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婚俗中,女子嫁妆为什么少不了镜子和鞋子?还挺讲究的
鞋子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寒冬腊月,每天着地的脚更需要一双鞋子。
鞋,是唐宋以后才流行的叫法,一直流行到今天。之前不称“鞋”,先秦时多叫“屦”,汉以后称“履”。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聊有关鞋子的风俗。
过去,人们对鞋子很在意的,视之为吉祥物。
鞋子怎么成了吉祥物?主要是发音与“谐”很相近,而且又是两只一对,是双数——看中鞋子的“相谐”、“和谐”寓意。
唐人蒋防小说《霍小玉传》有一个情节,霍小玉做梦,见丈夫回来,到床边帮她脱鞋。霍小玉惊醒后,觉得不好,把梦中情形告诉了母亲,自言,“鞋者,谐也。夫妇再合。脱者,解也。既合而解,亦当永诀。”
由此可见,古人对鞋是多么迷信。
宋初人徐铉撰志怪小说集《稽神录》里有一则《华阴店妪》的故事,一叫杨彦伯的读书人,童子科及第,选送长安赶考,在华阴住进一家旅馆,退房将赶路前,鞋子忽然没了,将跟随的僮仆大声骂了一通。
这时店里老太太说话了,称这是神灵在提醒你,“夫将行而失其鞋,则是事皆不谐矣。”你即将出发,鞋子没了,这预示下面事情不和谐,言下之意你不要去了。
因为这个,鞋自古就是夫妇或情人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象征和信物。古代文人的诗文中,这方面的文字很多。
王涣《惆怅诗》:“薄幸檀郎断芳信,惊嗟犹梦合欢鞋”;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及今两携手,对若床上鞋。”陆龟蒙《风人诗》:“旦日思双履,时时愿早谐。’”
白居易《感情》一诗,说的更明白: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在民间,女儿出嫁娘家要陪些嫁妆,其中少不的两样东西,一个是铜镜,一个是鞋子。什么意思?老话说的很好听:这两样东西是生活中少不了用品,鞋可穿,镜不可破;再是看中这两样东西合到一起的寓意——“同偕到老’’。
虽然现在不流行铜镜了,但农村女孩的嫁妆中还是少不了镜子,保留下了这个良好寓意。
在清朝一些地方曾流行一种婚俗,就是新婚之夜,夫妻互相递鞋子。这啥意思?清人张云礅《四寸学》(卷一)称:“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包裹,夫妇交递之,名曰:‘和谐’。”
由鞋的吉祥寓意,还衍生出了闺房“鞋占”风俗,就是用女子用鞋子来测算断事。
女人用睡鞋来占相思,以卜夫妇或情人之间感情深浅,民间称此为“占鬼卦”。
鬼卦怎么玩?明人李开先《词谑·鞋打卦》说出了秘密:“不来呵根儿对着根儿,来时节头儿抱着头儿,丁字儿满怀,八字儿开手。”就是用两只绣鞋抛掷,根据其坠落地上后的情况,来判断男人来与不来。
这种女子闺房鞋占,其实是过去“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楼上佳人的“春闱秘戏”。有的已婚少妇,希望远行丈夫出回,便常常占鬼卦。
占时,将自己的鞋子往空中抛,落地后,如果鞋面朝上,女人肯定高兴,表示丈夫要回来了;如果鞋底朝上,则不好了,丈夫一时不能回来。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中《凤阳士人》故事,就提到了一个女子占鬼卦的情形:
“黄昏卸得残妆罢,窗外西风冷透纱。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磕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红绣鞋儿占鬼卦。”
清朝俗曲集《白雪遗音》(卷二)《睡鞋占课》中,把一个女子占鬼卦以后的心理活动写得淋漓尽致:
“暖哟嗳哟实难过,半夜三更睡又睡不着。睡不着,披上衣服坐一坐。盼才郎,脱下睡鞋占一课,一只仰着一只合着,要说来,这只鞋儿这么着,要说是不来,那只鞋儿又这么着。”
鞋子在旧时人们的情况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鞋子连质地、样式都有讲究的,不能用错。如女鞋,常制作成凤头形,寓意“凤凰于飞,夫妻和合”;男鞋多镶云头,寓意“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一直到今天,鞋子都是一种特殊礼品,如果女孩送鞋子给男孩,那意思就很明显了,有戏——女孩子希望成双成对,表白呢。男孩给女孩送鞋,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鞋子在民俗还有相反的解读。
有人将“鞋”解读为“邪”,系“秽物”,不只不是吉祥物,还非常不吉利,特别是穿过的鞋子,“烂鞋”、“破鞋”都是骂人的。
有一点应该提一下,现代不少人家爱在进门地方放鞋柜置鞋,这在过去是不可以的,鞋子一般不能放在门口,进出门就见秽物,门神都不高兴。所以,居家风水中,如果鞋架放门口,一定要收纳归藏,鞋子不宜乱放乱摆。
- 0000
- 0003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