到了郑州地区,辉卫文化的一些因素也渡过黄河与漳河型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一道冲击郑州地区的二里头文化。这四类文化的相互作用,令郑州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变得比较复杂,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关外型先商文化”(18)和郑州化工三厂H1类遗存。(19)
华北地区的西南边,以先商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交流,造成了郑州地区夏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混乱局面,客观上为二里岗下层商文化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
我们再转向华北平原北部。二里头文化时期,华北平原北部地区的情况更加复杂,既是南北方考古学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又受到了来自其西方的文化影响,成为各类考古学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20)
1982年发掘的容城县午方遗址“龙山晚期”遗存中就发现有先商文化时期遗存。(21)1985年“拒马河考古队”在易县、涞水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中发现了“与先商文化近似”“燕山土著”“夏家店下层文化在京津地区的变体”三类遗存。(22)1986年保北考古队在安新县辛庄克、申明亭、北刘庄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先商文化遗存,(23)还发现容城县白龙遗址先商文化遗存中有岳石文化因素,(24)类似的遗存在容城上坡遗址也有发现。(26)在2006年发掘的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7)H142先商文化遗存中也可以看到多种文化成分。(28)
沈勇把保定地区以午方J1、下岳各庄一期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先商文化“保北类型”,并指出保定北部既存在先商文化“保北类型”,又有夏家店下层文化。(29)李维明进一步指出,保北型先商文化是先商文化自漳河流域向北传播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大陀头类型”接触而相互影响的结果。(30)近年在冀中平原北部发掘的一批遗址,如易县七里庄遗址发现了“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下七垣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具有独自特性”的文化遗存;(31)唐县北放水(32)、淑闾(33)遗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遗存除具有上述两类特征之外,亦含有晋中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因素。
可以看到,华北平原北部的先商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具有典型先商文化特征的陶器,是其主体。另外,这类遗存中还发现了具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岳石文化特征的陶器。
笔者认为,华北平原北部也是先商文化的控制区。同时,这一地区亦受到了晋中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影响。在下岳各庄、容城午方、白龙等遗址代表的“保北型”先商文化遗存中可以看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在先商文化早、晚期均存在。至夏晚期,岳石文化的影响逐渐退却后,又更替出现了来自晋中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因素。(34)
3.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渤海北部:燕山以南地区
燕山南部地区(以下简称“燕南地区”)北靠燕山、南临永定河、西到壶流河,东濒渤海,大致由海河平原北部地区、以滦河流域为中心的平原地区和以桑干河流域为中心的太行山地区三个自然地理区域组成。燕南地区地处环渤海地区的北部,是东北地区、太行山地、华北平原交接的前沿地带。不同地域的考古学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使该地区的文化面貌异彩纷呈,凸显出开放的文化特色。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燕南地区主要存在着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肥袋足鬲类遗存、岳石文化等类考古学文化。
学界对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是否与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系统仍存在不同认识。有学者将以张家园64(35)层为代表的张家园下层遗存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束腰甗、折腹盆等为代表的“双方都常见的器物”,第二种器物以敛口鼓腹鬲、折肩鬲等为代表,“在张家园下层类型常见,但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不见或少见”,第三种器物“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常见,但在张家园下层只偶有发现”,如曲腹罐;并根据第二、三种器物的特征将该类遗存单独命名为大坨头文化。(36)
已有学者从夏商时期燕山南北地区最具文化特征的陶鬲出发,讨论了其文化谱系、(37)燕山南部地区的文化格局(38)等问题。这些意见都为我们考察“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性质问题提供了帮助与启发——从陶鬲的角度或可窥见一斑。
该类文化遗存的陶鬲大体有尊形鬲、素面(或抹光)无实足根鬲、绳纹筒形鬲、绳纹鼓腹有实足根鬲、绳纹弧腹无实足根鬲等类。
不难看出,尊型鬲、素面(或抹光)无实足根鬲、绳纹筒型鬲均具有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特征。而绳纹、鼓腹、有实足根鬲或又可分为两种,一类与先商文化陶鬲酷似,另一类与先商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陶鬲均有差别,很可能是燕南土著文化的遗留。
有趣的是,素面(或抹光)、无实足根和绳纹、鼓腹、有实足根两类鬲,器型由早到晚均由矮胖向高瘦发展,可见这两类陶鬲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到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出现了前堡F1:37类绳纹、弧腹、无实足根鬲,似为二类陶鬲形态的融合。(38)这一过程,恰反映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对燕南土著文化遗存的影响及二者的融合。
