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洛阳中州路东周墓
洛阳中州路东周墓为东周时代周人墓葬。位于横贯河南省洛阳新旧市区的中州路一带。年代约当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1954年发现,随后由苏秉琦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1959年出版有考古学专刊《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根据这批墓葬的随葬品提出的7期划分,成为中原地区东周墓分期断代的标尺。
墓葬形制 已发掘的260座墓葬,均位于中州路西工段。其中有256座竖穴墓,4座洞室墓。竖穴墓中南北向的有237座,死者头多向北;余为东西向,死者头向东西均有。30座墓中有壁龛,一般位于人架头端的坑壁上。多一墓一龛,平面为长方形,顶部略有弧度。洞室墓则都将洞室开在墓道的东侧或西侧。葬具有的重椁单棺,有的一椁一棺,有的仅有一棺,少数墓无葬具。竖穴墓中人架屈肢的215座,直肢的30座(余11座不明葬式)。洞室墓中均为屈肢葬。重椁单棺的墓坑较大,随葬品中常有铜器,无葬具的墓坑小且无随葬品。
随葬品 墓内随葬品的放置大体为:玉、石器和小件铜器放在棺内;椁内棺外放置陶、铜容器,铜兵器,车马器和少数玉、石器;壁龛内放置陶器。陶器数量最多,多素面,有的有绳纹、压纹、暗纹或施彩绘。彩绘都以白粉为地,用红色、 黑色或兼用红、 黄二色描出纹样。器形有鬲、鼎、釜、甑、盆、簋、豆、盒、罐、壶、杯、缸、盘等。墓中一般都具备炊器、食器和水器。较大型墓中,出有鼎、豆、盘、舟等铜礼器,部分铜鼎中还有猪、牛的骨骼。中、小型墓仅出有刀、剑、镞、带钩等小件铜器。另外还有少量车马器,铃、环、盖弓帽等铜器及铅质明器和金叶等。玉器有壁、环、璜、玦和雕琢成各种鸟、兽、夔、虬龙等形状的装饰件。小件石器中有圭。有的玉石片先按一定形式缀附在织物上,然后盖在死者脸上。此外还出有骨器、蚌器、象牙器、贝及漆器等。
分期与年代 这批墓葬的年代约当自平王东迁(前770)至秦统一(前221)的整个东周时期。墓中的陶器组合基本是鬲、盆、罐,鼎、豆、罐,鼎、豆、壶和鼎、盒、壶四类。根据上述组合的形制变化可将这里的墓葬分为7期,每期的年代不足百年。在各期墓葬中,可看出一些很有意义的变化。如第一期中只有少数大型墓才有的铜鼎,在第二期的中型墓中也出现了,第三期以后,小型墓也普遍地用鼎陪葬。第二期中型墓才有的陶鼎,到第四期时也出现于大型墓中。第一期中只有大、中型墓才有的圭,第二期时小型墓也用了。第一期中只流行于中、小型墓的屈肢葬,第二期的大型铜器墓中也出现了,至第四、五期时则成为通行的葬制。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的变化。由总体上看,这种变化以第三、四期之间,即春秋战国之际的变化最大。这一发现,对进一步揭示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及其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 0006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