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古人防公文泄密发明一种封装技术,后成通用保密手段,至今管用
69167

古人防公文泄密发明一种封装技术,后成通用保密手段,至今管用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13:400

古代如何防范公文泄密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泄密”前些天成了热词,因为国家“绝密”文件被公开的事情,具体我就不说了,你懂的。我可以说说古代是如何防范公文泄密的。

(古代军事公文“火票)

以前在我《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上,我谈了这个话题,因为版面限制,比较简略,这里来多说几句。

公文档案一类,自古就有保密制度,不应该公开决不允许曝光,不应该看的人,决不要去看,这是“规矩”。但人都是有窺探欲和好奇心的,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去控制,于是有了中国最早的防范泄漏手段和相应的技术。

泥封,就是古人常用保密技术之一,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

所谓“泥封”,就是使用一种叫“封泥”的包装材料,对重要的文件进行密封包装。

泥封技术在中国发明很早,兴于先秦时期,在两汉时期广为流行。

(考古出土古代封泥)

其时,纸张还没有出现和使用,不论是公文还是私人书信,大多用木牍、竹简一类的载体。

木牍就是有相对固定形状的一长木板,竹简则是用竹片做成的,文字就写在上面。在现代考古发掘中,已出土了很多这个时候的木牍、竹简。

在湖北云梦、江陵等多地发现的先秦墓葬中,便出土了很多简牍。如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代家书,便出土于云梦秦睡虎地4号秦墓中。

(木牍)

但写在这上面的内容很容易被人看到,不保密。怎么办?古人制作一种木板,盖在木牍上面,这样人们就看不到内容了。

这块木板,实际就公文书函的盖子,它的专业称呼叫“检”。所谓“检”,依《释名·释书契》上所释,“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

(古代快送)

“检”具有档案袋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认为是中国最原始的信封,或者说信封的雏形。为了不让“检”与“牍”轻松打开,“检”制作成特殊样式,中间凸起,上刻三道绳沟,中央挖一方形凹槽,叫做“印齿”。然后用绳子穿过绳沟与印齿,捆紧扎牢,并填泥封实。

为了防止有人打开,重新泥封,又乘封泥未干时,在上面做好标记,如印记。

在封泥烘干后,“检”与“牍”就固定在一起。如果有人开了封泥,就会被发现,有迹可查。现代试卷用胶带密封,其密封原理与用封泥是一样的,都是包装后加印。

(古代最早的家书写在木牍上)
(最早家书,局部)

在传递信函时,有人将检做成有寓意的鲤鱼状,对方一看就知道是公函,还是私信检,“鲤鱼”因此成了来信的特指。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即称,“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如果公文或函件简牍不只一支,则装在布袋或锦囊中。捆扎袋口的绳子也缠入检齿内,固定封实,然后盖上封口人的印章,以防被拆开偷看。

(汉成帝画像)

这里有一个故事。

汉成帝与宫女曹宫有私,曹宫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但不能生育的皇后赵飞燕容不得皇帝与别的女人有染,还生子,汉成帝只好下密诏弄死曹宫以灭口,便是用处理国家机密文书的方式,将启书封于囊中,让太监田客去执行,把曹宫与刚产不久的儿子一起处决。

此即《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卷九十七)所说的:“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佟丽娅饰赵飞燕)

当年秦始皇嬴政在咸阳宫的章台处理公务,全国各地发来的公文、奏章均是泥封好的。嬴政很重视保密,对送上来的每一件公文都会仔细查验封泥是否完好,如果有人拆封,那就是天大的泄密事件了,涉事者难免一死。

古代用布袋锦囊封闭方法,启发了现代邮政。邮政所用的邮袋,其实就是古代布袋锦囊的现代版,不同的是,泥封换成密封效果更好更耐用铅饼封。

(清代邮袋)
(现代邮袋)

泥封保密技术最初用于诏书、圣旨、军情、重要书信等高等级文件的封装,后来一些贵重物品在收藏、运输过程中,也使用了泥封技术,成为通用保密手段,至今管用,古代甚至连墓葬里的随葬品,都会使用泥封。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便出土了完好的竹笥泥封,用棕色麻绳缠缚,并加封泥印和系挂木牌。

(马土堆汉墓出土带封竹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泥封造假,古代对保密所用的玺印、封泥、检、囊、绳等材料的材质、大小、形状、格式、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方便辨识真伪。

如在汉代,皇帝用“武都紫泥”,其他官员不能使用,而一般官员,只能“青泥封书”。

(武都紫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