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念海:隋唐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农牧业地区-3
三、唐代羁縻州的设置与其所在地区农牧业的消长
要说明唐代游牧地区的盈缩,应该从迁徙到边地的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区说起。在唐代前期,至少有两项事情需要得到说明:一是六胡州的建立和变迁,以及河曲6州的农牧业分布;另一是有关的一些羁縻州的分布和变迁。这两项事情主要都发生在关内道的北部。河东道那时没有设置羁縻州。陇右道的羁縻州为数不少,大多数都在这个道的西部,在东部的只有秦(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临(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洮(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县)3州境内。
六胡州是鲁、丽、含、塞、依、契6州的总名,是唐初为安置突厥降人而设立的。始设于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几经变迁,到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设为宥州。中间又经废省,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再设时,称为新宥州[1]。
六胡州不仅名称有过变化,具体位置也有过改易。《新唐书·地理志》说,初设时是在灵、夏2州南境。《元和郡县图志》只说是在灵州南界。开元时曾于故塞门县地置怀德县。唐时实无塞门县,仅延州有塞门折冲府。故此塞门县当系塞门府之误。塞门府在今陕西安塞县北,这不仅在夏州之南,抑且属延州而不属夏州。这里应该附带提一笔:塞门已在横山之南。横山之南曾为稽胡所居地。前面所说的唐初于延川置基州以招慰稽胡,就是一个例证。高宗仪凤中(公元677年),还于金明县(今陕西安塞县南)置羌部落和合门2府,以安置由凉州迁来的吐谷浑部落[2]。显然可见横山之南游牧部落已不在少数。
六胡州设置的地方逐渐向北移徙。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以六胡州为6县,设兰池都督府以统之,其治所在盐州白池县(今陕西定边县北苟池旁)北80里[3]。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的宥州,乃在盐州东北300里,夏州西北300里。元和九年又置于经略军故城。经略军故城在盐州北600里,夏州西北320里[4]。以道里计,当已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中部。新宥州虽北移,其所属的长泽县却在今伊克昭盟南部城川教堂附近[5]。新宥州复置时,并恢复了原来由夏州至天德军间的废馆。天德军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旧馆的废弃,可以显示夏州和天德军辖地皆未深入于鄂尔多斯高原内部。其地在隋时本为启民可汗部下的牧地。盖自六胡州的建立以迄于新宥州的再建,固仍未改变其游牧的旧规。
其实在启民可汗之后,鄂尔多斯高原还曾为突厥李思摩部落游牧之所,其地“荐草美泉,利于畜牧”,故思摩部落“众日孳蕃”。李思摩部落后来渡河东向,徙居于故定襄城。故定襄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其地“南大河,而北白道,畜牧广衍,龙荒之最壤”,突厥诸部皆思据有,而李思摩由于部落背贰,也未能长期安居下去[6]。本来在突厥颉利可汗败亡后,李靖曾徙突厥羸破数百帐居于古云中城。古云中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也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区。后来在古云中城设置单于大都护府[7]。单于大都护府建立后,当地固仍居有突厥族人,从事于游牧生涯。
还应该指出,在颉利可汗破灭之后,突厥内属者分处于丰(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县南)、胜(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灵、夏、朔(治所在今山西朔县)、代(治所在今山西代县)6州,谓之河曲6州降人。后来到武则天时,默啜强大,始索此6州降人数千帐而去[8]。
河曲6州虽多突厥部落,但农耕地区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六州中丰州最居北陲。丰州的设置远在隋世。后经废除。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突厥降附,又权在此设丰州都督府,不领县,仅管理蕃户。再经废除,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始重设丰州[9]。由于地居冲要,因之也颇费经营。而娄师德在此屯田,尤有名于当世。师德于武则天天授初年(公元690年)为丰州都督,知营田事,并且还兼管灵、夏两州的屯田。武则天特赐诏褒扬说:
