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山西考古:酒务头,探寻商代古“匿”族王室墓群
68975

山西考古:酒务头,探寻商代古“匿”族王室墓群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44:080

酒务头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河底镇酒务头村西北200米处,西距闻喜县城约18公里,东、南距中条山脉直线距离约3.5公里,北距涑水河支流沙渠河约4.5公里。

酒务头墓地位置

因墓地被盗,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闻喜县文物部门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酒务头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500平方米,共发现“甲”字形大墓5座(M1-M5)、长方形中小型墓7座(M6-M12)、车马坑6个以及灰坑5个,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600余件(组)。

酒务头墓地

(一)年代

酒务头墓地的年代可通过随葬器物的比较来确定。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在纹饰、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与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同类器物近似,因此这批遗存的年代可以通过与殷墟的同类器物比较得出。

从保存最为完整的M1来看,该墓中出土的铜器组合和形制与殷墟遗址的几乎完全相同。其中的分裆鼎、圆鼎、簋、斝、盉等器物的形制,均与殷墟四期偏晚阶段的同类器物接近。M1出土的簋与殷墟四期的安阳铁西路4号墓簋、安阳郭家庄东市水利局院内67号墓出土簋十分接近。罍光素无纹,圈足较高、底部内凹,整体形制与大司空M303出土的带纹饰的罍(59)十分接近。斝的形制也与大司空M303出土的斝(108)十分接近。从铜器组合来看,M1出土的一件尊配两件卣的组合,目前所见的资料最早见于殷墟四期的大司空M303、灵石旌介M1,这种组合延续到了西周早期偏早阶段。M1出土的陶器有罐和罍,个体相对矮扁,也是年代较晚的特征。综合来看,M1的年代大约相当于殷墟四期偏晚阶段。

与M1近邻的是M3,该墓被盗,劫余的陶器主要是罐,这些罐器体较扁,也与殷墟四期阶段的刘家庄北M1046中出土的同类器物(65)十分接近,说明M3的年代也相当于殷墟四期偏晚阶段。

M3之西是M2,该墓中的陶罐,颈部较高,肩部有三角纹,特征与殷墟四期早段的H157:4罍相近。该墓中发现的兽面牌饰,之前在殷墟西区四期的M701中也有发现,在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也有出土。M2年代相当于殷墟四期早段。

M2之西是M4,该墓被盗,劫余的陶器有鬲和簋,其中陶鬲与殷墟所见的陶鬲十分接近。如殷墟西区墓地M725中出土的鬲(3),安阳郭家湾新村殷墟四期早段的T21⑥:3、H22:1鬲,尤其是安阳小屯第四期早段的A Ⅰ式鬲H9:5。该墓发现的簋,圈足较高,与殷墟常见的陶簋有别,可能是带有土著特征的器物。M4的年代相当于殷墟四期早段。

位于最西、规模最大的M5,被盗严重,幸运的是该墓中发现一件残爵和一件罍,是识别这座墓葬年代的关键线索。陶爵是殷墟晚商墓葬中演变序列清晰的器类,这件残爵器身下部较深且膨大,腰部有明显收束,与花园庄东地殷墟三期的M47:2爵、大司空M360:2爵最接近,与殷墟戚家庄M189、M266等殷墟三期墓葬中出土的爵也比较接近。综合来看,M5的年代相当于殷墟三期偏晚阶段。

M10出土铜鼎、陶罐和陶簋各一件。其中陶簋圈足较高,与殷墟的陶簋形制略有差别,难以直接比较,但与山东地区、西北及关中地区出土的陶簋极其相似。此类型簋可能为“夷式簋”,应当与人口西迁有重大关系,此处不作详述。铜鼎腹部有一周纹饰带,腹部较深,与安阳郭家湾新村殷墟三期M501:2鼎、大司空M166:6鼎的形制十分接近。

综上,可以看出酒务头墓地的年代上限大约在殷墟三期偏晚阶段,下限在殷墟四期偏晚。从大墓的分布来看,墓地西部年代早,东部年代晚。

(二)墓地族属

M1出土青铜器上发现的铭文,有“

”“

”“匿

”“匿

”“

”等(图一四五)。“

”出现在6件爵鋬内器壁,阴铸;“匿

”“

”出现在其余23件器物上,基本为阳铸,器物种类繁多,“匿”与“

”为同字异体。

图一四五 M1出土铭文

1.M1:86鼎、2.M1:59斝、3.M1:62卣、4.M1:63卣内底、5.M1:63卣盖、6.M1:76觚、7.M1:21鼎、8.M1:66觚、9.M1:68盉盖、10.M1:68盉鋬下腹壁、11.M1:69尊、12.M1:70觚、13.M1:72觚、14.M1:65爵、15.M1:77爵、16.M1:78爵、17.M1:79爵、18.M1:82爵、19.M1:64爵

