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农村丧俗人要倒头前家里要为其做两件事,一换寿衣,还一件更讲究
69014

农村丧俗人要倒头前家里要为其做两件事,一换寿衣,还一件更讲究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28:320

民俗中的“初终之礼”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民间丧俗——初终之礼。

民间俗称丧事为“白事”,相对的喜事则称为“红事”。白事是大事,比红事重要,也十分讲究,旧时流行的不少习俗,至今仍存,在农村不少地方仍能看到。

(办白事,守孝)

人断气死了,俗称“倒头”,谨称“初终”。倒头后,丧家就要忙了。其实,在死者弥留之际,丧家就紧张了,该办的该准备的都得置好。

最要紧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换床,一是换衣。

换床就是把将死之人由病床上移到家宅正厅中的地铺上,一般铺在上首,靠门。为什么要换床?图个寿终正寝。换床之后,就要换衣。

换衣又叫更衣,就是换上专门的寿衣——最后一身衣服。换衣前,要给将死之人洗擦身子,老话说这是让其干干净净走,寓意一生清白,没有污点,到了阴间好交代。

(现代考古中发现的明朝寿衣寿鞋)

如果这两个程序没有进行,民间认为不吉利的。如倒头前没有穿上寿衣,是“光身身子走的”。

换床时,还要准备一个倒三角形的枕头,垫在头下,民间俗称此枕为“鸡鸣枕”,亦称“鸡寝枕”。这种枕头与寿衣一样,寿衣店都出售的。

鸡鸣枕上一般会绣歌诀:“亡人头上一只 鸡,光会打鸣不会飞,亡人若要迷了路, 鸡叫一声自不迷。”——鸡,第一次在白事发挥功能。

如果倒头前没有换床,在病床上断气,迷信认为灵魂留在睡的里屋,这时要“引魂”,就是将灵魂引到外面正厅,让灵魂归附移到客厅的尸体中。

(新疆考古发现的鸡鸣枕)

老话说,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驻守尸骨,一 魂投胎转世,一魂奔赴黄泉,所谓“三魂出窍”就是这意思。

引魂也称“托魂”、“领殃”,如何引魂?这就要用活鸡了——鸡,再一次在民间丧俗中发挥功能!

要准备一只白公鸡(有的地方只要是公鸡即可),还有一条白布。

白布从家中的房间梁上穿过,为灵魂外出搭桥。公鸡则由招魂人抱着,放在死者倒头的床上拖几下,然后顺着白布,把公鸡从梁上递到外间正厅放尸体的地方。也有的地方将公鸡腿上拴上绳子,让公鸡拍腾,通过梁上,从里间拖到外间。

到此,公鸡的民俗学使命,在初终之礼中完成了。之后会宰杀,用来祭奠死者。

(招魂迁葬)

要注意的是,公鸡在丧俗中还有作用重要,如客死外地、迁葬,都要用公鸡招魂,一直放在棺上,抬到墓地。

刚倒头断气,如果死者的眼睛没有闭上,用手轻轻帮助合上,否则死不瞑目。

接下来,要将准备好的口琀,塞进死者的口中。

口琀过去有钱人、权贵是很讲究的。我查了资料——

先秦: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璧,士含贝。(《周礼》)

(口琀玉蝉)

周朝: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通典》)

汉朝: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说苑·修文》)

唐朝:皇帝及三品以上饭粱含璧,四品、五品饭稷含碧,六品以下饭粱含贝。(《通典》)

宋朝:古者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而已。(《书仪》)

(明朝金钱)

从上述可见,到宋朝人倒头后使用的口实之物已不再那边讲究,到明清时,家庭条件好的用金银钱,普通人家就用铜钱。如江西明宁献王朱权死后嘴里便塞进了一枚小金钱,被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

口中塞东西象征性“口中含玉”,有的人家,甚至连铜钱也不用,直接在口中塞进饭团即可。

口中所塞之物,一般都用五色线拴着。为什么要用线?老话又有讲究了。这根线叫“紧口钱”,又称“噙口钱”。口中塞物宜子孙,寓意不吃后代;而用线,则象征把嘴缝起来,子孙少口舌是非,后代不会吃官司。

口里塞好东西,头部处理完后,要在死者的脸上铺上一张白色的纸,俗称“蒙脸纸”。

同时,就可以“动手脚”了。

死者两手不能空,一手握打狗鞭,一手拿打狗饼子。这是为灵魂去阴间报到准备的,赴阴府路上多险,恶狗拦路时会用了。有的还在死者手中塞白手帕。

处理好手,最后就是脚了。要准备一根麻绳(丝),将死者的双脚捆起来了。此麻绳俗称“绊脚丝”,清朝时,满人用红绳,汉人用素色绳。说是为防止尸变,即所谓“诈尸”,如果真的诈尸了,有了这绊脚丝,死者就是站起来,也走动不了。

顺便说一下,过去(现在似乎也是)不少死刑犯在行刑前,脚上同样会拴上绳索,也有"绊脚”的民俗功能;死刑犯上刑场要五花大绑,同样有这种民俗学意思。但实际作用更明显,既能防止死囚临刑时逃脱,也方便处决以后拖尸。

还有的地方防诈尸,在尸体上放5块生铁;也有的地方会在死者胸口放犁头铁压着。

而做完这一切,用衾将遗体盖好 ——初终之礼完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