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许宏:从小屯到二里头——夏商都邑的探索历程
本文为国图讲坛特推出“考古有意思”系列小课堂首期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老师,讲座题目为《从小屯到二里头——夏商都邑的探索历程》。他从自身丰富的考古实践出发,为我们讲述了从河南小屯遗址到二里头遗址夏商都邑考古发掘历程和相关发现,高度评价了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历史地位,从而展现出百年来我国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
中国人的考古故事
关于中国人的考古故事,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191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验证了《史记·殷本纪》中所记的历史文字为信史,为之后的夏商都邑的考古发掘工作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以此为契机,1928年董作宾等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一锹锹,一铲铲,尘土飞扬中揭开一个3000多年前无比绚烂的王朝——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
1928年10月12日,安阳县政府派科员张守魁、协同董作宾等赴小屯筹措工作事宜,此为会后之合照右起:王湘、张守魁、董作宾、郭宝钧、工人、赵芝庭、工人阎佩海、工人、李春昱、工人。
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曾指出“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殷墟的发掘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基础,也为夏商都邑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标尺和基点。在殷墟考古过程中先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发掘工作,在实践中探得真知,不断将西方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化。至此中国近代考古学日臻成熟,殷墟考古同时实证了中华文明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一脉相承,满足了人们追本溯源的好奇心。
随着殷墟的发现,同时期济南龙山城子崖遗址被吴金鼎发现,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这是一个铜石并用的时代,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证。
蛋壳黑陶杯,高17厘米、口径11.7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6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杯身作宽沿,直壁圜底,下承圆筒状且两端外侈的杯柄,上饰平行凹弦纹数周。该器以轮制而成,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二里岗遗址又称郑州商城遗址,是二里岗文化的典型遗存。除此之外,二里岗文化的典型遗址还包括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盘龙城。其发现始于1950年,考古学家韩维周在郑州城南二里岗一带发现了一些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他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了文物部门。直到1955年考古发现城墙遗址确定此为商代城市。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都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有城垣的王都。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商城外城郭的发现,把郑州商城考古推向了历史的高峰。
1959年炎热的夏天,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河南登封偃师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重要转折点,是经考古学和历史文献学考证的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存,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中国文明。
二里头作为中国古代早期都邑,其重要性在于“前无古人”并向后开启了诸如礼乐制度、宫室制度、都邑制度等无数的制度先河,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最早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宫室群等等,二里头遗址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中国之最,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推进。
任时光飞逝,任风月流转,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还在有序地进行中,一代代中国考古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理想使命,在探索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中国考古人始终如一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考古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 0003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