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大热天易中暑,古人有一避暑气方法,就一个字却相当有效,屡试不爽
暑忌——防暑病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各位,准备好了吧,大暑天(7月22日大暑节气)到了。从大暑到立秋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也是每年疾病高发的时候。
如何安全度过暑天?古人有不少验方和法子。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此事。
俗话说“毒暑”,大暑节气则是“暑中最毒”,因此古人对大暑有很多禁忌。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这样的说法:“岁月太过,炎暑流行。”古代医家认为,暑天是各个季节中疾病多发的时候,人最容易染病。
金人张子和《儒门事亲》“大暑未上四之气”条称:“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清人雷丰《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也说:“夏伤于暑者,谓季夏、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
(《儒门事亲》书影)
为什么大暑最毒?从古人对大暑节气物候特征总结上就可以知道一二。《逸周书·时训解》称:“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古人称之为“三候”。
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中的《七十二候歌》就此写成诗歌,帮助人们记忆:“大暑炎炎烈日红 且看腐草化为萤;土润郁蒸并暑湿 洗天大雨正时行。”
(大暑三候之“腐草为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条,对“大暑三候”作了详细解释:“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
酷暑多雨,湿气逼人。大暑天这种湿热的空气,古人称为“暑气”,没有现代降温、环保设备,古人的生存状况确受暑气威胁。
(古人避暑纳凉)
因此,大暑天预防包括中暑在内的“暑病”是最为紧要之事。湿易伤脾,且易与暑热相兼为患;湿热交蒸,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不适,四肢无力,食欲不振。
中医认为,暑湿之气最容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于亏耗,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容易疰夏、中暑,就是这个原因。防暑病古人称为“避暑气”,如何避?就是一个字——“伏”,却相当有效,屡试不爽,这也是古人提出“三伏”概念的良苦用心所在。
(现代避暑场景:水中支桌搓麻将)
魏晋文人程晓有诗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这就是古人以“伏”避暑现象。为了让大家都能“伏”,古代朝廷还会给官员放“伏假”,发放避暑福利,现代的高温劳动补贴(冷饮费),就是古代暑天福利的遗俗。
所谓“伏”,用现代西医话来说,就是运动要适时适量,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俗话说的“好汉不挣六月钱”,也是强调要户外少活动这个意思,大暑天最伤身伤神,一定要注意“养气”,中了暑毒就麻烦了。
(暑天野外作业不易,汗水湿透衣服)
顺便说一下,为了保证有良好的睡眠,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曾聊过这方面内容(见《夏天蚊子最烦人,中国古人有一种对付蚊子的方法很有效,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推广到非洲蚊疫区》一文),古人会采取“熏香”等手段,以搞好睡眠环境。
“熏香”是古人改善暑天休息环境普遍使用的方法,既实用,又有效。所谓“熏香”,就类似于现代烧蚊香驱蚊手段,但比现在烧蚊香更讲究。古代稍为讲究的人家都有专用熏香工具,文物市场上常讲的“博山炉”就属于这一类。
(现代烧蚊香)
经济条件不好的就没有这样的讲究了,往往用艾叶(茎),杂合茅草、玉米包皮一类,搓成粗绳状的东西,在傍晚时挂在门边焚烧,以驱赶房间内蚊虫,这种办法我在三十年前还见到过。
古人避暑重“阴阳平衡”。在酷暑难当的夏天,人体毛孔开放,汗出不断,阳气大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也极易乘虚而入。
(贪凉在外睡眠,既易受凉,还不安全,让色狼盯上)
因此,伏天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古人采取的办法是——“夏不欲穷凉”,就是再热也不能过分贪图凉快,冷风不劲吹,冷饮不猛喝。医生常说的“热伤风”,就是热天贪凉造成的,是中了“阴暑”。
对于现代人来说,风扇直扇,空调温度调过低,都是大忌,但不少控制不住,导致了“空调病”。在古人看来,这空调病也是中了“阴暑”。
就此,建议大家不妨向古人学习,夜里休息不是过热时多摇摇扇子——估计不少人家已无古人必备的扇子了。
(空调温度不宜调过低,否则易中阴暑)
- 0004
- 0001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