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邓聪:树皮布一中国对世界衣服系统的伟大贡献
67181

邓聪:树皮布一中国对世界衣服系统的伟大贡献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00:390

为了谈树皮布,我想先从纺织的定义谈起。《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1998年第3版)中<纺织品(Textile)>一条的解释是:

“纺织工业产品,包括各类机织物、针织物、无纺布,各种缝纫、包装用线、绣花线、绒线以及绳类、带类等”(页80)。

“无纺布”(Non-woven fabric)一条的解释是:

“以纺织纤维为原料经过粘合或其它化学、机械加工而成的纺织品。”(页281)

这两条可视为今日中国纺织界对纺织一词的现代定义。很明显这里纺织品的界定是相当宽松的。如“无纺布”的解释,无纺布既不是纺织制品,却又称为纺织品。字义上有自相矛盾之处。不过近年国外学术界同样将纺织品一词的含意扩大化。1996年出版《牛津大学考古学手册》(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chaeol0gy,B.M.Fagan(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有关纺织品一词,基本上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纺织品的定义相同。我个人认为学术上的用词,应该要有严格的定义。最少狭义的纺织品,就一定要是经过纺织工序的产品。1954年牛津大学所出版《科学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 (3rd impress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56)中有关纺织品的定义简洁明确:“纺织品就是由纺织而成织物。”(A textile is a w0ven(Latin textiles)fabric)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的前言,由我国已故著名纺织学者陈维稷先生执笔《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第一段中说:“自古以来,除了裘、革以外,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纺织品。”对于陈先生的话,我只能同意一半。我的意思是说,在中国地区内,一种并不是纺织品的树皮布,曾在一段很长的期间,在亚洲以至中美洲很广泛的地域,是当时人类一种很重要的衣服布料。如果先从我的谈话结论说起,我希望强调指出:

在人类衣服历史上,发源于中国的纺织丝布和楮树皮的无纺布,同样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丝织品由丝绸之路自中国西向,在陆路上远达西欧,最后进入英伦三岛。树皮布技术自南中国南向进发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发源于中国的树皮布在中美洲更广泛被用作为纸使用,具有记载文字的功能,对中美洲历史的影响,致为深钜。

以下我对上述的论述略作简单的陈述。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榻布”,是树皮布最早的文献记录。美洲树皮布文化研究的发足也很早。1571年植物学家Franciseo Hemández在美洲Tepoztlán、Morelos视察记录土人制作树皮纸的过程。考古学对树皮布的研究,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88年德国考古学家Max Uhle公布在墨西哥玛雅的范围,发现了制作树皮布的石器工具。近年考古学资料显示,树皮布曾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和热带的地区。树皮布文化的渊源何在?树皮布文化扩散过程及其一连串人类社会文化相关的问题,当然是世界考占学上重大课题之一。60年代初凌曼立综合四种树皮布起源的学说:

1.人类学者多数以为起源于东南亚的印尼群岛说;

2.德国汉学家Erberhard主张树皮布创自中南半岛泰族说:

3.日本学者祢津正志认为树皮布起源于印度说;

4.挪威学者T.Heyerdahl认为环太平洋的树皮布文化源于美洲说;

1952年国分直综合东亚地区考古学所见树皮布文化的资料,提出南中国海与东南亚树皮布体系的认识,但未有讨论树皮布文化确实的起源地。六十年代初,凌纯声提倡树皮布起源于华中的长江流域,或在华北的东部沿海地区。稍后凌氏又修改主张,认为树皮布起源于华东及华南说。八十年代张光直发表树皮布石拍始见于大坌坑文化。树皮布的起源及扩散的探讨,考古出土的资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出土遗物中一般树皮布的本身极难保存。因此,制作树皮布的石拍工具,是树皮布文化研究重要的根据。近年珠江流域考古的发现显示,树皮布文化的起源很可能是在南中国岭南的范围。1996年3月至5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同发掘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这次发现最重要成果之一,是揭露了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两处比较完整的居住遗迹。在房屋遗迹的范围内,出土了几件树皮布石拍,从层位及共存遗物证实距今6,000多年前树皮布的传统,曾繁荣于珠江口的范围。

环珠江口地区树皮布文化发现的意义,可以分下列几点说明。

第一:环珠江口大湾文化所发现距今6,000多年前的石拍,是东亚、太平洋岛屿以至中美洲树皮布文化系列中最古老的代表。目前中国大陆考古资料显示,距今6,000-7,000年前的阶段,长江流域中下游已广泛利用纺轮,以纺轮回转惯性把纤维加工成纱。河姆渡遗址出土木刀、分绞棒、卷布棍等原始腰机零件,可以将纱线织成布。长江流域迄今并没有发现过新石器时代树皮布石拍的资料。另一方面,大湾文化中的树皮布技术显得相当成熟,肯定是一种外来传入的工艺。现今对大湾文化来龙去脉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过去笔者曾指出大湾文化与大溪文化在彩陶及白陶上有着承传的关系。然而,大溪文化中并没有发现过树皮布石拍。考古资料显示大湾文化的来源之一,与珠江水系的中上游即广西一带有着重要的关系。树皮布的起源地可能是在岭南。

