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民:黄文弼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
一 生平与学术经历
黄文弼,字仲良,清光绪十九年三月初八日(1893年4月23日)诞生于湖北汉川县黄家嘴的一个清贫家庭。父原为木匠,后改业从商,始渐富裕。他在幼年时就读于汉阳府中学堂。1915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门,适逢蔡元培执掌校政,革除旧习,倡导新风,曾发起成立进德会,黄文弼为该会最早的会员之一,由此奠定其从事学术事业的思想。
黄文弼于1918年由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研究所国学门助教(后历任讲师、副教授)。开始继续大学本科所学,致力于宋明理学研究,著有《二程子哲学方法论》等;后转治目录学,著有《续四库书目略说明》、《中国旧籍新分类法纲目》等,对中国旧籍目录的创新有所贡献。继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在主任沈兼士的领导下成立古物陈列室,黄文弼参与古物整理工作;他又是北京大学考古学会的最早会员,从而对古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7年初,曾几次潜入新疆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又来中国,企图再次前往,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捍卫国家主权与之反复交涉,协议由中瑞双方合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采集的标本概归中国。黄文弼自告奋勇参加该考察团,成为考察团的5名中方学者之一,是第一位专事新疆考古的中国学者。当年志愿投身荒漠,实为具有献身精神的冒险事业。中方考察团员,不仅进行各自学科的专业考察,而且肩负暗中监督外方的维权任务。他们在中方团长徐旭生、瑞方团长斯文·赫定的率领下,于1927年5月从北京出发,先到内蒙古西部,特别是在额济纳河流域考察汉代烽燧遗址,于1928年初到达新疆。黄文弼在历时三年的考察中,主要调查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周围,以及罗布泊地区。他曾从塔里木河畔的沙雅出发,以一个月零六天的时间,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田。在宽达500公里,寸草不生、滴水皆无的大沙漠中,冒着生命危险,骑驼前行,沿途发现众多古代遗址,采集了丰富的古代遗物。他于1928年春和1930年春两次前往吐鲁番地区,重点考察高昌故城和交河古城,发掘了雅尔湖的麹氏高昌墓地。1930年春又在罗布泊地区第一次留下中国学者的足迹,发现一处西汉时代的烽燧遗址。
黄文弼结束第一次新疆考察后,于1930年秋返回北平,一方面仍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进行考察资料的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1年出版了《高昌陶集》和《高昌砖集》。
1933年,黄文弼在教育部的资助下,以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的身份,第二次前往新疆。这次主要由偏西的一条道路进入罗布泊地区工作,除前次考察过的西汉烽燧遗址外又有新的收获,在罗布泊的北面找到的一段丝绸古道,以及古渠遗址和屯垦遗迹。1934年返回北平。
1935年,黄文弼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派驻西安,任该会西京办事处主任,主持进行整理碑林工作。他邀请梁思成设计碑林的建筑布局,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以三年的时间完成任务。其间,他还兼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专任研究员,利用夜晚的业余时间,继续整理西北考察资料。
抗日战争期间,黄文弼辗转于大后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生活甚为艰难。1938年被聘任为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随后又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并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资助,继续从事新疆考古报告的写作。当时,西北联合大学在陕西城固,四川大学在成都附近,相距数百公里,往返奔波,不胜辛劳。而两地既没有电灯,又没有煤油灯,或点土蜡烛,或点菜籽油灯,坚持在一灯如豆的暗淡之夜,通宵达旦地奋力工作。他先后开设过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美术史、蒙元史、西北边疆史等课程。除编写讲义外,还撰写了许多关于西北史地的文章。1942年,黄文弼出任西北大学历史、边政二系的系主任。又于1943年受西北大学委托,第三次赴新疆考察,1944年返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黄文弼应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之聘,回到北平任该所专职研究员,主要是继续编写新疆考察的报告。1948年出版《罗布淖尔考古记》,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新疆考古报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黄文弼在新中国成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党派,但他爱憎分明的正义感时有表现。早年为营葬革命先烈李大钊的捐款簿上,曾经留有他的大名。北平解放前夕,他拒绝逃往台湾。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文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他精神焕发,努力工作,截至1956年结束了昔日考察资料的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高昌砖集》(增订本)、《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三部著作。1957年夏,年已65岁的黄文弼以体弱多病之躯,率领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一支考古队,第四次前往新疆考察。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行程万里,跑遍了天山南北,特别是对过去没有做过多少工作的北疆,进行了广泛的踏查,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遗迹有不少新的发现;在哈密、伊犁、焉耆、库车等地,调查发掘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金石并用时代墓葬、魏晋至元代的城址和佛寺,以及乌孙、突厥的墓葬等,取得丰富的新收获。考察期间,他无限关怀西北考古事业的发展,不知疲倦地向年轻的后辈学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传授历史考古知识,鼓励他们边干边学,继往开来。他还曾在乌鲁木齐公开讲演,以大量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论述,新疆自汉唐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痛斥民族分裂分子妄图分割新疆与祖国关系的谬论。
