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最严重的地方并不是河南,此省不少地方盗墓如刨山芋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群被大规模盗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提起盗墓,不少人可能会想到“洛阳铲”发明地河南、“土夫子”诞生省湖南,“盗墓村”很多的陕西。其实,在1949年以后,盗墓最严重的地方不在大家印象中的传统盗墓区域,而在西北、关外、苏浙赣鄂等地。
其中,甘肃省是最疯狂区域之一。在一段时期内,甘肃省不少地方盗墓如刨山芋、挖地瓜,发生多次群体性公开盗挖古墓事件,而且就在重点文物保护遗址上!
在2000年以前,中国发生多起“全民参与”式的大面积盗墓事件(谓之“群盗”),有几起在甘肃。
为什么甘肃盗墓会这么严重?自然与甘肃境内文化遗存丰富有关。再者,当地的文保管控相对东部要弱,当地的文保宣传和人们的文保意识稍差。
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秦人发迹地就在甘肃。
秦人世代在陇西为周王室养马,戌边对抗西戎,所以秦人在这一带活动史迹多多,如位于礼县城大堡子山就有秦人墓地。西汉时,甘肃又是中国西北边防前线,秦汉魏晋墓葬很多。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甘肃群盗事件发生地之一 ——磨咀子,就是甘肃境内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磨咀(嘴)子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的杂木河西岸,原为甘肃省文保单位,2013年被定为国保单位。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境内河西走廊东端。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大沙漠,中间是一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绿洲,是中国西部宝地之一。
武威在中国边防史上很重要,地位非常,有必要多说几句,以方便读者了解这里的历史,知道为什么会成甘肃盗墓的重灾区。
在武威,已发现马家窑、马厂类型的彩陶,和铜石并用时期齐家文化遗存,说明远在四五千年前,武威就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悠久”。
武威名闻天下,当在西汉时。
在此前,这一带为羌戎、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驻牧地。西汉初,空前强大起来的匈奴,控制了这一带,由浑邪王和休屠王统治,时常举兵侵犯汉疆,搞得西汉很被动,很头疼,不得不和亲。
汉武帝刘彻当皇帝后,这一切改变了。
西汉朝廷先是在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丝绸之路,开始开发河西。又于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令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打败匈奴,浑邪王杀死休屠王率众归降汉朝。
从此,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版图。
为了巩固西北、建设西北,刘彻新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河西四郡”,从内地派兵调员驻守。而武威为河西走廊东部入口,其地理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故特受重视。此后,历朝历代都重视西北的经营,都不放松对武威战略要地的把控。
因为古人活动频繁,武威的古墓绝对不会少,事实正是这样。
磨咀子为高亢的黄土台地,地势起伏,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200米。整个台地高出杂木河约20-30米,正是古人死后下葬长眠的理想之地。
磨咀子与五坝山连成一片,形成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00米的汉墓群,区域墓葬密布,非常集中。
现在,这里竖有“磨咀子与五坝山墓群”保护碑。
也许相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旧俗,历代盗墓者在这一带都有活动,而在1980年代国内文物市场兴起后,不少武威当地人干起了“靠墓吃墓”的事情,上演着“挖坟刨墓,一夜成为万元户”的致富传奇。
1990年代前后,甘肃多地发生了1949年后罕见的规模化盗墓事件,武威便是重灾区。当地群众如刨山芋一样,公开挖掘古墓!
2011甘肃省“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举办时,我应邀到金昌参加相关论坛活动。论坛结束后,我到武威,专程去看了磨咀子。虽然群盗发生在10年前,但我当时看到,这里的盗墓活动似乎一直没有停止,仍然非常容易地看到盗洞。
我站到台地高处,哪个地方有墓葬一清二楚——当时正下过一场雨,有墓处就会现形,或塌或凸,长方形,很显眼的。
那么磨咀子有古墓是怎么发现的?
以前,磨咀子这一带也没人注意,转机在1957年。
当年7月,当地搞开荒工程,平整土地时,意外挖出汉墓数座。甘肃省博物馆接报后,派出文物工作队前去,清理了5座古墓,出土文物令专家惊喜,有漆器、木俑、毛笔、铭旌等。
从其中的铭旌上释读出了这片墓地的信息。
棺上覆盖铭旌为至今仍流行的丧俗。
人死后,用绛色帛(现在多用红绸布)制成一面旗幡,上以白色(或黄色)书写上死者身份信息,下葬前竖在外面,以示此家有亡人。下葬时将铭旌覆盖于棺柩上,洒上酒后便会与棺紧贴一起了。多年以后,就算布帛腐烂了,字也能印在棺板上,起到墓志的作用。
磨咀子首次出土的铭旌,上有墨书隶体字12个:“姑臧北乡阉道里壶子梁之[柩]“。从这旌文,对照史料,释读出是一片汉墓。
此铭旌对研究汉朝时中国西北丧俗很重要,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1959年5月,又发现汉墓1座,出土物除陶器、木器外,还有完整的木简504枚。这504枚竹简的出土,在当时可是一大考古发掘,所录内容是《仪礼》的一部分。
不仅进一步证明这里是汉文化遗存,还知道了这片文化遗存的价值。
甘肃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又于1959年9月10日,至11月底,一口气发掘、清理了31座汉墓,依次编号为M7-M37,出土文物之丰富之珍贵,是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据出土随葬物包括陶器、木器、漆器、铜器、铁器、草编器等,如精美的锦面草盒、浑厚的彩绘木俑、丝麻质的铭旌和木斗、铜撮、竹尺等珍贵文物,共计610件。还有五铢、小泉直一、大泉五十、半两等共1199枚;另有木简10枚、鸠杖13根。
其中很多文物,如证明汉墓尊老实物的鸠杖,都是中国首次考古出土。
因为发现了这么文物,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于1950年代末对这一带进行系统调查,证实磨咀子确是古墓群,国内文博界称誉之为“地下文物宝库”!
磨咀子的古墓,都是围绕高低起伏的山丘埋葬。一般先挖出斜坡形墓道,再向内深掏,作成土洞单室墓或双室成墓。
这些土洞墓,与中原差别并不大。
但优于中原的地方是,由于所处是丘陵台地,地气干燥,加上土质偏碱性,土质坚硬,非常有利于随葬文物的保存,所以磨咀子墓葬内随葬器物保存较好,特别是一些不易存放的木器、丝、麻、草编物都能很好地够保存下来。
因为地下文物丰富,磨咀子成为了文物贩子和盗墓者的乐园!
- 0002
- 0000
- 0000
- 0001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