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源:对 21 世纪博物馆的遐想
我想就21世纪中国博物馆的某几个问题,谈一点感想。虽然我非常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但这不容易,想像未来更不容易,以下的想法未必是正确的。
一、虚拟博物馆的产生
21 世纪电脑将在中国普及 ,普及后日新月异的电脑将是以怎样的速度发展、更新 ,目前尚难于预料 ,但是可以肯定 21 世纪开头的十年或二十年 ,中国主要的博物馆已经掌握了先进技术和相应设施 ,条件优越的馆将有三维电脑。从博物馆的陈列设施来看 ,包括世界范围内 ,十年内原有的比较先进的陈列(总体布置、设施、灯光) 形式 ,还不至于有大的突破;基本陈列难于经常更新 ,内容在一段时期内也比较固定。比之其它的文化设施、媒体、影视等给予观众的信息速度要慢得多。而且 ,博物馆只是历史文物艺术品可看的场合 ,除了少数博物馆之外 ,很少有观众可以操作的设施。十年之内除了电脑已有的文物检索功能之外 ,将来还应该具有对特殊要求的观众提供编辑的功能 ,根据自己的兴趣要求 ,编辑综合性的题材 ,成为一个或几个屏幕的图像 ,以提高对文物爱好和钻研的兴趣。有必要对举办的各种有贮存价值的展览作数码贮存。一方面是展览本身可能具有不能再现的价值 ,如高质量的交流展览 ,它的内容可以场景再现。目前国外的展览已可以用三维电脑作数码记录 ,再现后的视屏图像 ,如身临其景。我们已经看到过这类展览的光盘 ,而且,国外已经到中国来招揽生意。21 世纪的第一个 10 年 , 中国的博物馆将会添置这一设施。如果通过卫星天线网络 ,对国内和国际主要博物馆可以联网 ,根据各博物馆要求而获得非常多的信息 ,编辑成各种题材经常在放映室中显示 ,这样就能根据各个馆的特点 ,定期向观众公布内容 ,以便在参观陈列室的同时 ,可以观看到国内和世界各地范围大得多的虚拟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同时存在的虚拟博物馆 ,是 21 世纪中国博物馆的选择。
二、竞争机制的建立
当前的经济和某些文化领域 ,已经建立起竞争机制 ,随着我国实现现代化 ,科学的竞争机制将要更深入和更广泛、更科学的建立起来 ,如果没有竞争机制 ,就不会有现代化。唯独在博物馆很少或甚至没有科学地坚定地引进竞争机制。博物馆的发展 ,一是靠文物 ,二是靠人才 ,具备了这两条 ,博物馆的财源也可能得到相应的解决。上海博物馆的经验就是如此。有了一定的文物收藏基础之后 ,各种人才的选择和任用就是关键。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再好的博物馆也不能长久地容光焕发 ,而人才的选择和任用 ,只有通过公平的竞争才是合理的 ,方能形成人才优势。我们博物馆的知识分子对此还不大适应 ,因为至今为止 ,博物馆多数的中高级人才并不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产生的。老一辈的专家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他们重要的是“夕阳红”,中年人暂时也不会适应 ,缺乏优势或优势不足的人甚至可能会对此不抱热情。有工作经验和专业优势兼外文水平较高的人才 ,在 21 世纪之初将会以杰出的驾驭业务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良好成果 ,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补充他们的后备优秀人才 ,将是一部分 20 多岁到 30 多岁目前在岗位上的青年。这一批青年本身将经受无情的激烈的竞争 ,同时 ,有影响的博物馆将会引进已有一定成就年龄层次不同的人才。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只不过是时间长短先后和开发机制的问题。不这样 ,中国博物馆恐怕难以改变长久以来在各项工作上所呈现的局限性和封闭性。竞争机制在各种考核上将要制度化、量值化、透明化。尽管有意无意模糊考核上的这些问题 ,是一种不敢面对改革、面对竞争的表现 ,他们所持的理由是要大局“稳定”,现在持这种看法的人也许是有部分的群众基础 ,但是在 21 世纪现代化的条件下 ,这种人将所剩无几 ,整个的大气候有利于改革 ,在根本上不愿意竞争的人也将无所遁其形。我认为 ,这是中国博物馆在整体上实行现代化的一个脱胎换骨必需经历的关口。舍此 ,不可能有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主义博物馆。
三、逐步更新适应博物馆现代化的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的选择不是一般人可触及的问题 ,干部的任命完全决定于党的领导 ,21 世纪也必将是如此 ,不会有其它的可能 ,在设想这个问题的时候 ,这是一个先决条件。但是挑选干部的面可以扩大 ,逐步完善。在现有博物馆领导干部实际构成的条件下 ,年轻化容易达到指标 ,知识化则没有那么容易做到 ,因为博物馆干部除了必须具备的各种科学知识 ,还需要有工作经验。各种科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 ,工作的经验 ,在博物馆中往往是重要的 ,因为目前任课的一部分教师 ,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而得心应手的经验 ,在课堂上也听不到。工作经验则是个人工作总结体会深度的表现 ,这很大部分参预了一个人的素质合成。很多博物馆具体工作的经验在博物馆学的书本上是不容易看到的。决定素质的因素根本上是对事业的态度 ,实践中体会到的经验也是个人素质非常重要的因素。再过十年 ,年轻人成熟了 ,将会有一些新的具有知识和经验足以实现下世纪博物馆现代化的中年博物馆工作者 ,可供更新领导班子的选择或竞争。下一世纪一些重要的博物馆的党委书记将有更多的人出身于文物考古博物馆专业 ,而业务馆长将会扩大选择面 ,省级的博物馆可能打破地区界限来挑选人才。美国一些重要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寻馆长 ,有的甚至跨国去寻找馆长 ,以便能够找到最为理想的人选。
