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聪: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几个误区
北京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正以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光临。如果以“日新月异”来比喻这些年北京旧城改造换容速度之快,绝不是夸大其词。我们的确从长安街、平安大道、王府井、西单、白颐路(现改称:中关村大街)的改建中,感受到北京市领导对城市建设所下的决心和投入之大。
因为我不住在城内,工作单位也在四环路以外,进城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由于我们家祖宗四代曾在北京城墙里边生活了一个世纪有余,我直到30多岁才搬出城居住,再加上现在的教书工作又与城市历史有关系。因此,搬出北京城以后的这些年,自己总是抽空骑车去二环路以内的北京旧城转一转。一方面,是重新找回并体味那孩提时的感觉,那是一种纯真的对人的生活空间与人际关系的爱,绝无某种功利目的追求。因为那毕竟是一个人在进入“不惑之年”以前留下的印象与感悟,永远是挥之不去的、年轻时代铸就的心理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工作上的需要,需要给学生们讲授北京城的历史、讲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名城的历史风貌。为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形象化地展现北京,除了现代化的建筑,我更多地是寻找、拍摄下能够代表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那些有价值的建筑物和街区。正是在北京老城区踏查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北京向现代化城市迈进速度之惊人,其换容之巨大与超速,让你抓拍都来不及;我也体验了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与新的情趣,让你感觉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强盛和领导群体关注经济建设的精神,也就是本文开篇时的感受。
不过,也正是在北京城内外踏查的过程中,常常看到的新景观、胡同里听到的居民议论、骑车遭遇的现象等等,令我产生了另外一种感想,愿借此机会谈出来,与朋友们探讨。
譬如:平安大道,宽阔的街道与低矮的仿古建筑,不仅不相称,而且大多数临街房屋空荡闲置;正在拓宽取直的广安门与广渠门之间的两广路,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切建筑都浑然无影无踪;新拓宽的中关村大道黄庄十字路口,在红灯标示下,骑车与行人泰然自若地向前走,人民警察欲干涉而无能也。我们还听到如下议论:只有打通中轴线,才能改善北京城市的南北交通;四合院不适应现代化,只要有人投资,北京旧城就应全面改造;崇文、宣武区街道太零乱,应按十字网格重新改造。不一一枚举,有些议论已非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人们不是无可奈何地眼看着北京城唯一一座过街楼,不就是在这些误导下拆毁了吗?我觉得这些问题或者现象的出现,是北京城市建设中有某些误区未能摆脱而造成的,如果再不提出来加以纠正,恐怕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真的会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复存在。下面就想针对几个误区略抒己见。
误区一:打通中轴线以改善北京城市的南北交通
怎样认识北京城市的中轴线?能不能将其改造成城市快速交通线?这涉及对北京城市性质的总体认识。
北京,作为首都,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城市,同时,她又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她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城迄今已经有300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从最初的居民点,发展成一座城市,最后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的成长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现今北京二环路以内的旧城区是明清北京内外城的格局,而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经过不断改建,终于达到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最高典型。把宫殿和皇城建于城市中央,讲求城市中轴线和“面南而王”的礼制传统,同时也鉴于城址选择在有河、湖分布的地理环境,照顾到中国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都城是大一统帝国的政治与文化观念在国都建筑设计上的集中体现。