1964年,黄文弼被选任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正当这位终生从事新疆考古和西北史地研究的老人,欲以夕阳晚照的精神继续贡献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时,“文化大革命”使他身心俱损,不幸于1966年12月18日与世长辞,终年73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黄文弼得到平反,未完成的工作也得以续成。毕生的重要论著和第一次西北考察日记,由他的儿子黄烈先后整理为《西北史地论丛》、《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三书,分别于1981年、1989年、1990年出版。1957~1958年第四次新疆考察的考古报告遗稿,则由考古所安排人员整理为《新疆考古发掘报告》,于1983年问世。
二 主要学术成就和重要贡献
黄文弼四次前往新疆考察,足迹遍及新疆南北各地,是中国学者新疆考古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尤其对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卓有贡献。
(一)根据实地考察,考证西域古国、古城和交通路线
黄文弼致力于西域古国、古城和交通路线的考证,成果颇为显著。他先后发表《两汉通西域路线之变迁》、《河西古地新证》、《河西四郡建置年代考》、《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西域交通上的地位》等论文;又曾考证过龟兹、于阗的都城,以及博斯腾湖周围焉耆、尉犁、危须三个古国的国都,等等。
黄文弼还十分关注西北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发表过《汉西域诸国之分布及种族问题》、《楼兰土著民族之推测及其文化》、《重论古代大夏之位置与移徙》等文;又曾发表《古西王母国考》、《大月氏故地及西徙》、《论匈奴族之起源》、《前汉匈奴单于建庭考》等文。虽然其说可从与否尚待讨论,但都有其引人深思的参考价值。
(二)开拓麹氏高昌纪年、世系、官制等方面的研究
黄文弼于1928年春和1930年春两度在吐鲁番地区工作,主要考察哈喇和卓的高昌故城、雅尔湖的交河古城,并在交河古城城西的麹氏高昌豪族墓地进行了发掘。在墓地获得百余方北魏至唐代的墓志砖,以及800余件颇具特色的彩绘随葬陶器,取得了丰富的收获。黄文弼在对吐鲁番考古资料进行整理时,根据高昌墓砖中的记载,排比麴氏高昌的纪年和国王世系;按照墓砖透露的官职升迁轨迹,探讨高昌的官制。又曾研讨高昌的疆域和郡城,进行《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的复原与校勘。对于高昌墓葬出土陶器研究,则论证了新疆彩陶的断代。凡此都是高昌历史文化研究的奠基性工作。
(三)罗布泊西汉烽燧遗址的考察与“交替湖”问题的新证据
举世闻名的罗布泊地区,过去仅有少数外国学者作过考察,黄文弼于1930年春前往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留下足迹。他在这里最富有成果的发现,是找到一座西汉烽燧遗址,并采集了数十支西汉简牍,即汉通西域后年代最早的一批简牍。他还找到了与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木简同出的一块麻纸,为我国造纸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其所作《罗布淖尔汉简考释》多有创获,例如“释官”部分,弄清楚一些史籍不载或含混难解的西域职官,如戊己校尉及其属官等;“释地”部分,对“居卢訾仓”从地望到释文,都纠正了前人之失;“释简牍制度及书写”部分,对王国维的名作《简牍检署考》有新的补充。
黄文弼在罗布泊地区的考察,还对该地区的“交替湖”问题,作出了贡献。所谓“交替湖”,就是湖泊与河流受气象和地理条件的影响,而反复迁移位置。斯文·赫定曾推测罗布泊的交替周期为1500年。而黄文弼1930年春到达时,罗布泊刚从南部浸灌回北部,实属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一观察结果,迅速引起欧洲地理学界的重视,斯文·赫定博士、郝勒博士和中国学者陈宗器陆续前往勘察。但他们都只侧重于阐明其在地理学上的意义,而黄文弼则根据罗布泊的变迁、河流改道等地理因素的变化,结合他的考古发现,阐明楼兰的历史、汉晋及以后内地与西域关系的变化、西域交通路线的改变、诸绿洲古国历史的变化,以及我国古籍记载的正误等一系列问题。
(四)提出塔里木盆地南北两河的变迁问题
黄文弼在塔里木盆地的考察,除了南部东段外几乎全都踏遍,重点调查或发掘的地区有焉耆、库尔勒、轮台、库车、沙雅、拜城、和田、于田、皮山、叶城、巴楚等地,较深入地考察了数十处遗址,不仅在西北史地研究上收获甚丰,尤其可贵的是,对塔里木河的变迁提出独到的看法。他的遗稿《谈古代塔里木河及其变迁》,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和长期研究写定,极具学术价值。该文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有一条北与塔里木河相平行的大河,汇流于古代的罗布泊,也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南河。经皮山、于田、扜弥、精绝、且末、鄯善与车尔臣河汇合东流入牢兰海。他主张南河在汉晋时尚未断流,推测其东西断流和改道过程发生在5~8世纪之间。这是一项重大的研究成果,如果得到更加充分的肯定,那么,关于新疆南部沙漠中一些重要古代遗址的湮没、丝绸之路的改线、新疆南部古代文明的兴衰,都将得到新的更加合理的解释,对于新疆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三 黄文弼先生的主要论著
1.《高昌砖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会,1931。(增订本,中国科学院,1951。)
2.《高昌陶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会,1931。
3.《罗布淖尔考古记》,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1948。
4.《吐鲁番考古记》,中国科学院,1954;科学出版社,1958。
5.《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
6.《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
8.《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
9.《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文物出版社,1990。
- 0000
- 0000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