任用有学问的人 ,不是用现行官方的级别可以解决的 ,现在一切以官本位来套 ,如科级、处级、局级等等 ,有的甚至说寺庙也有科级、处级的分别 ,这大概指的是相应级别。但是官本位这个东西不一定能表现博物馆的水准 ,处级的博物馆比局级博物馆搞得好并不是不可能 ,在 21 世纪将绝对是可能的。如南京博物院新的陶瓷馆的陈列品和设施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地方的博物馆竟有这样好的效果 ,在以前是不能想像的 ,成功还在于人 ,在于有所作为。下一世纪博物馆以官本位就位的情形将会有所改变 ,选人以德、才为主 ,不一定用级别来选择 ,这个问题在目前似乎是难以想像的。而且 ,下一世纪将会出现一定数量的企业文化事业 ,其中企业自办的博物馆 ,将会陆续出现 ,私人办的博物馆也会出现 ,这样就会产生不以官本位相套的博物馆 ,他们事业的操作 ,将会与公有制的博物馆有不同的特点 ,领导人员的物色也会不同。
我以为 21 世纪重要博物馆馆长的职责和任命 ,将由博物馆法来规定。一个理想的办法是重要博物馆的馆长 ,由于他担负的文物保管、文物研究和社会教育 ,要体现国家的水准 ,责任重大 ,对他们的选择将像国有企业的厂长一样 ,他的任命必将通过国家考试 ,如果可能 ,党委书记也要一视同仁。
四、文博体制将更会顺畅
目前普遍存在的博物馆和考古所的协调问题 ,以及各个县和各省博的协调问题 ,将会在 21 世纪的 20 - 30 年以前产生解决的方案。现在文博界尽人皆知的情况是博物馆补充不到文物、考古文物所老觉得文物库房不够用。这不是两类单位的问题 ,而可能是体制设制考虑不够全面。在越来越民主化的条件之下 ,用一纸文件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重要的问题是博物馆 ,但是对博物馆来说文物的补充是灌输新鲜血液的问题 ,得不到补充就愈益衰老。对考古单位来说 ,则是库房拥塞 ,五十年代的材料还没有正式发表的情形也不是个别的 ,有的库房就像新的文化堆积。但这些文物是考古工作者辛辛苦苦牺牲了健康 ,付出了一生青春年华和精力得来的 ,非同小可。现在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够 ,文化建设只有吃饱了吃足了饭才有可能发展 ,等到 21 世纪 20 - 30 年代或更早 ,中西部开发有了一定成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要出现新的高潮 ,当出现高要求的文化饥饿的时候 ,将会产生博物馆和考古所双方更好协作的“双赢”方案 ,文物是天下的共器 ,人人可以有享受、欣赏、研究的权利 ,是全民财产。但是博物馆和文物单位负有保护的法定责任 ,在得到妥善的科学保护的条件下 ,当然应该尽可能地开放 ,文物是许多考古和博物馆工作者研究和宣传的对象 ,很多人为之奋斗终生 ,轻易出台一个考古发掘报告 ,随即移交的办法不太现实。我认为可能将来有两个办法来解决 ,首先各地博物馆要充分展出考古发掘的文物 ,并且标牌上注明发掘的单位和领队人。要把博物馆相当一部分变成各地考古成果的展陈场所 ,当然陈列工作也有博物馆的贡献。考古所和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轮换几次工作 ,研究工作可以在博物馆结合具体情况来做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可以到考古所去下田野 ,增长阅历和知识。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题目相互交流。双方的一部分领导人员在工作重点明确的情况下 ,可以兼职 ,如副所长可以兼副馆长之类 ,同样的情形博物馆也是如此。经济收益和出访机会合理共享。行政领导机构应该积极地促进双方的磨合 ,有了实际措施 ,相信能够得到“双赢”的结果。
五、经费
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机制的转换时期 ,但现在许多省在建立新的博物馆 ,我国经济情况对一个中等发展的省来说 ,支持博物馆事业有限的发展 ,并没有经济上的问题。对一些经济不富裕的省 ,支持博物馆事业也许困难一些 ,但也不会太大的问题。办博物馆也像办大学一样 ,是一个涵盖社会各层次的教育机构 ,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 ,各省办一个好的博物馆 ,应该没有问题 ,事实上 ,博物馆所需的费用根本不成比例。问题是博物馆要现代化 , 在下世纪 , 博物馆没有现代化的气息 ,观众将日益减少。在这方面 ,须要化力气化经费。但是 , 任何政府 , 文化开支都比较少 ,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下世纪博物馆进一步走向社会 ,企业经济在文化上的投资将会增加 ,一部分博物馆的开支将得到大基金会的支持 ,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那时候领导中国接近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准的人大和政府 ,也许有可能仿效发达国家支持博物馆事业的措施 ,人大将会制订出一个捐赠文化公益事业相应的免税法律 , 并加以实施。那个时候 ,将是整个中国博物馆美梦成真的年代。
来源:《中国博物馆》2000年第1期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