此外,探讨树皮布的起源,有必要考虑结合陶器制作的技术分析。今村启尔曾指出利用陶拍与内垫拍打成形(paddle and anvil technique)的陶系,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东南亚、印度、西伯利亚以至北美洲的东部。今村认为拍打成形陶器的技术,可能起源于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南中国。最近广西一些考古新发现与今村的推想相当吻合。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在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发掘,发现很古老的陶器。幸蒙蒋廷瑜及傅宪国的好意,在该遗址发掘期间,笔者曾多次实地观察。顶蛳山遗址底层出土的第一期陶器相当丰富,估计是圜底的陶釜,从陶器的内外可见拍垫痕迹,属于拍打成形的陶系。第一期文化陶系的年代未有测定的数据。第二期文化的一个年代测定数据是10,365±113年。傅宪国估计第一期文化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以前。拍打成形陶系与树皮布制作在制作上有共通之处。民族学所见木质陶拍与树皮布的棍棒型木拍的形制相当近似,估计两者可以兼用。拍制过程中,陶器的内部有陶垫,而树皮布的下面安放垫台。拍打陶器控制了圜状陶器的成形,并可将陶土拍得细密均匀。拍打树皮布初期阶段是在于开松树皮纤维的排列,再用机械力量重组树皮纤维的结构。上述两者共通之处,在于同样以物理机械拍打的方法作为制作主要的手段。树皮布制作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对植物纤维的掌握。湖南玉蟾洞最近出土距今14,000年前的陶器,其内外可见有植物绳子的压痕。拍打技术及植物纤维的认识两者构成树皮布制作最重要的技术因素。树皮布的起源一定相当古远,可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第二:澳洲国立大学彼德活(Peter Bellwood)就树皮布文化的意义曾指出,树皮布拍一般常见于东南亚岛屿及大陆沿海的地带,特别是在南岛语系的地理范围。然而,大陆大部分地区的遗址往往出土纺轮。这反映早期南岛语与树皮布传统在大洋洲地区具有特别的意义。近年东亚地区考古学的新发现显示,彼德活上述的论断是相当正确的。80年代由李约瑟所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4分册Textile Technology:Spinning and Reeling一书中,D.Kuhn全面分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纺轮的起源与发展。D.Kuhn指出在公元前3,000-5,000年前的纺轮主要分布在黄河及长江,珠江流域并没有纺轮的出土。近年黄河及长江考古出土纺轮的年代,已提早到距今7,000-8,000年之间。黄河流域裴李岗和磁山文化,已出现陶质的纺轮。据两湖考古学者何介钧及张绪球于1998年的赐教,长江流域在皂市下层文化中已出现纺轮。1998年3月,笔者与吴春明教授实地参观了福建平潭岛壳丘头遗址。这里曾发现6,000年前精致的陶纺轮,说明了6,000多年前纺轮由北而南渗透远及沿海的岛屿。珠江口大湾文化中并没有发现过纺轮。现今岭南地区最早的纺轮,是出土于粤北的石峡文化和香港涌浪遗址,年代上不早于距今4,500年。中南半岛纺轮的出现,估计是在距今4,000年以后。树皮布与纺轮两者不一定互相排斥。云南及越南都发现纺轮与石拍共存的例子。在距今5,000-6,000年前或更早的阶段,黄河及长江流行纺轮,而珠江流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树皮布相当繁荣。长江以北的纺织布与珠江的无纺布两大衣服体系分庭抗礼。

第三:近年南岛语起源及发展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一般公认树皮布技术是南岛语文化中很重要的因素。一些语言学家指出早期的南岛语可能是由台湾向菲律宾再扩散至太平洋岛屿。同样一些考古学者如Paul Bahn认为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公元前4,000年)由西向东逐步扩散,最后在公元300-400年进入太平洋上的复活岛(Eastre Island)。近年彼德活于史前南岛语文化的扩散历史上,同样主张由中国东南沿海东传到台湾,再南下菲律宾,辗转传递向太平洋岛屿的方向。对于Paul Bahn与彼德活以上观点,笔者并不十分同意。按现今已掌握东亚大陆及岛屿上树皮布相关的资料,树皮布技术扩散的过程,估计很可能是由南中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台湾的传播途径。

东南亚岛屿、太平洋岛屿(民族学资料)以至北美洲最常见的两大系树皮布石拍:即复合型及棍棒型石拍,其渊源在中国大陆及越南的考古遗址中找到了证据。大湾文化中树皮布石拍的类型显示,只存在有复合型的石拍。因此,复合型比棍棒型石拍出现为早。大湾文化带凹沟装柄的石拍,在其后的6,000年间于东南亚以至中美洲被广泛的继承和使用。