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形成应追述到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元大都城的规划井然有序,街道胡同平直,其关键在于选定“中心之台”为全城的中心标志,由此向南的延伸线上摆放宫廷大内。元大都城布局遵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设计原则,把帝王之居的宫殿和皇城建于城市中央。皇城前面(南方)是上朝的地方,背后(北方)安置市场;宫廷左方(东方)安排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宫廷右方(西方)布置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社稷坛,体现了“面南而王”的礼制观念。同时也产生了一条从中心台向南,穿过万宁桥(今地安门桥)、皇城厚载门、延春阁、大明殿、崇天门、灵星门,直到南城门丽正门的城市中轴线。目前,学术界尚未发现有元大都建天坛的记载或遗址。明代,内缩元大都北城墙,将钟鼓楼作为城市中轴线的起点,根据皇帝“祭天于南郊”的传统,将纵贯钟鼓楼、地安门、镇山、皇城六大殿、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的全城中轴线向南延伸,在其左右分别建造天坛和山川坛(后改先农坛)。这条8公里长的南北中轴线“天街”体现了皇权作为宇宙中枢的至高无上,也保证了城市布局的稳定性。
当我们了解了北京城市中轴线的产生、发展的历程,认识到它在中国古代都城里的象征性,那么我们应该说:北京城市中轴线是一条传统的文化轴线,而绝不是现代的交通轴线!分布在这条城市中轴线上,或建造于城市中轴线两侧的老建筑,都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从现代城市规划上看,如果不改造这条北京城的中轴线似乎“有碍于”城市交通的发展,可是世界上很多历史名都:巴黎、莫斯科、维也纳、东京,全都没有因为卢浮宫、克里姆林宫、故宫、皇宫妨碍现代交通而打破传统格局。局部打破或改造这条已经延续了700年之久的城市文化轴线,势必破坏北京城市的稳定性,所以,不能从历史发展上认识和保持北京城中轴线的原貌是城市规划上最大的误区。
误区二:破坏北京城历史上形成的街道格局,强行开辟穿城的快速交通线
我们曾看到北京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交通规划图,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整个城市被横横竖竖若干条穿越城市的新辟交通干道分割得七零八落。东直门与西直门之间连通的大街将要飞越后海;前门外与和平门之间的大栅栏和琉璃厂地区,将被四条东西南北向的网格形街道重新切割;与之相对的前门外与崇文门之间的鲜鱼口至东兴隆街地区,依样被网格状的新辟道路切割;类似的街道网格还规划到内外城的每个区段,唯一还没有被骚扰的只剩下皇城围绕着的故宫、天安门和中南海了。
奇怪的是,难道只有这样一种方法才能改善北京城内的交通吗?难道有必要让大多数机动车快速穿越城市中心吗?目前,解决城市交通道路拥挤的问题,国外的经验是防止过多机动车入城,将机动车辆尽量堵在城外。开辟绕开旧城中心而行的快速路;在旧城中心区尽量利用公交车辆解决运输,而不是让私人小汽车任意进城;在维持原有街道格局的条件下,设计配置单行线,限制机动车;多开辟步行街,在城市交通工具中逐步增加地铁的比重。特别是许多欧洲发达国家,他们也有很多被定为人类遗产的有价值的古老建筑街区。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曾经毁掉过一些历史建筑,如今他们已经痛苦地认识到城市交通可以不断地改造、重复修建,而文物价值没有可逆性,拆了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外国朋友现在特别关注北京城以及中国所有古城的改造,他们多次用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绝对不能全然不顾北京城原有的街道格局,任凭规划师们如此随意地改造。如此下去,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将不复存在。越是过多开辟穿城的快速交通线,越会吸引更多的机动车向城市里面钻,也就越增加城市内的交通堵塞。并且招致最要命的危害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给古城风貌带来的破坏,所以,其中的误区是强行开辟穿城的快速交通线。
误区三:无限制地拓宽街道,并修建仿古建筑
这个误区与前一个开辟穿城的快速道路有关连。最近几年,北京城市街道正在逐步加宽。长安街的拓宽是当年为适应国庆节、劳动节阅兵与群众游行的需要,“文革”结束以后,这类的大型游行不多了,但是一些人们误以为像长安街那样宽的街道是改善城市交通的“必由之路”。于是,第二条长安街“平安大道”建成了,街道宽至百米以上。长安街展宽以后,街道两侧准备全部建造高大的现代办公大楼,街道宽度与两侧的建筑物体量上是相配的。孰不知,平安大道的两侧政府办公机构不多,反而有众多具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文物部门表示不应拆除。那么为了保持平安大道的历史传统风貌,只好在街道两侧修建仿古铺面房或四合院门楼与墙垣。可是中国古建筑一般高度不会超过两层,误区就在这一宽与一矮之间,实在不般配。
