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邺城遗址
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2.5公里处,包括南北 毗连的两个城址。北邺城大部在今漳河北,北临故漳河,传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建安九年(204),魏王曹操大营此城以为国都,及魏文帝曹丕受禅移都洛阳,乃以其为北都。后赵、东魏都邺,也曾对此城大加修建、营缮。577年北齐亡,该城衰落。南邺城在今漳河南,初营于东魏,毁于隋。1957年考古工作者首次调查。由于漳河频繁泛溢和改道,北邺城遭严重破坏,地面遗迹残存甚少,南邺城则全为白砂所覆盖。
据《水经·漳水注》,北邺城呈长方形,东西七里,南北五里,有七门,南面三、北面二、东西各一门。从左思《魏都赋》等文献的一些具体描述看,该城的特点是: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作南北两区。北区中部建宫城,宫城以东为贵族所居戚里及官署,以西为禁苑铜雀园,苑内置武库、马厩、仓库,西城垣中部偏北,以城垣为基础筑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南区大部分为居民里坊,只有少数官署,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冂,北达宫城。整个布局区划分明,交通便利,克服了东汉洛阳城宫殿区分散、东西交通不便等缺点,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和隋唐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北邺城的建筑遗迹,只有位于城西垣上的金虎、铜雀两座台基和城内8处不知名的夯土台基。金虎台呈长方形,东西约70米,南北约120米(步测),高8~9米。其北的铜雀台部分被毁,残基东西约60米,南北约20米(步测),高3米。两台之间为长约85米的残城垣。台基周围砖瓦甚多,其中有东魏、北齐的黑色瓦,战国、两汉至北朝的绳纹砖瓦及莲花瓦当、文字瓦当等,还发现有石雕螭首。
据记载,南邺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八里六十步,东西六里。其北城垣即北邺城之南城垣,共有城门十四座:南、北垣各三门,东、西垣各四门。城市布局大体继承了北魏洛阳内城的形制,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城区曾出土东魏、北齐的大长砖和黑色板瓦,城址东侧的昭德村(今丁村)、仁寿村,当分别与东城垣北端昭德门和南端仁寿门的地望相近。
- 0000
- 0000
- 0000
- 0004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