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让太监悄悄挖开宠妃葬地,发现皮肤已腐烂,随身一样东西还在
马嵬坡杨贵妃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本机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一处网友都比较熟悉的古代名女人之墓——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在陕西省兴平县境内的马嵬坡,刘禹锡《马嵬行》诗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杨贵妃墓早先为一座半圆形的土堆墓,四周用青砖围砌,大概两米高,周长不过二十米,坟头有“唐杨氏贵妃之墓”碑,系民国二十五年陕西省府主席邵力子所题。现在整个坟头改用砖块铺砌,如南方流行的龟壳墓(相关文章见《有钱人家会把土坟头用水泥封起来,俗称“龟壳墓”,这有啥讲究?》),周边完全开发成了景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打着诛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先陷洛阳,再陷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仓皇逃出长安,往四川避难。
行至马嵬驿时,将士饥疲不堪,怨声载道,痛恨杨国忠兄妹误国,《高力士外传》中形容是“六军奋(愤)怒”,于是发生了“兵谏”。
马嵬驿因东晋名将马嵬在此筑城建镇而得名,系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个驿站,如果在这里出事,麻烦就大了——众怒难犯,在随从都尉、禁军头领陈玄礼的煸动下,李隆基只好杀了杨国忠父子。
误国奸臣已诛,但此时士兵仍然不散,李隆基只好又将杨贵妃赐死,清末林则徐诗称,“抛得蛾眉安将士”。
此事记载于《旧唐书·后妃列传》:“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
杨贵妃死时38岁,草埋于驿站西边的道路旁,俗称“马嵬坡”,在今马嵬镇李家坡村南。
《新唐书·后妃列传上》记载稍稍有异,杨贵妃不是死在“佛堂”,而是“路祠下”:“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中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上)点出了具体位置——“梨树下”:“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据高力士口述而写成的《高氏外传》,也证明杨贵妃被处死了,还有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即所谓,“国忠方进,咸即诛夷;虢国、太真,一时连坐。”
这些说法都太简单,连唐朝人都“欲知详情”,于是唐贞元二十“一年进士陈鸿在其笔记小说《长恨歌传》中,又添油加醋:“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仓皇展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
意思是,李隆基知道杨贵妃必死,不忍看到她死在自己面前,扯起袖子挡住脸,让人把杨贵妃拉走。杨贵妃觉得太突然了,还想挣扎,最终还是被用绫带勒死了。
除了被缢死,民间还传杨贵妃是让兵谏士兵乱刀砍死的。有诗为证,唐人李益《过马嵬二首》诗称“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杜甫诗《哀江头》也称,“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还有一种说法,杨贵妃是吞金而死。此说出自刘禹锡《马嵬行》:“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
与此相反,民间至今盛传杨贵妃根本就“没死”,一说用了替身,一说复活了。
但是“没死”一说,在包括唐人笔记在内的史料中,均找不到说法,都是侧证或是后人的推测——可以说,在唐朝时,没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死。
《资治通鉴》上的记载,更是杨贵妃必死的铁证:“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意思是,杨贵妃被处死以后,将尸体从缢死的地方,抬到马嵬驿的院内,让带头起事的禁军大将陈玄礼等人“验明正身”。
除非陈玄礼与带走杨贵妃行刑太监高力士串通做手脚,否则杨贵妃不可能活的。
那么,既然杨贵妃必死无疑,她埋在哪?或许有网友说会,现在的马嵬坡啊。如果这么样就简单了。实际上现在马嵬坡的杨贵妃墓是假的,只是“纪念冢”,在当时,也不可能让外界知道杨贵妃的真实葬处。
从新旧《唐书》记载来看,马嵬坡的杨贵妃墓埋葬不多久就被挖了,改葬他处,指使人挖墓的,正是李隆基本人。
杨贵妃被缢死次年,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内乱渐息,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在路经马嵬驿时,他触景生情,想起了杨贵妃,派身边人去祭奠,又下令改葬之。
但是,李隆基的这一“改葬令”执行得并不顺利。
时礼部侍郎李揆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会让要求处死杨贵妃的将士紧张,担心被秋后算帐。李隆基想想也是,就没再为杨贵妃举行葬礼。但是他不死心,还是下了一道密旨,让身边人将杨贵妃的尸体挖出来,用棺椁重殓,改葬他处。
执行秘密改葬任务的,是李隆基身边的一帮太监。
当时悄悄挖开后,发现“姿质丰艳”的杨贵妃尸体已经开始腐烂,肌肤已坏。随葬的香囊还在,太监将香囊带回了宫,交给了李隆基。
此事新旧《唐书》上均有记载——
《旧唐书·后妃列传上》:“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新唐书·后妃列传上》:“密遣中使者具棺椁它葬焉。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命工貌妃於别殿,朝夕往,必为鲠欷。”
两部史书记载的不同之处是,《新唐书》上少了一句“肌肤已坏”。这给后人留下了想像空间,有人据此认为里面杨贵妃没死——活复了。
《旧唐书》是五代后晋刘昫(署名)、赵莹主持编修,因为距唐朝灭亡很近,史料的可信度较高。但宋仁宗认为《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下诏重修。编修《新唐书》由欧阳修、宋祁主持,其中人物卷为宋祁主编,“肌肤已坏”四字也许被当成“文采不明”删除了。
“他所”、“它葬”,具体在何处?史书上没有交代。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了杨贵妃墓: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墓中不见杨贵妃的尸体,应该就是在李隆基秘密改葬李贵妃之后留下的空穴。
如今网友所见的杨贵妃,可以肯定是一座空坟。而这座墓在当时也不会有的,应该是后人堆起来的纪念性坟冢,也就是说,这座杨贵妃墓完完全全是假的。
另据当地人说,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杨贵妃墓被人挖开过,“里面啥也没有”。
如果问杨贵妃的真身葬地到底在哪,我也说不来——在她被埋下时即成历史之谜。
(注,部分图网络)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