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郭伟民:湘江北去 吾道南来
69913

郭伟民:湘江北去 吾道南来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5:230

#秋日生活打卡季#

湖南在古代名不见经传,永顺溪州铜柱所载“上古以之要服,中古渐尔羁縻”与其说是对湘西历史的概括,倒不如说是古代王朝对于湖南的基本印象。先秦传世文献涉及湖南的,少而零碎。有的文献说到了湖南的一些地名,比如长沙、洞庭、江南、苍梧等。这类文献多是楚人在战国时期的记载,或者是汉初楚地故人的追忆,总之都是对湖南这片边远的南方不甚清晰的印象。

中国古史体系历来以华夏中原为中心,战国秦汉时代,在楚国和中原的话语塑造与历史文化架构中,湖南是华夏之外的南蛮,化外要服的边陲,比荆楚之蛮更遥远、更荒蛮。

然而,真实的上古湖南,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今天,湖南考古人已经用科学的考古学方法,发现了远比战国秦汉更为古老的湖南历史,从距今数千年回溯至数十万年前,人文史迹,绵延不绝。远古湖南和全国各区域一起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早期中国历史和文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绿野仙踪 荒原游群独领风骚的湖南旧石器时代文化

湖南第一件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发现1987年4月24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袁家荣在怀化地区博物馆舒向今馆长的陪同下到达新晃侗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了解该县文物普查的情况,其中一处出土白陶的地点引起了袁家荣的注意,次日,在县文物管理所汤宗悟所长的带领下,到县城东约3千米的遗址所在地大桥溪考察陶片采集点。袁家荣在距工棚东侧约10米的取土断崖处意外发现一块石片,发现这是一件人工打制的石英石石片,其背面是自然砾面,有模糊的网纹土染痕。稍后,考察队又在断崖的网纹红土中挖出另一件打制石片,是一件典型的“锐棱砸击法”石片,原料系灰黄色变质粉砂岩砾石。大桥溪遗址打制石片的确认是湖南境内第一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

大桥溪遗址出土石器地点及现状

湖南最早的文化遗址——虎爪山遗址

虎爪山遗存为澧水文化类群的早期代表。与其时代相当的还有其他一些地点。1988年5月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29件石制品,历年来还采集了一百多件石制品。石器的组合为砍斫器、大尖状器、薄刃斧、切割器、石球、刮削器等。其中,以大型砍斫器、大尖状器为主,小型刮削器较少。

虎爪山遗址及出土石器

2埏埴为器 渔猎采集玉蟾岩崛起于南岭山地

玉蟾岩遗址出土陶器、水稻

玉蟾岩是一处洞穴遗址,位于湖南道县,靠近南岭山脉的都庞岭。该遗址最早发现于1984年,于1993年、1995年、2004—2005年分别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

玉蟾岩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动植物遗存。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石制品以砾石为原料,制作粗糙,器体小型化,有一定数量的中型石器。

玉蟾岩遗址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少数层位中发现了陶片,其中在接近底层位置出土的陶片可复原为一件陶釜——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可复原陶器。

玉蟾岩遗址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水稻,一共发现11枚。通过对水稻的形态学研究发现,玉蟾岩水稻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古栽培稻。嘉禾生南国,玉蟾岩完整水稻的发现,大大突破了以往只发现水稻植硅石的田野考古工作——宣告了一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3掘壕造屋 聚族而居彭头山文化走向大河平原

彭头山文化是目前长江中游文化特征明确、年代明确、分布范围明确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上限为距今1万年前后,下限则在距今7600年前后。这是长江中游最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

1988年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彭头山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陶器数量多,经过室内整理和修复,复原出一批完整的陶器。

彭头山文化遗址的发掘,除了彭头山遗址,1993—1995年还发掘了澧县八十垱遗址,2011年发掘了临澧杉龙岗遗址。这三个都是典型的彭头山文化遗址。

杉龙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八十垱遗址考古发现壕沟

4浪漫神秘 众妙之门高庙文化引发史前中国第一次艺术浪潮

沅水中上游山间河谷地带位于武陵山腹心,崇山峻岭,河流切割,河谷和山间小盆地发育,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太适合农业的发展,也无法养活更多的人口。与平原地区相比,这里资源获取和人类生存显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但是,距今7000年以前,就是在这样的地区,孕育出一支极具特色和极大影响力的新石器文化——高庙文化。

