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河南洛阳盗墓高手之间有一规矩,不盗挖明清坟墓,为什么?
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写作《民国盗墓史》时,先后到全国不少地方进行了野外调查,在河南洛阳东郊的马坡村,我与发明“洛阳铲”的李鸭子的后人见了面,了解到了不少过去当地盗墓圈的故事。
(洛阳铲)
洛阳的盗墓者确有盗墓技巧,他们称盗墓为“找古”。找古找古,这墓得古才成。民国时,洛阳盗墓圈有一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盗挖明清及以后下葬的坟墓,特别是盗墓高手之间,更是这样。如果盗挖这些墓会被 笑话的。
为什么?盗墓者对这一时期的墓葬没有兴趣,因为没有什么值钱的随葬品,即使有些随葬的东西,有也不会有“宝”。
这里的“宝”,并不只是金元宝什么的,更多指商周青铜器。
(坐在中国农民独轮车上的加拿大人怀履光)
当时,国际上对中国出土的青铜器需求强劲,肯出大价格。一些外国藏家,甚至坐镇洛阳、开封、安阳一带,收购这些东西,如加拿大人、组织盗东周王陵的怀履光、美国人华尔纳等就与洛阳的洛阳圈很熟悉,曾组织一班当地盗墓者挖掘东郊金村的东周王陵,出土物大都被怀履光弄走了,现在主要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内。
在当时,盗出一只铜器远比金元宝要贵重,那些盗墓圈找古主要是找青铜器,而明清的墓葬中肯定不会有这些东西,这一时期,传统风水宝地邙山上葬的墓少见贵族,老百姓的坟里也不可能陪什么东西,顶多就是些坛坛罐罐的,不值得去挖。
(现代考古发掘现场)
大家都知道,河南洛阳盗墓是当年中国最厉害的地方,高手云集。那洛阳盗墓者如何找青铜器?主要是对挖上来的土色进行分析,如果下面埋有青铜器,洛阳铲掏上来的土会是绿色或是黑色,这就是民间所说的“铜路”。
还有,从掏上来的东西中,也可能分析出来下面到底是什么时期大墓,比如如果从在下一二十米处挖 出了漆皮,下面基本上是先秦时代的周墓。
好了,盗墓的“经验”之谈就先说到这里,接上面《古代青铜器的名称为什么都是冷僻字》一文,再来说说青铜器的铭文。
(被怀履光弄到加拿大的洛阳金村东周王陵出土青铜器,现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青铜器上的铭文,专业上称“金文”。金文是中国字早期字体,是研究汉字字体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材料。那么,金文是什么字体?不可一概而论,不同时期的金文字体并不一样。
商代金文与甲骨文同源,是一个体系,之所以看起来不太一样,主要是书写方法不同造成的,甲骨文是刻出来的,较为尖细;而金文是铸造出来,显得肥厚,殷商后期的金文则多首尾尖、中间粗。
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字体比较明确,称作“大篆”,有别于后来秦国的“小篆”。
(青铜器铭文拓片,大篆)
大篆又称“籀书”,据《说文解字·序》:“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这就是“籀书”得名的由来。“籀文”又称“籀文”,是最早石刻文字中最为原始的字体,因发现在外形似鼓的石头上,又“石鼓文”。
秦汉时代的金文字体则一般转向小篆和隶书。值得一的是,在金文有两种特殊字体,是由篆书变化而来的,一种是“蝌蚪文”,又称“蝌蚪篆”,这种字头粗尾细,形似蝌蚪,如传世晋国“智君子鉴”铭文就是这种字体。
(越王剑,上面字体为鸟书)
另一种是“鸟虫书”,又称“鸟虫篆”,字形盘转曲折,有意写成鸟虫形状。1965年湖北江陵考古挖出一把铜剑,上面有8个鸟状怪字,专家释读后喜出望外,竟然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此剑竟然是越王的佩剑,传世之宝物,能发现简直是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如商周青铜器的铭文基本上是铸出来的阴文,即所谓“铸铭”,一般以出现在内壁、器底、足部、鋬上、盖内等“不显眼”的地方,后来还有器体成型后再做字的“刻铭”。
(春秋青铜器陶范,相当精美,山西侯马晋国铸造遗址出土.)
金文多是阴文,即字是凹进去的,阳文不多。那么阴文铸名是如何做上去的?可以肯定内范是阳文。那内范上的阳文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多种推测。
一般认为是先制阴文字模,印到内范上就成了阳文,铸出便是阴文。为什么商周青铜器上铭文流行阴文,还放在不显眼的地方?这样不易磨损,且不影整体器身的纹饰美观。
(青铜鼎,内壁有铭文,阴文)
- 0005
- 0001
- 0000
- 0005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