此外,除了这三类陶鬲之外,在“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中还存在大量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例如,尊、甗、豆、曲腹罐、小口罐、大口瓮等。
同时,我们在“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来自太行山以西的晋中地区和二里头文化的因素。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一具有多重结构的考古学文化,受到了先商文化、晋中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以及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其内部仍存留着土著文化的传统,但其主体特征属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宣化李大人庄H2、M4、M1为代表的一类遗存陶鬲的特征与前述文化均不相同,(39)其特征为肥袋足、无实足根。故将出土此类肥袋足陶鬲的遗存称为“肥袋足鬲类遗存”。目前在燕南地区发现的“肥袋足鬲类遗存”的数量较少。应该承认的是,在李大人庄H2中可以明显地见到具有夏家店下层文化特征的大口瓮、尊、小口罐、甗等陶器,还发现有来自晋中地区的蛋形瓮。表明目前发现的该类遗存仍具有鲜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特点。但其最具特征的陶鬲的形态,提醒我们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燕南地区很可能存在以肥袋足鬲为代表的一类文化遗存。虽然我们目前很难说清这类遗存的来龙去脉,但李大人H2:40、H2:39鬲上的花边作风,很可能与内蒙古河套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有某种关系。
大城山遗址是滦河流域的主要遗址之一,张锟同志将该遗址出土陶器划分为两类遗存,(40)其中第二类遗存的年代相当于本文所述的夏代。张文将该类遗存划分为岳石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先商文化三群。虽然其中关于先商文化群的陶器仍需要材料的进一步丰富,但这一论断对燕南地区岳石文化的辨识尤其是对滦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结构的认识有一定启发。
应当指出的是,滦河流域二里头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不仅包含有以大城山遗址为代表的岳石文化遗存,还包含有大量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而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总体特征仍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
4.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渤海东北部:下辽河平原与辽东丘陵北部
下辽河平原地区地处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东、西辽河交汇处以北,南到辽东湾,系下辽河及其支流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区。以千山山脉为主干的辽东丘陵地区,南面濒海,东北部与长白山脉毗连。以辽河口和鸭绿江口一线为界,可将该地区分为南部面向海洋的辽东半岛丘陵地区和北部面向大陆的辽东丘陵北部地区。
二里头文化时期,在下辽河平原生长着高台山文化,辽东丘陵北部发现有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两类遗存关系密切。据此,可将下辽河平原及其毗邻的辽东丘陵北部地区作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地处环渤海地区东北部的一个文化区域。该区域既是沿海地区连接内陆的重要缓冲地带,又是环渤海地区面向东北地区的一条通道。
高台山文化在环渤海东北部地区处于中心地位,向外传播,输出影响。
(1)高台山文化对辽东丘陵地区的马城子诸洞穴遗存(41)产生了重要影响。高台山文化具有双耳作风的盆、竖桥四耳壶及素面无耳壶等器类可以在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中找到前身,应属高台山文化的土著文化因素。(42)
(2)远在松嫩平原的小拉哈文化早期遗存中发现了素面鬲,(43)显非本地文化因素。而距离松嫩平原最近的彰武平安堡早期遗存则显示了素面鬲的来源,(44)即自高台山文化传入。
此外,已有学者指出,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当程度接受了高台山文化的影响。(45)笔者同意这一观点,并不再赘述。同时,胶东半岛上的岳石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带有高台山文化特征的因素。当然,高台山文化也受到了来自辽东和胶东半岛的文化影响。二里头文化时期高台山文化陶甗的足、腹部形态特征及甗腰部饰附加堆纹等作风显然与岳石文化同类器相似。同样,还有尊形器等与岳石文化同类陶器相仿。
应该指出的是,下辽河平原上的高台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岳石文化间的交流,在辽东北部丘陵地区的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中也有体现。
笔者曾揭示出,辽东半岛上的岳石文化遗存与长海县上马石瓮罐葬遗存(46)间存在交流的现象。(47)我们还可以发现,上马石瓮棺葬中被《胶东辽东》归入B组中的部分陶器,具有一定的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特征。这一现象暗示着,辽东半岛南部上马石瓮棺葬遗存与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间亦存在着交流。
看来,上马石瓮棺葬体现出本地、岳石和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三类文化因素。此外,辽东丘陵地区北部的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早、中期遗存里,也可以看到岳石文化的影响,这些现象均显示出,岳石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强力渗透,成为讨论二里头文化时期下辽河平原的高台山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重要背景。更应注意的是,高台山文化形成之后,在受到岳石文化影响的同时,亦形成了具有显著自身特征文化传统,并向周边地区输出影响,从而形成了以高台山文化为中心的环渤海东北部地区。