“总习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10]。当时丰州还是以黄河与突厥为界。自张仁愿筑3受降城,突厥才不敢轻易度阴山放牧[11]。朔方既鲜寇掠,屯田也就历久不废。这种风气直到唐代中叶以后还未稍替。宪宗元和时(公元806—820年),李绛奏:振武(在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天德军左右良田可万顷,请择能吏开置营田。四年之间,共开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千余万斛[12]。而高霞寓亦在振武浚金河,溉卤地数千顷[13]。王方翼于高宗永淳时(公元682年)在夏州推行耦耕法,对当地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助力[14]。高祖武德年间,张俭在朔州和代州都能教民垦田力耕,富有成效[15]。张公谨继其后,亦在代州致力屯田,以省馈运[16]。当然这只是几个较为重要的例证。虽然是些例证,亦足以说明在这河曲6州中农业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农业有基础,可以足兵足食,对于巩固边圉自能起到相当的作用。
关内道羁縻州的设置,集中在安北、单于两都护府和灵、夏、庆、延、银5州。安北都护府先后治于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五原县北)和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其所领的羁縻州皆以突厥部落设置,大抵都在阴山以北,非本文所论述的范围。单于都护府治所在古定襄城,领有云中、桑乾、呼延3个都督府。和安北都护府所领的羁縻州一样,原来也都散布于阴山以北,可是后来云中和桑乾两都督府皆侨治在朔方县境。朔方县为夏州倚郭县。这就是说这两个都督府的突厥部落都已迁徙到鄂尔多斯高原的南沿。夏州都督府也辖有以突厥部落所设置的定襄都督府。定襄都督府隶属于夏州都督府,自然也是侨治了。所侨治的地方为宁朔县。宁朔县与朔方县相距虽不甚远,然已不在鄂尔多斯高原了。夏州还有以回纥部落所设置的安化州、宁朔州、仆固州3个都督府。另有一个达浑都督府,虽说是以回纥部落设置的,实际上应是以薛延陀部落所置。安化等3州侨治在朔方县。达浑州侨治在宁朔县。另外,还有一个以吐谷浑部落设置的宁朔州。这个宁朔州和上面所说的回纥部落所设置的宁朔州不同,而且设置的时期也有差异。回纥部落羁縻州的设置在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而这个吐谷浑的宁朔州初设乃在灵州,代宗时(公元763—779年)才隶属于夏州。夏州都督府所领的云中、呼延、桑乾、定襄、达浑、安化、宁朔、仆固8个羁縻州[17],《旧唐书·地理志》皆记载有户口数目,合计共有3422户,9326口。天宝年间,夏州共有户9213,口53014[18]。州内各族所设置的羁縻州为数不少,户口总数却远少于当地土著,则虽有如许羁縻州,却难于说当地已经成为游牧地区,充其量只能是半农半牧地区。
灵州有以回纥部落设置的羁縻州,也有以党项部落设置的羁縻州。以回纥部落设置的羁縻州有6州。侨治于回乐县(今宁夏灵武县)的有燕然、鸡鹿、鸡田3州。侨治于鸣沙县(今宁夏吴忠县南)的为东皋兰州。侨治于温池县(今吴忠县东南)的为烛龙、燕山2州[19]。以党项部落设置的羁縻州在灵州境内的有兰池等九个都督府,所在县份不明[20]。《旧唐书·地理志》于灵州仅载以回纥部落的设置的羁縻州的户口数,而未载以党项部落所设置的羁縻州的户口数。盖党项部落的羁縻州初隶于剑南道的松州都督府,安史之乱时由于吐蕃的攻击,始侨居于灵、庆、银、夏之境。《旧唐书·地理志》未载党项部落羁縻州的户口数,大概是迁来较后,职方所掌没有具体数字[21]。据其所载的回纥部落羁縻州的总户口数为2315户,9714口。而所载当地土著的天宝户数为u456,口数为53163。两相对照,则在灵州境内的回纥部落户数和口数,皆仅相当于当地土著的1/5[22],和夏州一样,羁縻州的设置充其量也只可以说明灵州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
党项部落在庆州所设的羁縻州有芳池州、宜定州、安化州3个都督府。芳池州侨治于怀安县(今甘肃华池县北),宜定和安化2州未见侨治所在县名,可能即在今甘肃庆阳县附近,因今庆阳县为当时庆州的治所。另外,有清塞和归德两个党项部落的羁縻州,设置在银州境内。还有一个吐谷浑部落的羁縻州设置在延州金明县(今陕西安塞县南)。这个羁縻州就称为浑州。浑州的设置早在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8年),只是稍迟于突厥、回纥诸部落的羁縻州[23]。
陇右道东南部的秦、临、洮3州境内的羁縻州各有一处,而且都是以党项部落设置的。秦州的羁縻州为马邑州,设在秦、成2州的山谷间,临州的羁縻州为保塞州。临州治所在狄道,为今甘肃临洮县,保塞州当设在其附近,洮州所设置的只是一个羁縻县,名为密恭县[24]。这几个羁縻州县距党项的本土都不算是过远,居于这些地方的党项族人,应易保持其旧俗。不过在一个州中所设置的只有一个羁縻州或仅是一个羁縻县,对于当地的农牧业就难得起到什么影响。