严志斌先生在《商金文编》中将“

”附录于“文”后,因两字形似,但有不同之处。“文”中间部分通常为“心”,也有为斜十字交叉的,但是“

”中间全部为斜十字交叉,且上方为一撇一捺相交的写法。甲骨卜辞中有“

”(《合集》33145:4、8296:1,《屯南》2845:4),前一字为“在”,可见“

”当是地名或“

”族人所在之地,如“癸卯,贞旬亡祸。在

旬”。与此辞同版的还有“癸丑,贞旬亡祸。在

”。“

”与“

”写法上相近,可能是同一个字,但目前仍不确定。

“匿”“

”“

”多次出现在流散的青铜器上。从字形上看,“匿”“

”为异体字,外为未封闭口,似门、窗,内为一跪坐人;不同的是,“匿”内一人正面跪坐,双手举起,“

”内一人侧面跪坐。朱凤瀚先生认为此二者为同一字。需要注意的是,《合集》33147:4有“苋”出现,见于殷墟一期、四期,“苋”与“匿”写法相似。“匿”字青铜器早在殷墟二期即出现,如匿乙尊、匿斝等。“匿”字单独出现是应是族名或人名。

1994年,安阳刘家庄北地一座墓(编号94ALNM637)出土青铜礼器7件,其中圆鼎、觚、爵上出现“亚若”铭文,时代属殷墟三期。“若”与“匿”写法极其相似,两字都是跪坐或蹲的“人”形,双手高举,不同的是“亚若”之“若”上身用三条竖线代替,而“匿”内上身用一条竖线代替躯干、牛角形代替头部,且右手未与躯干连接。“若”与“匿”是否有关联,目前尚无直接证据。从出土青铜器造型看,都属殷墟最常见的器型,M637器型较大、较厚、较重。纹饰上,都以兽面纹为主。M637器物纹饰更繁缛,圆鼎带扉棱,浮雕型大兽面纹,足部饰蝉纹;酒务头墓地M1圆鼎仅在腹上部饰一周圆涡纹及斜十字花叶纹组成的条带。两地出土的簋造型相近,区别在于,酒务头墓地出土簋有一对兽首耳,M637出土簋没有耳。两地出土觚器型一致,都呈三段式,区别在于,M637出土觚扉棱较突出,颈下饰蕉叶纹;酒务头墓地M1出土觚扉棱短小,颈部素面。两地出土的爵区别有二,酒务头墓地M1出土爵柱头呈伞柱状,腹上部仅饰三道凸弦纹;M637出土爵柱头呈菌状,腹部饰兽面纹。酒务头墓地M1出土提梁卣纹饰较简单,由菱形回纹及兽首组成;M637出土提梁卣纹饰更多,以夔龙纹为主体,加三角形纹。“亚若”与“匿”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两者在时间上有先后,似有承续关系。

M1出土铭文“

”,《商金文编》作“

”,收录此字青铜器7件,“兓”是其另一种写法。还出现铭文“

”和“兓”,应是“

”的简写,如流散青铜器子兓鼎、子兓卣等。在殷墟一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写法如“

”“

”“

”,此有祭祀、地名、人名三种释义。

综合以上,“匿

”作为组合铭文或复合族氏铭文从未出现过,根据酒务头墓地墓葬的排列规律,初步断定此墓地应是一处“匿”族墓地。

(三)发现价值

晚商时期,商王朝南、西、北部的势力范围收缩,山西南部鲜有殷墟三、四期遗存的发现。闻喜酒务头墓地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该地虽仍属运城盆地范围,但位于盆地东北部边角,且离中条山非常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晋南的闻喜酒务头墓地、浮山桥北墓地、绛县东吴墓地和晋中的灵石旌介墓地,都位于山麓或山下一侧。这几处墓地(遗址)正好将太岳山—中条山西麓串连起来,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弧线。这条线其实是一条防御线,也是商代晚期商王朝实际掌控范围的西部边缘。

商代晚期,商王朝西、北部势力范围不断收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面对西、北两大强劲的敌对势力。西部有以周方为代表的势力,西北有以“鬼”方等为代表的晋陕高原势力,这些势力对商王朝的西北边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刘绪先生指出,晋南发现的这几处晚商墓地呈南北一线,共同构成了商文化的西北屏障,之所以有如此布局,其目的有三:一是直面晋西和陕北高原的族群(李家崖文化);二是守护中条山内的铜矿资源;三是获取运城的盐池。

总之,闻喜酒务头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晚商时期的历史、礼制、文化和商末国家政治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