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在壁画修复中发现了什么?
隆兴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东门里,是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摩尼殿是我国现存较早、寺内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宋代木构建筑,殿内所有墙壁除内槽背面俱绘壁画。
▲摩尼殿平面图
摩尼殿在1977-1980年落架大修,当时为保护殿内壁画,由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祁英涛先生采用“拆墙揭取法”对壁画进行了保护。经过四十多年,檐墙壁画大部分保存较好,但由于环境变化、壁画背面连接点松动,导致上部木框架变形,壁画拼接缝出现开裂;颜料层因胶结材料老化原因,出现起甲、酥碱、脱落;地仗出现破损、空鼓、划痕、污染等病害。为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委托敦煌研究院于2016年4月15日至2017年10月30日开展了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壁画保护项目。敦煌研究院经过前期调查、分析和现场试验,精心选取修复材料与工艺,进行了壁画修复。
▲檐墙壁画修复
壁画修复技术
起甲、酥碱、沥粉堆金老化壁画修复
这三种病害所用材料略有不同:起甲采用0.75%纯丙烯酸乳液和0.75%的有机硅丙烯酸乳液1:1混合对颜料层起甲进行加固。酥碱用0.5%硅丙乳液混合液,沥粉堆金老化用无离子水。使用注射、渗透粘结剂的办法,以增加颜料层、白粉层强度并使其与地仗层粘结,达到修复病害的目的。
修复工艺:一、用软毛刷、洗耳球等工具除去壁画表面的浮尘;二、用注射器将粘结材料注射到壁画病害相应部位进行软化,并渗透至地仗;三、用垫有生宣纸或棉纸的修复刀将其轻轻回帖至地仗;四、再用垫有棉纸的棉球滚压结合脱盐处理。
空鼓壁画修复
以当地土为填充材料,6%丙烯酸乳液为粘结材料,水灰比0.65进行加固。
采用灌浆进行修复加固,对局部危险的空鼓壁画根据情况揭取加固后再回帖。一、在空鼓部位的裂隙或在无颜料层部位,先用羊毛刷、洗耳球清理表面灰尘,后钻直径0.3厘米的小孔,把注浆管针头插入壁画与载体的空隙中,注浆管到达的位置可根据空鼓部位随时调整;二、用脱脂棉对可能出现漏浆的裂隙或注浆口进行封护,以防在灌浆过程出现漏浆污染壁画;三、用防护支板对灌浆部位进行临时支护,防止灌浆过程中壁画出现变形脱落;四、将已配置好的灌浆材料沿注浆管压入壁画空鼓部位;五、用带可控支顶丝杆将空鼓变形的病害部位恢复到原位;六、干燥过程中利用更换吸水纸垫达到多次脱盐目的;七、干燥后,取下支顶架,使用与原地仗层材质相同的材料修复注浆口。
地仗脱落、裂隙修复
一、根据现场对比试验,选择当地土、砂子,同时添加总质量3%纤维(麦草、麻、棉花)制泥进行填补加固;二、清理病害部位的浮尘及异物,使用低浓度的粘结材料对病害部位进行软化和补强处理;三、用修复刀、棉球回帖、调平颜料层;四、依据地仗材料分析结果,使用相同材质的材料填补裂隙;五、在干燥过程中要进行支顶,并进行适度的归位处理;六、地仗脱落部分依据“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进行全部修补,只对破损边缘部分进行修补加固。
扇面墙历史加固酥碱地仗更换修复
摩尼殿东、西扇面墙内外墙青砖墙以上的区域,盐害较重。其历史加固层地杖层酥碱,颜料层大面积脱落,局部粉化剥离露出白灰层。此次修复按照原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对地杖层进行了更换。
用工具清除酥碱历史加固地仗,再使用刷子清除干净灰尘;对残缺支撑体砌筑平整,待支撑体干燥后,为减少水分带入支撑体,分少量多次抹草泥;减薄揭取的壁画背部地仗层,对背部进行加固;回帖揭取壁画,回帖壁画与原地仗高度一致;抹麻泥,麻泥表面与原地仗周边一致;防止抹泥后壁画边缘泛碱,支顶脱盐,作表面处理。
檐墙前倾加固处理
此次修复在西檐墙南段上部和下部历史加固开裂、错位严重部位各开观察口一处。发现每块壁画根据不同尺寸分别预制方格木框子,每块壁画背部木框上部、中部共有4-6个连接点与墙体内埋设木砖依次连接,木框架与墙体之间留有宽约8厘米的通风道。久而久之,壁画上部人字墙与暗柱、阑额之间开裂,固定壁画的悬挂件松动,墙体上部开裂严重,离开墙体最宽2.5厘米,错位、外倾程度较大。为了防止檐墙上部前倾进一步发展,对松动部位历史加固层清除,对原有墙体上部埋设木砖、连接件松动螺丝加固,再增加扁铁和角铁连接件。壁画块之间增加拉固件,墙体上及墙体内立柱增加铁件拉固。
