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古代大热天流行一种娱乐活动,历朝后宫嫔妃都喜欢,因为太有趣,不少孩子如现代玩手游一样易上瘾
69707

古代大热天流行一种娱乐活动,历朝后宫嫔妃都喜欢,因为太有趣,不少孩子如现代玩手游一样易上瘾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32:150

斗蟋蟀,古代热天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今天(7月31日)是中伏第10天,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这种时候,大家都乐于呆在空调房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游戏。古人这个时候会做什么?也喜欢玩游戏——斗蟋蟀

(半蟋蟀图,左侧四小儿聚精会神)

斗蟋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夏秋文化生活,是一种积极的避暑方式,男女老少都喜欢玩,尤其是后宫嫔妃、贵族女人最热衷这种娱乐活动,不少小孩子亦如现代玩手游一样上瘾,一直玩到深秋。

这文章,就来说说古人斗蟋蟀的事儿。

(斗蟋蟀,绘画)

蟋蟀是热天最有趣的鸣虫之一。小暑有“三候”,其中之一候就是“蟋蟀居宇”、另外两个是“温风至”、“鹰始鸷”。到了大暑天时,蟋蟀已发育得很好了,这里乡村田野里蟋蟀最多。

中国人对蟋蟀的观察很早,《礼记》已提到了蟋蟀的习性:“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宋人罗愿《尔雅翼》称,蟋蟀“好吟于土石砖瓦之下,尤好斗,胜辄吟呜”。明生物学家王逵《蠡海集》中也称:“蛋阴性妒,相遇必争斗。”

(蟋蟀)

蟋蟀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蟋蟀就可能生长,可以生存,在中国分布极广。斗蟋蟀活动在古代很多地方都存在,至今不衰,与蟋蟀的分布广泛有直接关系。

在蟋蟀当令的夏秋两季节,古人捉来它们消遣取悦,在大热天找点乐趣。其中,后宫女人最热衷于斗蟋蟀,从唐宋后宫,到明清后宫,都有她们斗蟋蟀的记录。

(蟋蟀)

有一种说法是,玩斗蟋蟀开始为宫闱之乐,最早在后宫闲得无聊的嫔妃中间流行,后来传到民间。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即持这样的说法,宫中斗蟋蟀:“每至秋时,宫中妃嫔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

(唐朝后宫,现代影视再现)

一般认为斗蟋蟀活动始于唐代,根据就是《开元天宝遗事》中这种说法。这一说法不应该是事实,应该是民间先玩开的。有学者认为,斗蟋蟀与早期农人庆丰收活动有关,从田野里逮了蟋蟀后,就地挖个坑斗着玩,分出输赢,赢了就得到一个“丰收饼”,渐渐地斗蟋蟀传开了。

斗蟋蟀,民间又称“斗促织”、“斗蛐蛐”。在唐朝人玩开后,盛行于两宋,尤以南宋为最,还出了一位“蟋蟀宰相”贾似道。

贾似道确是斗蟋蟀高手,中国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专著《促织经》,就是他写的,全书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如何养蟋蟀,怎么斗蟋蟀都有详尽的论述,很可惜这本书的内容大部散佚了。

(贾似道宴乐图)

贾似道因此被称为“蟋蟀宰相”,民间则称他“贾虫”。贾似道精于斗蟋蟀,身为宰相却不专心辅政治国,以致于成了“误国虫”。

据《宋史·贾似道传》,当年元军将襄阳城围困了,十分火急,可他“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如果有人敢偷窥,麻烦大了,有一美妾的兄长站在门外,被贾似道发现,立即被绑了,扔进火中。因为酷爱斗蟋蟀,贾似道直接带着蟋蟀上朝议政,严肃的朝堂上不时传出虫鸣声。有一次,蟋蟀从他的衣袖内跳出来,竟跳到了皇帝胡须上。

到明清时期,“全国人民”都喜欢斗蟋蟀,连孩子都会斗蟋蟀,不少孩子就像现在玩手游上瘾一样,沉湎其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鸣虫文化”,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达到高峰。

(明宪宗朱见深“行乐图”,喜欢斗蟋蟀)

明清时,一些人将之当成了谋生手段,斗蟋蟀成为职业行为。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称:“斗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斗有斗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斗盆筒罐,无家不贮备焉。”

明朝时,斗促织的风俗很盛,从民间到贵族,都喜欢斗蟋蟀,有的人连工作也不要了,学也不上了,“豪右以销其赀,士荒其业”,足可见斗蟋蟀之有趣之流行。

(清朝人斗蟋蟀,蜡像)

(清朝人斗蟋蟀工具,左侧为探子)

蟋蟀要求无“四病”,即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为上,最受玩家青睐。

斗蟋蟀与人类体育赛事一样,“选手”也有等级之分,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芡草或马尾鬃做成的“探子”挑引,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斗蟋蟀从六月暑天玩起,到秋天更最为流行,故又有“秋兴”一说,老北京则称为“京秋雅戏”,至今流行!

(现代小儿斗蟋蟀)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