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热天怎么聚会喝酒?唐人有一降温神器,根本感觉不到热
古人夏天怎么聚会?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宋人李之仪写过一首词《鹧鸪天》:
“避暑佳人不著妆。水晶冠子薄罗裳。摩绵扑粉飞琼屑,滤蜜调冰结绛霜。随定我,小兰堂。金盆盛水绕牙床。时时浸手心头熨,受尽无人知处凉。”
所写内容就是当时女性过夏天的情形。从词中看,古代女性过夏天也不讲究化装什么了,而是适应时序:一是“薄罗裳”,穿得薄透,二是“滤蜜调冰”,喝冷饮;三“金盆盛水”,给卧室降温;四“时时浸手”,亲水。
就此,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聚过夏天主题,看看古人夏天怎么聚会的。
过去,聚会一般选在春秋“凉快天”,或是农闲的冬天,夏天很少聚会。在现代,夏天聚会很正常了,因为好一点的场所都有空调,再差也会有电风扇 。
但古代还有人就喜欢在三伏这样的大热天喝两盅,戏称之 “避暑饮”。有名叫魏许使、刘松辈的,就喜欢喝避暑饮,在三伏天,不分白昼地饮酒,直到烂醉。
如果需要在夏天聚会,古人也会想方设法降温消暑,让客人吃好喝好。怎么办?有条件的人家会使用天然冰块降温。
据《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的冰厨,就是厨房放置冰块而得名。
利用冰块降温是先秦时已流行的做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楚国大夫申叔豫,“(夏日)方署,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意思是睡在冰上,当然这样冻人的,所以他要用厚衣把自己包裹起来。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夏卷》“琢冰山”条录一夏天聚会趣事,在三伏天,杨家的子弟把冰琢刻为山,放在酒宴席上,这样大家就不觉得热了。酒喝到半醉的时候,客人都感觉寒冷。
如果在室外聚会,会选择临水的地方。李少师暑天与客人喝酒,便喜欢在临水的溪边,他用荷叶做酒杯,斟得满满的,哪个不喝完就罚酒,再喝。每天都喝大了,自然也不感到天热了。
唐朝同昌公主更有办法,有一天她主持盛大宴会,恰巧这天暑热难当,她便命人取来一种叫“澄水帛”的东西,让人蘸满水挂在厅堂中间,满座都在想这是新棉絮吧,其实是避暑神器,有八九尺 长,纤维很细,透明得可照人,中间有流水,故能消暑气。
还有一种叫“白龙皮”的东西,也是夏天聚会用降温神器。
唐人康骈所著的《剧谈录》“李相国宅”条,提到了此避暑神器。相国李德裕家的大宅子,在夏天和现在的空调房间一样。有一回大家应该邀来吃饭,“及别列坐开樽,烦暑都尽。良久,觉清飚爽气,凛若高秋,备设酒肴,及昏而罢。”
有好奇的人不明所以,便通过知情人打听,原来因为有“白龙皮”,被告知:用金盆盛满水,将白龙皮浸入水中,然后放在坐位,就能避暑了。李德裕哪来这个白龙皮,原来是“进口货”,是位于今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僧人来的。这僧人又是从哪弄来的?
书中交代: “新罗僧得自海中。”据说有一住在海边的人,从一渔民家得到的,起初也没有人当好的,有位老人识得此货。这新罗僧人知道李德裕会感兴趣,便买下来送了他,即所谓“因以金帛赎之而献”。
除了白龙皮,这新罗僧人还献了“暖金带”、“辟尘簪”,“皆希代之宝。”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