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考年龄最大的考生86岁,科举最大考生108岁,而且考上了
中国古代考生的年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是高考分数公布后的录取季,考生和录取话题很热。
随着参考年龄的放开,每年的高考都会出现大龄甚至高龄考生。如成都今年出现47岁“叔叔考生”,虽然年龄比应届考生大一倍还多,但还是首次参加高,2017年还出现了56岁考生,39年前在湖北参加高考,考到广州读大学。39年后在广州再进考场,参加了人生第二次高考。
与南京爷爷级考生汪侠比起来,他们都很年轻。2015年汪侠已86岁,白发苍苍、手拄拐杖、弯着腰背,在爱心送考司机和交警的搀扶下,参加他人生中的第15次高考。
这种现代高龄考生在现代可能算是新闻,但在中国古代很正常,根本就不算什么,在清乾隆年间一次科举考试中,八九十岁以上考生有90多位。古代科举被录取考生中,年龄最大的达108岁。
为何古代学子热衷于科举,考试结束后仍不忘学业,忙于下轮大考?关键还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含金量太高,诱惑太大了。考中了,乌纱、金钱、美女……都会有的。诚如北宋皇帝赵恒(真宗)《励学篇》中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清人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就是古代考生中“屡不中屡高”的代表性人物。“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所以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但所反映的情况并非虚构。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54岁还参加考试,并不稀奇,还算年轻的。
明末人谈迁《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了不少明朝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事迹。其中提到的刘珠、董又莘两位进士,均为高龄考生。刘珠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湖北老乡”,关系很好。但刘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岁时才在张居正做主考官时那年上榜,考中进士。
与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刘珠又不算大了,董到70岁“古稀之年”才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一个趣谈。不过董又莘长寿,一直活到90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对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很常见。清代史学家王西庄(王鸣盛)便是这样,他当年与秀才老爸一起赶考。但王西庄32岁时,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做了大官。而王父亲仍没通过乡试,拄拐棍时仍参加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王西庄随父应岁科考”条所述,当时有一与王西庄同年入仕的督学官员劝王父,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再参加考试?老秀才严肃地说,“大丈夫奋志科名。”
如此这般“奋志科名”的考生,事实上是一种职业考生。在清代,甚至出现了“百岁考生”。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所记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壁上写了“百岁观场”四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
黄章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大的纪录。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三场的考生有92人。
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如此赐予老年考生功名的不只一次,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三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