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山地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2016-08-29 徐坚、张亚飞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2016年上午,中山大学历史系徐坚教授为参加2016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风趣、幽默的讲座,讲座主题为:山地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主要是按照发现山地、进入山地、超越山地的顺序展开,讲座中徐坚教授巧妙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将晦涩难懂的考古知识精彩的呈现出来。
首先,徐坚教授对山地和山地考古学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山地地区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显著的区域,即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级和第二级台阶。山地地区历史上以种植业和采集业为生计方式。徐坚教授指出山地和平地的种植方式和经济形态不同,导致了文化差异。文化之别,又可以落实到实物之中。在第一二级台阶的山地考古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人在一二级台阶做工作,但是却采用第三级台阶总结出来的工作经验。另外关于生活在山上的人,徐教授对新月形传播论做出了批判。认为上山和下山:这是一个自由的问题。山地居民以逃避作为代价。逃离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整体的制度。山上和山下的经济形态不同,山上的人是逃避国家税收的人。
其次,徐坚教授介绍了山地考古学的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研究背景分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国内:山地考古学工作出现较早,年代谱系初成,但是缺乏山地意识,仍然按照平地方式理解。国外:最成功的山地考古学见于东南亚大陆地区和南美安迪斯山区,但是两者的学科支持来源并不一样。研究思路有三方面,第一,系统的情境研究方法:时代和个人情境;学科和方法情境;物质和文化情境。第二,均衡的政治性和诗意阅读。第三,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结构——功能主义。徐教授强调考古学不是说明文,大部分情况是散文,甚至是诗和神话。所以要像解读神话一样去解读考古材料。研究价值也有三个方面,1、完善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现有考古学集中在平原地带。山地考古学的建立将有助于高原考古学和海洋考古学的建立;2、深化对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理解;3、深化对“一带一路”上多元文明的交流和碰撞的理解。
接下来,徐坚教授利用两个范例来阐述了山地考古学。范例一是铜鼓研究,指出学术史的价值在于剥洋葱第一层的作用。中国铜鼓八分法是黑格尔四分法的变体,八分法不是对黑格尔四分法的推翻,而是对黑格尔四分法的肯定。在铜鼓的范例中重点指出星云政体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权构成的层级结构,中心霸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礼制和市场实现的。范例二是老司城、海龙囤、唐崖为代表的土司遗址。徐教授告诉同学们:中国目前还没有历史考古学,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历史考古学,自秦汉以来考古仅被当作历史文献的辅助。要把历史考古材料像文献一样对待,考古也像文献一样有其独立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三个例子展现了社会复杂化的层级结构。
最后,是走出山地中国。知道了高于海平面的平地和山地中国,那么也应该知道海平面以下的海洋中国。这样我们的考古学将会丰富起来。
此外,徐坚教授还热情、耐心的回答了同学们的积极提问。
(执笔: 张亚飞/ 编辑: 江俊伟)
- 0004
- 0000
- 0001
- 0005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