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考古发现先秦已有完备制冷设备,大可当浴缸,有人带3女人一块洗
69448

考古发现先秦已有完备制冷设备,大可当浴缸,有人带3女人一块洗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23:541

考古中发现的制冷器具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真是夏天了,气温越来越高。

相对古人来说,现代人爽死了,居家有空调、冰箱,外出了空调车、冰镇冷饮,过夏天还是容易的。古人可就不一样了,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活法。

夏天与冬天一样,颇不适宜的气候条件降低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为此,古代中国古人想出来了不少过夏天的办法,有不少发明创造。中国是最早想到人工制冷手段的国家之一,早在先秦时代,人们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什么。

我在以前《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上发表过相关的文章,并曾到武汉、苏州等地做过“古人过夏天”的讲座,对这方面曾做过研究。

《周礼》记载,先秦周代已设有专门的制冷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以保证周王室和其臣僚、近臣夏天有冰块使用。

这种地窖储冰方式,至今都在使用,各地都设有冷库、冰厂,可以提供廉价的冰块。不同的是,这些冰不再是天然采储,而是机器制冷,更为方便和高效,连一般家庭都可以随便使用冰箱来制作冰块。

(梁孝王冰窖)

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曾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就如1990年代冰箱稀缺时,家有一台单门冰箱都会被人羡慕。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大冰窖——大概刘武怕热,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要“吃冷饮”。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只有高级官员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当然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

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

(三十年前夏天常见的冰棒箱)

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中所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现在的夏天发放冷饮费(券),便是由古代“赐冰”制度变化而来。

(古人夏日午休)

除了冰窖,古人家里也有“冰箱”,使用自然冷源。古代中国人居家使用的冷藏器具,早期叫“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鉴,大盆也。”因为鉴体积大,也可以做大浴缸使用。“《庄子·则阳篇》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这里的“滥”通“鉴”,灵公就是与孔夫子弄出绯闻的南子老公卫灵公。卫灵竟然带着三个女人,一起在鉴里“鸳鸯俗”,可见这个鉴很大。

(现代影视里的卫灵公与南子)

为什么叫鉴?在镜子还未流行时代,古人用鉴盛水来照容打扮,金文的“监”字就像一个人府视而照容之形,所以后来的镜子出现后,也被称为“镜鉴”。

鉴最常用的功能还用作储存。即《周礼·凌人》所谓:“祭祀共冰鉴”。

冰鉴有方形与圆形之分,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当年吴王夫差和智君子使用的鉴,都是圆形,吴王夫差鉴有铭文“御鉴”,智君子鉴称“弄鉴”。从西安三桥镇高窑村出土的两件西汉时期铜鉴,刻铭直称“铜鉴”。

(吴王夫差鉴)

吴王夫差鉴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传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从河南辉县出土。而吴王夫差鉴当年应该不只一件,上海博物馆藏品中也有一件。

鉴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才流行青铜鉴,因为可以冷藏才称“冰鉴”。如何使用?鉴的形体都很大,像盆,大口,深腹,有二耳或四耳,其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食物也能长久保质。

(蟠虺铜方鉴)

在鉴的存世实物中,有不少都是名鉴。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蟠虺铜方鉴,相当精美,此件“冰箱”已是国宝级文物;1961年从山西侯马出土的“蟠螭纹鉴”,也很有名,现在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