北京城原有的街道和胡同宽度是元朝规划大都时设计的,主街道一般宽25米、胡同宽6-7米,每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是60米左右,在这样的空间距离内建造四合院平房是最适宜的,人们可以隔街相望或凭门交谈。但是今天的街道拓宽至百米以上,就是建造三四层的楼房也觉得不相般配,更何况仿古建式的一二层铺面房。如果您站在门口向街对面望,大概除了能依稀辨认男女性别,人们就再无法交流了。城市的生活气息也在这展街的过程中一并消失了。
胡同加宽还有一个后果是老门面全部丧失。现在街道的展宽是左右开弓,一律平均向外展出若干米。可是过去盖房子讲求背风向阳,坐北朝南,大门一般都开在南边,也就是街道或胡同的北侧。当然也有朝北的大门,只是富贵人的好房子不多。譬如:阜内大街,即将扩展为城市干道,街北侧文物多、建筑好,南侧差,好房子不多;如果向两侧等距离一展,所有的门面都没了,尤其是路北的建筑,好像光光地裸露着全身,一点儿遮盖都没有。平安大道改造时有人想到了这一点,匆忙建造一些低矮的围墙和墙垣式门楼来掩饰。且不知,那墙垣式小门是四合院里最低等的一种门的式样,与门后面高起来的正房就更不相配了。
不知道接下来的第三条东西宽街“两广路”、第四条“朝阜路”、第五条“双直路”会出现怎样的景观。说到底,还是规划建筑师们少了些许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熏染,城市建设怎能没有误区。
误区四:过多开辟宽阔的封闭式街道
街道拓宽加上封闭的中间隔离栏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机动车的行使,提高了车速。但是这种街道形式主要应选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郊区,具体到北京市,应当是二环路以外。因为北京二环路以外的绝大多数地段是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逐步兴建的政府机关、学校、工厂区或新居民区,这些功能街区占地较宽呈块状分布,横穿街道的十字路口间隔比二环路内相对少一点,可以修建封闭式道路,用过街天桥或地下道疏导人流。二环路内因主干道两侧存在诸多小街和胡同出口,行人穿行拥挤,极不适宜改建封闭式道路。
过宽的封闭式道路,带来的后果是导致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即使在二环路以外也如此。这是因为倡导者忘记北京是“自行车王国”,宽阔的封闭式街道仅仅照顾了机动车的行使。十字路口右行的汽车每每阻挡骑车人前行,没有给骑车人留出充足的过街时间。北京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在中关村大街的黄庄十字路口实行直行、左右行机动车辆与自行车分别控制的红绿灯管制,一度见效。可是不久即难以控制。我因每天经过该十字路口,粗略统计了红绿灯管制变换的时间周期:直行约15秒、左行约10秒,自行车直行绿灯3秒后,右行机动车放行。由于街道过宽且封闭,集中在十字路口的自行车甚多,3秒绝对不可能通过,而放行的右转弯机动车则完全阻挡了后面的自行车前行。于是自行车不再理会红绿灯管制,即便是红灯也照样前行,而这些违规的自行车又阻挡了对面左行或横向放行的车辆。这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行车理应罚处,但是也真值得同情。笔者曾经因遵守红绿灯管制,而几次遇到无法过街的尴尬局面,就连警察同志也爱莫能助。最近十字路口请了一些交通协管人员限制自行车违规,可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街道展宽并不是好办法,一位出租车司机曾说:“你就是八条行车线,照样会堵车,因为都想快点开,最后全堵在十字路口。”修建封闭式道路,需要建过街天桥或地下道疏导人流,可是诸位想到没有,中国社会人口正在向老龄化趋进。老人最担心过街上天桥或下地道,近些年来因过街天桥或地下道跌伤的人数愈来愈多。韩国这两年由于民众的呼吁,已经将许多封闭的街道重新打开,汉城设置了很多过街的人行横道,采用红绿灯管制,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不过,汉城没有北京这么多宽近百米的街道,行人过街很从容,人行横道和机动车、行人红绿灯分开管制行得通。北京的街道太宽,就难预料了,而且人行横道设置间隔太短,又会影响行车的速度;汽车频繁的起停,增加了尾气污染。
误区五:城市快速通道与商业街并举
平安大道两侧为什么建那么多的临街铺面房屋?为什么铺面房屋空荡闲置?许多关心首都城市发展的同志不断提出这个问题。笔者有幸在平安大道改建前陪同业师侯仁之先生聆听过规划师们的设想,由于平安大道的改建有一部分资金来自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府的投入,区政府希望通过平安大道建成后的商机得到回报。这很容易理解。问题是改建平安大道的初衷是开辟第二条横穿北京城的快速通道。从城市地理学理论上讲,城市快速通道与城市商业街的内涵是矛盾的。如果预先没有设计停车泊位,在临街商店前停车必然挤占路面,影响交通。而事实是设计平安大道临街仿古铺面建筑时没有将停车泊位考虑进去,却希望发展成商业街。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城市规划师,因为他们也是奉命行事。