三、二里头文化时期环渤海地区的文化互动态势:五个重要特点
通过考察二里头文化时期环渤海各文化区纷繁复杂的文化面貌与关系,我们可以大体概括二里头文化时期环渤海地区文化互动的特点。
1.二里头文化是二里头文化时期影响环渤海地区诸文化的主要外部力量
在华北地区,自二里头文化早期开始,二里头文化就对华北地区的先商文化产生了影响。在与先商文化的互动中,二里头文化自身也受到了先商文化的影响,引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在泰沂山地和胶东半岛,一脉相承的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中皆可以见到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在燕山以南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因素也出现在了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经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这一地方类型,将其影响传播到了燕山以北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
2.岳石文化的广泛传播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环渤海地区文化互动的重要特点
岳石文化是环渤海地区十分活跃、广泛传播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岳石文化在与西方的二里头文化对峙的同时,也与先商文化间进行着文化交流。此外,岳石文化在环渤海北部和南部广泛传播。在华北平原北部的先商文化中,在二里头文化早期时就已发现了岳石文化因素,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又发生了岳石文化影响逐渐退却的情形;在燕山以南地区,岳石文化经陆路深入到了环渤海北岸的大城山遗址附近;在辽东丘陵北部和下辽河平原的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和高台山文化中,均可以见到岳石文化的因素,这意味着岳石文化自海上登陆辽东半岛后,其脚步仍未停歇,经辽东半岛进一步将其影响传播到了环渤海东北部地区。最西到郑州地区,仍可以见到岳石文化的身影。
3.先商文化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环渤海地区文化互动的重要一级
先商文化占据环渤海的华北腹地,在与二里头和周边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中积蓄了力量,逐渐成为了开启中原地区新文化局面的生力军。先商文化在与西南边的二里头文化的交流中,由单方面接受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变为向二里头文化施加影响。漳河型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自杞县一带向西渗透到了郑州地区,辉卫文化的一些因素也渡过黄河与漳河型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一道冲击郑州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最终颠覆了二里头文化。在华北平原北部,先商文化一方面与北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一方面亦受到来自太行山以西的晋中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和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
4.环渤海北部及东北部地区的文化割据一方并有侧重地向外传播
虽然,环渤海北部的燕山以南地区的文化格局复杂,但我们仍可以明确地看到,源自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方类型——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占主导地位。来自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来自华北平原地区南部的先商文化、来自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文化遗存汇聚于华北北部和燕山以南地区。华北北部地区先商文化中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岳石文化因素的出现,意味着处于强势地位的这两种文化对先商文化施加了强烈的影响。约当二里头文化偏晚阶段,先商文化因素进入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说明二者间的交流由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强势单向交流,转化为二者的互动。这个时期,二里头文化和晋中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亦对夏家店下层文化施加了影响,而此时的燕南地区却罕见岳石文化的影响昭示着岳石文化的影响退出了这个舞台。可见,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变迁见证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向南传播的历程。
在环渤海地区东北部,高台山文化向南对辽东丘陵地区施加了影响,向西传播到了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当中,最北把陶鬲传播到了松嫩平原的小拉哈文化当中。
5.还应指出的是,太行山以西的部分遗存,如晋中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也参与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环渤海地区的文化互动
综上,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是最强势的文化核心。环渤海各文化区的诸主要文化,亦形成了区域性文化中心,并直接或间接地与二里头文化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有的与二里头文化东西对峙,相互影响,如岳石文化;有的直接参与了与二里头文化的竞争最终导致了二里头文化的灭亡,如先商文化;有的间接与二里头文化进行交流,如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有的则处于二里头文化影响之外,将自身的影响向外远播,如高台山文化。环渤海地区呈现出的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所具有的“多元一体”式的文化格局与历史文化背景。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9期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