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代孔安国曾给汉武帝捧痰盂,古人养生家为何不提倡痰液?
“随地吐痰”是不道德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国际上有一种不太好的眼光,老认为中国(大陆)人不讲卫生,爱随地吐痰、大小便什么的。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一种偏见,因为随地吐痰、大小便并不是大陆人才会干的,其他国家也有这种现象。
其实,从我在史料中的发现来看,中国人是很讲卫生的,不随地吐痰同样是古人所担提倡和积极执行的,早在先秦时就有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则。
我曾就此专门撰写了文章。
《礼记·内则》规定:“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这里的“不敢唾洟”,就是不敢随地吐痰的意思,“唾洟”,就痰液和鼻涕,随地吐痰是不道德的。
《礼记》要求不随地吐痰,是按照伦理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在古代医家那里,则是另一番理解。
隋唐时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保生铭》中有一个观点:“每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意思要经常去除鼻毛,要养成不随地吐痰液的习惯。
虽然孙氏所谓“常习不唾地”,首先是出于养生和保健而需要提出来的,但在客观上有益于环境卫生,减少了病菌的传染。
如同厕所的出现可以证明古人反对随地大小便一样,痰盂的发明则是古人不随地吐痰的重要物证。
痰盂,古人又称“痰壶”,有瓷质、玉、金属等各种质地,至晚在在汉代时已是家居必备之器,据《西京杂记》,当年广川王刘去盗魏襄王墓时,便曾盗出一只“玉唾壶”。到清代,痰壶还是皇家的标配之物。
(古代手持式痰盂)
古人常用的痰壶,与今天常见的痰盂明显不同,可以把玩,有条件的人家由下人捧着,随时取用,并不放在地上(当然有放地上的)。
孔子的后代孔安国,便曾捧过痰盂,《汉官仪》即记载,汉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 以其儒者, 特听掌御唾壶。”
让孔安国捧痰盂,还是汉武帝高看他一眼,因为他是知识分子(儒者),一般人还没有这机会。
(孔安国画像)
如果需要,古人外出或到一些重要场合,可以带着痰壶,藏于长袖、身上。
对在重要场合随地吐痰,古代有相应的管理手段。
如明朝专设“监督员”,一般由后勤兵卫、司礼监一类人出任“监督员”,没人敢吐。据《大明会典》,监督员对“咳嗽吐唾者,即时纠举”。明林尧俞《礼部志稿》也载:“百官自入午门内 不许吐唾,如朝参近侍御前,有病咳嗽者即许退班。”
在古代,如特定场合随地吐痰被发现,要倒大霉的,会被治罪。如皇帝在天坛祭天时,吐痰是大忌讳,要约束行为,“如有饮酒食荤,及随侍入坛而唾地者皆罪之。”
看来,在这种场合随地吐痰,比现代酒驾入罪还狠。
(清朝天坛祭天仪式,现代再现)
当然,随地吐痰不只不卫生,不文明,在古代更是不礼貌,如果在皇帝面前乱吐,则是“大不敬”,搞不好把命吐掉。
据《魏书·李栗传》,北魏太祖拓跋珪时,左将军李粟常在拓跋珪面前随便吐痰,即所谓“咳唾任情”,结果被拓跋珪找理由诛杀了。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