新辟城市街道能否建设成商业街,要从街区的历史背景和所在地居民状况去考虑,北京城市商业与市场分布的历史演进轨迹,有学者做过精当的分析研究。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网络布局的设计也必须符合城市区位理论,并考虑居住民的行为模式,不然必定会造成浪费。平安大道的中段是旧日的皇城北垣,衙署、府第、宅院、寺庙、湖泊为主,东西两段是近半个世纪才打通的,历史上没有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店铺,沿街居民的购买趋向是鼓楼、地安门大街、西四、新街口、北新桥和东四。那里许多商店是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既有特色,路且不遥。所以,平安大道两侧临街铺面房屋还会空荡闲置较长的时间。
据了解,北京城区政府财政收入的50%来源于土地开发,商业竞争太大,引资心情太迫切,开发商提出的什么条件都答应,既破坏了文物,忽视了文化资源的利用,也没有按照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来指导。道路拓宽会导致卖地,以期回收投资。平安大道存在城市快速道与商业开发的矛盾,这是一个教训。而时下两广路的改造,仍然步其后尘。
把城市建设寄托在土地开发商,渴望城市快速通道与商业街并举来招商引资是一大误区。其实,目前开发商已经走入死胡同,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更将文物当成了负担。据我们调查:房地产商人最希望开发的地段往往是房屋比较整齐、质量高的大单位宿舍,绝无善心去改造住户拥挤的大杂院。前门外大栅栏,核心区在廊房二条,生活条件差,居民希望拆;与区政府矛盾突出,交给开发商,前提就搞错了。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很多房地产开发是对单位公产所在建筑的重建,因为单位公产属于国家,国家有钱,个人没钱。所以,居民杂院是不容易改的。基于这个认识,如果现在的北京,或中国其他历史悠久、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被房地产商牵着鼻子走,由房地产商进行开发改造,那么这些城市所能留下的“老建筑”,肯定只会是一堆破烂。因为如果要老百姓搬家,至少得付住户四十万元,所以房地产商绝对不会找人多的大杂院开发。而那些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因为产权在机关单位手里,可以与房地产商交易,倒是先被拆除了。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误区绝不止上述几个。误区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问题在于能否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努力克服误区,减少损失。
北京是全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不仅有崇高的殿宇,也保存着各具风格的民间建筑,尤其是胡同里传统的北京住宅:四合院。这种住宅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和体现往日社会的伦理观念,衬托皇权的威严,同时也适应了亚洲东部的气候环境,在干燥的北方获得冬暖夏凉的效果。北京的皇家宫殿、园林与民居四合院共同构成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京城,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中是“首善之区”,京城的规划与形态是“天人合一”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与“美”的物质底蕴。
悠久的历史为北京留下了无数极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名胜古迹。无论是绵延于崇山峻岭之巅的万里长城,还是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园林,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完美的结晶。即便您漫步在北京城内的街巷胡同之中,那座座门楼石墩、名人故居,都好象是在向您无声地述说着历史,令人驻足流连。今日的首都北京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持续发展的龙头,迈向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为了向全人类传递北京富于人文内涵与传统文化气息的独特魅力,为了让历史名城北京的文化“圣火”永不熄灭,朋友们,请在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多给一些人文关怀。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