越南地区的树皮布文化发展曾经非常繁荣。在越南北部棍棒型的石拍十分流行。冯原式复合型石拍在冯原文化中自成体系。史前学界公认在距今3,000年前后,越南中部的沿海,与隔岸菲律宾的巴拉望存在着活泼的文化交流。菲律宾的树皮布文化来源于越南是毫无疑问的。被Beyer称为菲律宾式的带角棍棒型石拍,在东亚大陆上从没有露头,是菲律宾树皮布文化本土化的代表,此种石拍影响北至台湾南及加里曼丹与苏拉威西。台湾的树皮布拍以棍棒型石拍为常见,其来源只能考虑是从菲律宾传入的。广东及福建迄今尚未发现有棍棒型石拍是重要的证据之一。笔者以上考察树皮布石拍在东亚扩散的途径,与Paul Bahn及彼德活主张南岛语文化初期扩散的方向,恰恰相反。

第四:90年代环珠江口地区距今6,000年前的树皮布的发现,为今后在东亚大陆树皮布文化的研究,开拓了宽广的前景。东亚、太平洋岛屿以至中美洲地区树皮布的传统,是人类衣服文化重要的一环。世界人类衣服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北纬较高的地域,泛世界出现的端刮削器(endscraper),很可能是制皮的工具之一。东亚地区贝加尔湖畔旧石器时代晚期的Malta遗址,出土女神塑像穿上动物的皮衣。严格讲动物的皮不属于布料的范围。按制作技术区分由纤维组合而成的布料,可分为纺织及无纺织两大系统。

1.纺织布系统

现今发现最早纺织布见于近东的地区,比中国早二千多年。距今20,000年前法国Lespugne及俄罗斯Gagarino女神塑像身上,发现有捻制纤维线的痕迹。新石器时代以后,土耳其Caynü遗址发现过小块编织的布。伊拉克东北部Jarmo遗址出土两个粘土球压印有布痕。上述两者年代都在公元前7,000年以前。近东地区可能在公元前6,000年前就开始种植亚麻(Flax)。亚麻纺织布是近东新石器时代衣服的主流。中国长江流域约公元前5,000年前的纺织衣服,可能是利用葛或麻纤维织制。河南郑州青台遗址出土的丝织,年代是距今5,500年前。此外,印度人工裁培的棉纺织品,也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

2.无纺布系统

a.第一种是动物毛毡缩法(Felting)衣服。近东地区毡缩法是将动物毛发的纤维集合,放在碱性或酸性溶液中反复挤压揉搓,纤维相互缠绕和毡拼成片状布料。这种毡缩法制成的布料,可能起源于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年代上溯至距今4,000一5,000年前。在小亚细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出土过公元前1,000年毡缩法制成的衣服。中国早在周代已有制毡技术和使用毛毡的记载。b.第二种是树皮布衣服。树皮布与毡缩布的制作,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近东地区未见报导有树皮布的制作。Tolstoy指出16世纪欧洲文化向世界扩张以前,地球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东南亚与印尼、新几内亚与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中美及南美洲大部份地域,仍然维持树皮布文化的传统。这说明了早期人类几种衣服制作系统上,树皮布有着极广泛的影响及重要性。树皮布技术起源于中国的南部,其重要的意义不亚于中国长江流域蚕丝编织的发明。树皮布原料来源关系最密切是桑科的植物(Moraceae)。中国海南岛、台湾、菲律宾、大洋洲以至美洲树皮布的制作,主要原料都是桑科植物,其中以Paper Mulberry(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与Breadfrui Genus(Artocarpus)最普遍。据中国百科全书《生物学》卷记载桑科植物有60属、1400种,分布于全世界热、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分布于北温带。又S.W.Jones于牛津大学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Trees of the World书中所示桑科植物于旧大陆、中美、南美、非洲中部、印度及东亚及大洋洲岛屿上有广泛的分布。很值得注意的是Henry M.Leppard所编制的世界树皮布文化分布范围在北纬30°至南纬40°之间,与S.W.Jones所示桑科植物之分布范围基本上一致。桑科植物与树皮布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很值得注意的事实。最近植物学家更指出在美洲、太平洋岛屿上的桑科植物楮树并非原生植物,很大可能是从南中国至中南半岛经东南亚传到大洋洲岛屿,最后扩散进入美洲。人类衣服历史中,发源于中国的纺织丝布和楮树皮的无纺布,同样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东亚树皮布文化的传统,是南部蒙古人种海洋扩散最重要的特征性代表之一,与东北亚洲旧石器晚期楔型细石叶石核的角色,可以媲美。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是在厦门大学“南强学术讲座”上的讲稿,本报略有删节)

来源:《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15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