内槽背面悬山及倒坐观音修复
悬山木骨架老化松动修复:一、用吸尘器清理悬山尘土,对腐朽碳化严重的木骨架予以更换,其材质形状要与原骨架完全相同;二、对已老化且能继续使用的骨架,使用与原地杖相同材质的材料,将裸露的骨架进行包裹处理,防止受到环境和病虫害的影响;三、使用与骨架相同的材料固定木骨架,分多次将缺失的胎型补塑,补泥高度与塑像表面细泥层一致,做表面处理。
▲内槽背部悬山修复
倒座观音脚部断裂修复:一、检查骨架的保存程度,用洗耳球、羊毛刷清理断裂内外尘土;二、对移位断裂活动部位归位,打孔,用麻泥埋设骨架连接件-金属铁扒锔;三、使用与地仗相同的材料,分多次将缺失的胎型补塑,补泥高度与塑像表面细泥层一致,做表面处理。
壁画修复过程中的难点
主要是檐墙拼接缝的修复问题。1977-1980年摩尼殿落架大修时,将壁画分成65块揭取并重新安装。当时支撑墙体埋设悬挂固定件太少,拉固件丝杆松动。壁画块与块之间没有整体连接,再加上因环境和木材自身的因素影响,悬挂固定件没能很好地制约木质框架变形,致使壁画拼接缝出现凹凸不平和错位现象。此次修复,是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只对揭取回帖部分的壁画颜料层及表层地仗病害修复作加固处理,关于拼接缝,仅对西檐墙南段第三条拼接缝进行了重做地杖(粗泥层用麦草、沙子、土做的草泥,细泥层为麻、沙、土做的麻泥)、补色的修复实验,其余表面仅进行了填泥加固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拼接缝受环境影响再次开裂的问题。唯待有明确调查研究结论和试验数据后再进行修复加固。
修复过程中的发现
修复中通过对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壁画样品颜料的物相分析,发现:一、扇面墙内、外壁画壁质结构不同。外墙为砖墙支撑体、粗泥层、细泥层、颜料层;而内墙为砖墙支撑体,细泥层、颜料层,没有了粗泥层。二、东抱厦南壁壁画使用了我国传统的矿物原料,红色为朱砂,绿色为氯铜,蓝色为石青,同时发现铅丹矿物质,此区域基本保留了明代始绘时的状态,后期干预较少;而扇面墙内壁壁画大量使用近现代材料,后期干预明显。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了扇面墙内、外壁壁画非同时期绘制,内壁较晚,为清代绘制。
▲西扇面墙发现的墙内柱
在更换西扇面墙内侧上部壁画地杖时,发现了西扇面墙内竟然存在内金柱。《正定隆兴寺》一书中提到摩尼殿,称其“大殿采用‘副阶周匝金厢斗底槽’式柱网布局,共用柱子七十根(包括南抱厦内檐柱二根),皆为圆柱,分三圈布置……,里圈内金柱八根,分前后两排布置,是四缝梁架及屋顶重量的承重支柱。”此处说的八根内金柱指内槽南面和北面各有四根金柱,而其他介绍摩尼殿的文献中,也大多沿用此说,所附摩尼殿平面图中,都只是标明了内槽南北两面各四根共八根内金柱。西扇面墙内金柱的发现,说明摩尼殿里圈内金柱应是多于八根,且东扇面墙内有柱子的可能性较大。这无疑使我们对大殿内槽柱网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在1977-1980年摩尼殿落架大修中,只是拆除了檐墙,进行了檐墙壁画的揭取与回帖,内槽东西扇面墙均未涉及,所以当时未发现扇面墙内有柱子。由此可推断东西扇面墙绘制壁画后未进行过大的修缮。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壁画保护项目完成后,敦煌研究院继续在大殿内保留了8个监测点,布设了温湿度记录仪,在西扇面墙内外侧酥碱严重部位及地面以下增设水汽监测探头13个,以长期监测摩尼殿环境对壁画的影响,加强壁画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另外,时隔四年,通过我们肉眼观测,敦煌研究院当时所做的修复实验,即重做地杖并补色修复的西檐墙南段第三条拼接缝,现状较好,没有出现受环境影响再次开裂的现象,这或许是一种比较适合的修复方式。
原标题: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和发现
本文作者:马育敏 崔伟丽
作者单位: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