注释:
[1]《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新宥州》,《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
[2]《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按唐代地方置府,仅限于京都陪都及其他特别重要的地区。《地理志》置此二吐谷浑府于折冲府之下,示不与地方置府相当。不过折冲府和这两府还是有区别的。
[3]《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新宥州》。今陕西定边县北有苟池。1974年,我曾至其地考察。池旁有故城遗址。承当地人见告,每当大风过后,犹能在故城遗址中捡得唐时钱币。此故城遗址当系唐白池县旧地。或以为在今宁夏盐池县北的盐池旁,恐误。
[4]《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新宥州》。
[5]《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宥州长泽县,本隶夏州。……元和十五年来属。”《元和郡县图志》不及载这段变化,故仍以之隶于夏州。
[6][7][8]《新唐书》卷二一五上《突厥传上》。
[9]《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丰州》。
[10]《旧唐书》卷九三《娄师德传》。
[11]《旧唐书》卷九三《张仁愿传》。
[12]《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唐纪五十五》。
[13]《旧唐书》卷一六二《高霞寓传》。
[14]《旧唐书》卷一八五上《良吏·王方翼传》。
[15]《旧唐书》卷八三《张俭传》。
[16]《旧唐书》卷六八《张公谨传》。
[17]《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按《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云中都督府为党项部落所置。当时以党项部落设置的羁縻州不少,皆自有州名。云中为塞北地名,不应作为党项部落设置的羁縻州的州名。
[18]《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同。《旧唐书·地理志》又载有夏州旧户2323,口10286。《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夏州》:开元户6132。
[19]《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20]《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载灵州的党项部落的羁縻州,另有静边州都督府,其下注云:“贞观中置,初在陇右,右侨治庆州之境。”则不当以之入灵州。
[21]《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党项羌传》:“其在西北边者,天授三年内附,凡二十万口,分其地置朝、吴、浮、归等十州,仍散居灵、夏界内。”《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上·党项传》同。《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党项诸州中有吴、朝、归、浮4州,天授二年置。与两书《党项传》同。按《新唐书·地理志》,吴、朝等4州隶于静边州都督府,贞观中置,初在陇右,后侨治庆州之境。就是所有党项诸州,也置于贞观三年,隶于松州都督府。而《新唐书·党项传》更说静边州为代宗时所置。皆五天授三年即散居灵、夏界内事。党项本国东界松州,北接吐谷浑,不可能于唐初即居于西北边,而于天授三年徙居灵、夏界内,旧新两《唐书》党项传于此皆有未审处。
[22]按《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所载灵州户数为2929,口数为16665,与《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所载相差很多。又《旧唐书·地理志》所载灵州旧户数为4640,口数为21462。《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灵州》所载开元户数为9660,各书颇相违异,书此以便互相参照。
[23]《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24]《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来源:《唐史论丛》1987年第二辑
- 0001
- 0002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