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唐代渤海国都城遗址。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西濒忽汗河(今牡丹江),故称忽汗城。为渤海国五京之一,因地理位置在渤海北方,故称上京。天宝末年,文王大钦茂自旧国迁都到此,但贞元初又迁往东京龙原府。贞元十年(794),成王大华璵迁还上京,此后一直为首都,直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926)灭渤海,末王大諲譔自此城出降为止。日本侵占期间的1933~1934年,“东亚考古学会”曾在此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63~1964年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发掘,进一步究明了都城的形制和布局。从上京龙泉府城的形制、布局,建筑物的样式和风格,以及出土的陶瓷器皿、陶质砚台、砖、瓦、铜镜、铜带饰等器物看来,渤海受唐文化的影响极深。
城的形制和布局 上京龙泉府城的形制和布局,仿唐长安城。全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4.6公里,南北约3.4公里,周围共约16公里。城墙用石块砌筑,厚约2.4米,外有濠沟。共设10个城门,南北两面各3个,东西两面各2个,位置对称。除正南门可能有3个门道外,其余都仅有1个门道,宽度约5.5米。城内有东西向大街5条,南北向大街3条,均成直线。居中的一条南北向大街,自正南城门通至宫城的南门,可称 “朱雀大街”,其宽度为110米,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城。其余大街的宽度可分为92米、78米、65米和28米四等。各条大街纵横交叉,将全城划分为许多规整的长方形区域,其间设坊。各坊有石砌围墙,大多数坊仅两面临街。坊有大小两种,东西长度相近,一般都在465~530米之间,但南北宽度颇有差异,大坊为350~370米,小坊为235~265米。大坊分布在宫城两侧,小坊分布在宫城以南朱雀大街的两侧。
宫城 宫城在城的北部中央,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390米,东西宽约1050米,周围筑石墙,四面各设一门,南面的正门相当于长安城的朱雀门,有3个门道。宫城的前部相当于长安城的皇城,为官衙所在,分左右两院,当与渤海官制之有左右三部六司有关,两院之间为广场。宫城后部中央为王宫,相当于唐长安城的太极宫,平面呈方形,南北长720米,东西宽620米,四面亦筑石墙 正门俗称“五凤楼”,相当于长安城太极宫的承天门,门楼两侧各设一旁门。宫内有5个大殿自南而北排列在中轴线上,俗称“五重殿”。前两殿为典礼和朝会之处,规模最大,基坛砌石,并饰石雕螭头,地面铺印宝相花纹的方砖,石柱础上置绿釉陶“柱座”;屋顶铺灰瓦,兼用绿釉瓦,屋脊置绿釉鸱尾和兽头。后3殿规模略小,应为寝殿,有炕道、烟囱等取暖设施。“五重殿”的左右两侧,有许多院落和房屋,当为嫔妾、宫女和内侍等人的住所以及厨房、仓库之类。王宫的东面为禁苑,有殿舍、楼阁、水池、假山等。王宫的北面和西面,则可能是卫兵和各种工役的所在之区。
佛寺 城内及城外佛寺甚多,已发现9处;城内的7处分布在7个坊内;城外的2处分别在北城墙的两个城门外。佛寺的面积一般约占半个坊。佛殿规模可与王宫大殿相比。以朱雀大街北端东侧的佛寺为例,正殿基坛东西长23.7米,南北宽20米,高1.2米,系夯土筑成,四周砌石,南面设左右两台阶,北面正中也有一台阶。从基坛上28个大型石础的排列,可判断正殿面阔5间,进深4间。佛坛在殿的中央,塑像虽已残碎缺失,但从9个石基可以推测它们是一佛、二僧、二菩萨、二童子、二力士。屋顶除铺灰瓦外,亦兼用绿釉瓦,从遗留的绿釉鸱尾和兽头等看,屋顶应属歇山式。正殿左右两侧,各有一阁,可能为藏经和悬钟之处。在朱雀大街南部东侧的另一佛寺内,遗留石灯一座,雕刻精致,造型优美,是珍贵的渤海文物。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