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陵墓三次被盗,考古人员笑了,盗墓者在墓壁上留下了几行字
北魏冯太后陵的考古发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皇太后”,她们影响了中国宫廷政治。其中以北魏冯氏和晚清慈禧二位太后最有名。巧合的是,二人的墓都让盗墓者挖了。
慈禧的定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内,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盗了。冯太后的陵墓谁盗的?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这事情。
冯太后的陵墓叫“永固陵”,位于大同市城北25公里镇川乡附近西寺儿方山(现名梁山)南部。这里有两个春夏会长满青草的大土丘,一南一北排列,相距不到1公里。南边的大土丘就是永固陵,北边的土丘略小,是史上著名改革家、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寿宫“万年堂”。
据《魏书·文成文明皇后传》,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于平城(今大同),时年49岁。葬于永固陵,谥“文明太皇太后”。
永固陵在冯太后去世以前已建好。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历经3年,于太和八年建成。
下葬后,孝文帝曾多次谒陵,祭拜祖母。出于孝顺,他干脆将自己的陵墓也建在这里,死后陪伴冯太后,即《魏书》上所谓“有终焉瞻望之志”。后来北魏迁都洛阳,这座陵墓才没有实际使用,成了”虚宫“,称为“万年堂”。
1976年4月-5月,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发掘了永固陵。
永固陵规模宏大,结构坚实。永固陵确实坚固,但并没“永固”,考古发掘时发现,早已遭盗墓者光顾,曾多次被盗。
永固陵和万年堂都建造在方山南部山顶玄武岩层之上,当年造陵时还是老费事的。到发掘时,仍有高大的封土堆,高达22.87米,呈圆形,基底为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
永固陵当地人俗称“祁皇墓”。该陵为砖砌多室墓,地宫位于封土堆的正中心下方,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
墓门外接墓道,为了防止土层塌陷,在东西两侧用石块垒砌长5.9米的两堵石墙。 南向墓道一直通到封土堆的边沿。
永固陵墓门高4.15米、宽3.95米。发掘时发现,墓门用条砖封闭,其中二砖在券门内,三砖在券门外,封门墙厚达2.10 米。
前室与后室之间有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门,雕刻相当精美、壮观。
石券门制作工整细致,由尖拱门楣、 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但石门无轴,不能开合,直接嵌入尖拱门楣内。
墓室高大宽敞,南北长17.60米,后室平面近方形。
在石砌墓道内及距墓室外约5米处四周围,填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在墓室南部墓道内也堆积很多这样的石块 ,显然是为反盗墓而设置的,这样可大大增加盗墓者挖掘的难度。
造墓时在两道石券门的内外及甬道中间,共设置了五堵封闭砖墙,这也是为了反盗墓。但发掘时发现,仅存甬道南端石门外的一堵,墙厚1.08米。
永固陵地宫规模很大,整个墓室用砖约达20余万块,是当时已发现南北朝时期最大墓葬。
这些均为宫廷特制的优质青砖,到发掘时虽历时近1500余年,但墓室仍保持原貌,与砖的高质量不无关系。虽然墓室结构完好,但里面的棺材已被破坏,随葬品更早被盗空。
清理地宫时,在后室内发现了大量漆皮残片和少量的人骨,还有小块的朽木、长铁钉,这应该全是冯太后的棺椁残存。由此可以推定,冯太后的葬具是一副朱漆大棺椁。
永固陵是什么时候被盗的?考古人员就现场发现的痕迹,结合对当地人的调查,发现永固陵在发掘前,至少被盗三次。
最早一次,盗墓者绕过墓道、甬道封门封墙,从后室西壁南端下部,挖出盗洞。这个盗洞很大,高达1.4米、宽也有1米。
盗墓者是从封土的西北方向,向下挖掘的,然后凿通后室西壁南端。考古人员从盗洞内还发现了一样特别的东西——当年盗墓者留下的铁锹头,洞壁上有清楚的挖凿痕迹。
这次盗墓,永固陵损失最大,后室内大部分随葬器物被盗走了。
这伙盗墓者还企图进入前室,甬道石门里的封墙已被拆掉,但盗墓者并未能如愿,石门太坚固,无法推开,所以最后并未能进入甬道,盗南边前室未遂。
盗墓者当时应该作了很大的努力,用大铁锤猛击石门,但丝纹不动。考古人员在石门框的里边,便看到了几处被铁锤击打的痕迹。
在后室西壁中间,看到了白灰写的三行字,每行4字: “大金正隆、□□六月、□□□□”。这是谁写的?考古人员笑了,不排除是盗墓者!
这伙盗墓者太猖狂,还“题壁留念”。当然,也可能是被盗后有人从盗洞进入后“到此一游”。
也正是因为这几行字,考古人员才知道永固陵在金正隆年间,或是之前被盗,而在此之前保存完好。
“正隆”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的的年号,从公元1156年至1161年。盗墓者具体是在哪一年光顾的,无从知道。
盗墓者再次光顾永固陵,也在金朝。他们从墓道挖盗洞,由正南面进入墓室。
考古人员在发掘墓道时,由封土堆南沿,向北清理到20米处,发现了金朝白瓷碟、碗的残片,还有一部分兽骨,和被破坏的残石俑、石雕兽、铁箭镰等。
这是盗墓者丢下来的。当年的盗墓者也许带着连骨的烤肉或煮肉,吃住在地下盗洞中呢。
清理到墓道25米处发现了盗洞。从横断面看,这个盗洞比第一个更大,高3.6米,宽2.5,如此大的盗洞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为,应该是如现代考古一样,“公开发掘”。
这次,盗墓者将墓门的外封门墙东部拆掉一部分,甬道南端石券门东侧石门柱也破坏了,石门柱旁边的青砖亦被拆毁一部分,石门里、甬道中间、甬道北端石券门外的三道封墙全被拆了。
随后,盗墓者将第一次盗墓者未能打破的石门砸坏,进入了后室。
这伙盗墓者进入后室后,应该是失望的,因为已有人提前光顾。但他们没有放弃寻宝的机会,“动土”了,在墓室内乱挖一通,看地下是否有宝。
在后室中部略偏西处,有一个被盗墓人挖掘又回填的坑,直径约1米,深达1.2米,一直挖到山体岩石,挖不动了才住手石,也不知道是否挖到宝物了。
后室北壁中部墓底,也被盗墓者挖一部分。
这伙盗墓者也学着第一批盗墓者,“题壁留念”。在墓室东壁中间用白灰书写下:“大定、初五、□道、□□”,字分四行,每行2字。在西壁也发现有“大定” 二字题记。
在甬道南端石券门的西门框左侧还有墨书题记:“兴严方僧怀备到此,戌十月永 耳”13个字。这不应该是盗墓者留下的,是一个和尚从盗洞进入墓后,留下的“墨宝”。由此可知,永固陵被盗后,盗洞长期没有封堵。
毫无疑问,第二次被盗也应在金朝,是稍后的大定年间。“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从公元1161年至1189年。
这次盗墓活动对永固陵破坏最为严重。推测盗墓者就是附近人,铺地用的大方砖都被掘走了,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或盗走或破坏,带不走的则扔弃墓道附近,这才有了考古人员的发现。
此后600多年间,永固陵似乎平安无事,但到了晚清光绪年间,清朝的盗墓者又来了。
在墓道深26米、上距封土表面5.2米处,发现了清朝晚期的酱釉小瓷坛、黑釉小瓷碗、铁刀、铁镰头等用具和工具——盗墓者也是带着吃饭家伙,住在盗洞中。
考古人员在当地调查了解后得知,光绪年间曾有人盗墓。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