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时出现反常事,更奇怪的是那些佛经宝卷哪来的
敦煌遗书,不是时候的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什么叫敦煌遗书?学术界的定义是敦煌出土的公元4世纪至11世纪古写本及印本,系珍贵的中国古代文献。
发现时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
发现地点:敦煌莫高窟
发现者:一位道士,名王圆箓
(发现遗书的藏经洞)
如此重要文物发现,发现者应该受到敬重的,然而王道士似乎没有听到掌声。他这次发现,并没有人为之欢呼,也没有人表扬,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甚至曾称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未成功臣,反当罪人。为什么?笔者想来原因很多,说到底就一句话——发现得不是时候!
敦煌莫高窟我曾多次去过,在写作《民国盗墓史》时,为了拍到想要的配图照片,花了很多时间。对于这处现在游人如织的旅游圣地,在一百年前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甚至在半个世纪前,还显得很荒凉,没人愿意去的。
敦煌莫高窟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地方?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民间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也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在佛教界,敦煌莫高窟如雷贯耳,它是中国佛界四大名窟之一。其中第l7窟所藏的大量古代经卷、文书被发现后,又被称为“藏经洞”。也正是因为藏经洞被发现,现代敦煌才有了今天这般崇高的地位。
藏经洞并不大,现在是禁止游人入内的,它其实是16窟内甬道北侧的一个“小房间”。藏经洞是覆斗形顶的小窟,仅有19立方米。经考古研究,此窟开凿于晚唐时期,窟主是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辨。
(洪辨塑身真容)
洪辨俗姓吴,故时人称他“吴和尚”。吴和尚很有才,谙熟蕃语,生前传译不少佛典,功德无量,正因为这样,史上才有他的资料。其实洪辨在当时亦僧亦官,他任大蕃沙州释门都法律兼摄副教授十多年,后被提拔为释门都教授人。他于公元832年,开始在敦煌凿窟,开七佛堂,即今天的第365窟。后又开大佛堂一所,这就今天大名鼎鼎,出了藏经洞的第16窟。
洪辨圆寂后,族人及弟子就将廪室,即今天藏经洞,设为他的影堂,内塑真容,并立《告身碑》。顺便说一下,在洪辨真容后两侧有壁画,绘有近事女二,其中一女将自己的包包挂在树上,这包包竟然与现代流行的女包一模一样!
(洪辨塑身后近事女,注意树上挂的包包)
但是,后来发现的那些经卷,却不应是洪辨收藏的。那么,哪来这么多古文献?有“避难说”、“废弃说”、“石室藏经说”、“书库改造说”,等等,没有定论。流行的观点认为,约在公元11世纪初,莫高窟的僧人为避西夏战乱,将经、书秘藏于窟。
近世又是如何发现藏经洞的?有点阴差阳错,佛家之物竟然是道家之人发现的。
1900年,正是20世纪到来的时候,这些秘藏之物出世了,是出来迎接新世纪曙光的?发现者并不是应该与之有缘的佛僧,而是与佛无缘的道士。
王圆箓,湖北麻城人,小小的道士。
(王圆箓)
据说,王圆箓当年曾在肃州肃州当巡防军,退伍后因生活无着落便当了道士,并在莫高窟定居下来。
据王道士自己回忆,这天(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王道士雇请杨某清除莫高窟洞内多年的积沙,扫到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现编号第17窟时,出现了灵异现象:忽悠间发出了巨大的声响,洞壁裂出了一条缝隙。王道士说是“佛祖显灵”。不少导游就是这样介绍的。真相如何,至今说不清,但不论真假,藏经洞就这么被发现了是事实。
藏经洞内共藏有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各类文物五万多件,时间跨度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不等,使用文字十分丰富,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这些文本不折不扣的都是“宝卷”,称莫高窟是“藏宝洞”一点不虚。
(敦煌遗书,手写经卷)
但是,数量如此之多的宝卷被发现,实在不是时候,不是幸运,而是不幸,非常不幸。几年时间各路洋盗贼纷至沓来,宝洞被劫几空,宝卷四处流散,后悔莫及!
如今,这个藏经洞早已对游人开放,导游们也在重复着讲了一遍又一遍的往事。我2011年那次去时,曾在藏经洞的门外驻足良久,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个洞没有被发现,会是什么情况呢?不知道怎么了,离开又回来,往返三次。
(第38窟内景)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