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熏炉里的“长生不老术”
铜熏炉里的长生不老术
文/吴甜甜、倪方六
名称: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年代:西汉时期
出土地: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
收藏地: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物价值:国宝级文物
长生不老,是自古以来人类的美梦,见诸于许多史料记载和文学作品中,至今也可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找到类似的故事情节,求仙指点亦或炼丹制药以求羽化登仙。
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求取长生不老药开始,历代皇帝都追求长生不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就是一种潜意识里都是在迎合皇帝长生不老的心理。后面还有汉武帝、晋哀帝、唐太宗、武则天、雍正帝等帝王痴迷地追求着。西汉时,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图:秦代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药
汉晋六朝文人对熏炉和香曾隐喻吟咏“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熏香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习俗,香炉的肇始也就起因于焚香习俗。
远古先民在燃烧柴草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香草、香木的功效,于是后来有意识地将其放在火中烧熏,以驱逐蚊蝇,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或是熏衣染被,改善生活环境。随着熏香习俗的流传,熏香文化和熏香器具也应运而生。
至两汉时期,相传,汉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武帝时期,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改变以往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的弊端。而且。武帝还遣人专门模拟道家传说东方海上仙山“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类造型特殊的香炉———博山炉,而后才有了今天世人见到的博山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是那个时期焚香器物中最为精湛的博山炉之一。
1981年5月,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的村民在平整土地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器物——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原来是件西汉宝物,鉴定后,文物专家高兴坏了。
这个熏炉高58厘米,底径15.5厘米,呈高柄竹节豆形,子母口,盖如博山。炉盘和炉身分铸铆合。精雕细镂,通体为铜铸,外表鎏金。在熏炉的底座上,镂雕着两条蟠龙,仰头张口,恰好衔住竹节形柄。炉柄分5节,节上刻竹叶枝杈,寓意为节节高升。竹节柄上端刻有 3 条蟠龙,龙头顶着炉盘,盘上浮雕着 4 条漫游于波涛之中的游龙。线条活泼流畅,形象生动。
炉盖上雕着多层山峦,山形重叠。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弥漫在山峰之间,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像极了传说中的云雾缭绕的海上仙山——博山(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将熏炉与烟雾完美地结合,制造工艺之精湛,外观华美,不愧为博山炉中的代表作品。
图:鎏金银竹节铜熏炉(上部铭文)
图: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底部铭文)
博山炉又名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所谓“博山”,并非是此炉出于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呈现重叠山形的装饰。博山炉最初呈现从最初的铜质素面,到后来施以鎏金或错金、银等,是由于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然当时社会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汉武帝对神仙思想的崇尚,众多方士,求仙、采奇、望气、炼丹等,加之当时迷信的泛滥和道教的形成的影响,使得两汉社会自上而下对神仙世界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向往。
汉人使的博山炉轻烟袅袅之中无限遐想的精妙设计,更加体现了人们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强烈愿望。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