高庙文化是以洪江高庙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其陶器绝大部分是褐红色与灰褐色的夹砂陶,占第三位的是细砂白陶。陶器上的纹饰具有明显的图像化标志,有太阳、八角星、獠牙兽面、凤鸟、梯阙、神面等多种。这类图像纹饰不见于此前的任何其他文化,乃是高庙文化的独创。

高庙遗址出土陶器
凤鸟载日图
兽面立柱图

5万城之城 稻作文明城头山城址与大溪文化

城头山的城池出现之前,这个地方已经居住着汤家岗文化的人们,这里也是澧阳平原发展得最好的环壕聚落。

城头山史前城址始筑于距今6300年的大溪文化早期,兴盛于距今5500年的油子岭文化早期,衰落于距今4500年的屈家岭文化晚期,废弃于距今4200年的石家河文化时期。自它废弃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普通村落,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兀立于原野之中的高耸城墙,任凭六千年风吹雨打,仍顽强地保持着原有的形态。

城头山航拍图
城头山祭坛与祭祀坑及出土獠牙、白陶

6南蛮向化 夷夏相融湖南史前文明化进程

城头山F87复原图

城头山屈家岭文化时期建筑

编号为F87的一座建筑遗迹,属台基式建筑,其东与另一组台基式建筑以散水沟相隔,台基北边有与基脚相平的红烧土路。综合F87宽大的墙体规模、单独的封闭型建筑风格、外有廊檐的特殊设置、东西高度对称性和室内大面积无隔墙等一系列特征,发掘者推断其应是一处“礼仪”性质的建筑。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湖南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又一支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4500—4100年,分布范围遍及长江中游,大致与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一致,在南边还有所扩大。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长江中游,进入了一个比屈家岭文化更为发达、强盛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原来的城池继续使用,并在规模上有扩大之势。在石家河地区三房湾遗址,发现了分布密集的红陶杯,数以万计,这是一个专门生产陶杯的地方。这种陶杯的功能应该是一种酒具,如此多的陶杯集中生产,其显然是作为一种特定产品而存在,不仅仅供应本地,还要销往他处。

7鸟兽文彰 凤翥龙翔三代文明中的孙家岗谜团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是肖家屋脊文化最典型的一处遗址,该遗址于1991年11—12月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掘墓葬32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其中7座墓出土玉器,这批玉器有璧、璜、佩、笄、坠饰、玉祖和纺轮等,其中,颇具特征的玉器是龙凤玉佩、鹰首笄、柄形器、璜等。

1991年孙家岗遗址出土玉器
孙家岗遗址出土玉獠牙神人面

8湘江北去 吾道南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史前湖南

就现有发现而言,距今50万年前或更早,湖南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湘北澧阳平原河流阶地的虎爪山遗址发现了当时唯一能够留下来的遗物——砾石石器。如果在保存条件好一些的环境,还可能留下人骨或其他有机物的化石。学术界将那个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虎爪山文化”,这个称呼,既代表了湖南自有人类活动以来的第一个时代,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湖南的历史和文化。从那时开始到距今20万年前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知道这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变故,那些以万年为计的时间单位是多么漫长而遥远。先人们跋山涉水,在大自然的丛林中觅食和生存,一点一滴地积累着中国人古老的文化基因,积累着知识和智慧。

或许数十万年前某一个祖先的一次基因变异,竟可能穿越时间隧道而存留至今,这既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伟大发现,也是人类生命光芒的放射。这光芒是从湘北澧阳平原一带最先放射,然后沿洞庭湖扩散至三湘四水的。因此,我们在沅水中上游一带发现了㵲水类群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东西洞庭湖之间的赤山半岛发现了类似阿舍利特征的文化遗存,这些散布于湖南大地的旧石器遗址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创造精神,他们在湖南的古老家园生息繁衍,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史前湖南文化是湖南本土文化的生命之泉,厚植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土壤。湖南是鱼米之乡,延续着万年以来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新石器时代奠定的稻作农业现在仍是目前湖南农业的主要生业形态。世代更替,唯本色依旧,同一片蓝天下的今人享受着和数千年前同样的阳光和雨水,今天的人们也在古人见到的那个月亮下谈天论地。澧阳平原升起的炊烟,汇入历史的尘霄,与云中君一同漫步。考古发现的遗迹重现了洞庭之波,大风扬灵,沅芷澧兰;重现了湿热的沅湘巫风遍地。

多元的地域文化汇聚与融合,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统一整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和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形成、发展与壮大的。从史前的湖南,我们看到了最早的中国;从最早的中国,我们认识了史前的湖南。

本文摘编自 郭伟民 著《吾道南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史前湖南》一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