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藏品中有一件宝物,令大陆眼馋,比国博后母戊鼎还珍贵
毛公鼎:多次易主的传奇“人生”
文/吴甜甜、倪方六
名称:毛公鼎
年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收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物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之一,也是晚清时期出土的四大国宝之一,更是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台北故宫展厅)
清朝末年,一件在地下沉睡了2700余年的西周青铜器出土了,从此开始了一段近乎百年的传奇故事。它就是被称为“晚清四宝”之一的毛公鼎。
毛公鼎现在就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谓是镇馆之宝,一直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永不更换。根据是史料记载,毛公鼎铸与西周晚年,因其毛公(厂音)得名。该鼎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公斤,直耳,半球腹,腹内有铭文三十二行,共497字,其内容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可以说,毛公鼎为鼎中之冠,令大陆收藏界眼馋!目前大陆收藏的青铜宝物中,还没有哪一件能比得过它,即使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后母戊鼎”,除了体重外,都没有毛公鼎价值高!
既然毛公鼎获得这么多称号,其价值可想而知。俗语有言:“人怕出名猪怕壮”。自从毛公鼎出土以后,毛公鼎一直受到关注。百年前,毛公鼎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百年后,竟然会出现在台北,其背隐藏着的鲜为人知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一直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得益于知情人士的透露和研究者的不懈考证,毛公鼎出土后的多次易主的颠沛流离的命运慢慢清晰。
(青铜器出土现场)
毛公鼎是如何发现的?说来很偶然。
据贺世明考证,毛公鼎是清道光年间年1943年(一说1851年)自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
道光二十三年,关中西府爆发了一场惨烈恐惧的瘟疫,在这场对当时百姓来说不亚于非典的瘟疫,岐山董家村的董治官有两个同为一姓老弟兄死去。其中一个是董春生爷爷。后来,有个风水先生恰巧过路这老兄弟的坟堆前,直夸这是好穴位,造福后人。说来也巧,他们的后人是要发财了。
有一日,董春生去他家村西的地里干活,哪里会想到天上掉馅饼啊,一镢头下去,发出响声,低沉的声音类似的金属撞击声让他感到十分蹊跷,于是刨了几下,刨开周围的泥土看个究竟。一看一个绿锈斑斑的大铜圈,和铜圈上同样生着绿锈的大耳子。
(清末农民)
这一下,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毛公鼎又重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董春生没有见过宝,但他听人说过宝,当即意识到,他是挖到宝了。毕竟,在史书上,岐山和扶风一带被称作周原,是周人兴起的地方和灭商之前的都城,自然在这些地方发现青铜器就不足为奇了,而且经常有村民从田地里挖出铜器。
董春生甭提有多高兴了。他怕白天挖宝惹出麻烦, 就又用刚刨的新土把宝掩埋起来,只等夜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仍未瞒住,消息不胫而走,来看这铜鼎的人络绎不绝。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经过双方一番讨价还价,以白银300两购得此鼎。正当古董商满怀欢喜地运青铜器到董家村的村南时,没想到中途生变,从而,又牵扯出了一段是非。
(民国古董商)
原来,挖出毛公鼎的田地毗邻董治官的田地,董治官看到毛公鼎卖了个好价钱,也想分得一杯羹,有点眼红,想占点便宜,没想到差点因此丢了性命。董治官追上古董商,声称毛公鼎是出自他和董春生两家相交的地界上,卖铜鼎的银子他也应当有一份。
一个要钱,一个不给,就这样僵住了。古董商本想以重金行贿知县,了解此事。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后运到县府,却被知县收为己有,以备升官发财之用,从此开始了它颠沛流离的一生。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
- 0000
- 0002
- 0000
- 0000
- 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