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吕鹏:动物考古学家眼里的兔子
67316

吕鹏:动物考古学家眼里的兔子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57:560

少年时代,我曾做过一个梦。

在茫茫雪地中,一只狡兔跳跃腾挪、扭身飞奔,我紧随其后,赤脚空手想要逮住它。梦境照进现实,我以此梦自勉:那只狡兔就像是生命中的机遇,我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去追上它。

站在2023年癸卯兔年即将到来的时间节点上,让我们从动物考古的角度来认知一下今年的生肖——兔。

兔园旧赏·识兔

兔,属于哺乳纲、兔形目、兔科。我国兔科动物基本上全为兔属(Lepus)动物,另有罕见的粗毛兔属(Caprolagus)动物,这2属均为野生动物。

我国没有野生穴兔属(Oryctolagus)动物,穴兔属动物仅包括穴兔1种且为家兔的野生祖先。因此,在此分别对兔属、粗毛兔属和穴兔属的动物属性简述如下。

1-1 粗毛兔属

我国粗毛兔属动物仅见粗毛兔(Caprolagus hispidus)1种,主要分布在喜玛拉雅山山脚,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动物之一,现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2 兔属

兔属动物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哺乳动物,全世界约有22种。中国兔属动物俗称旷兔、野兔,共有9种,分别是:

草兔(Lepus capensis)、云南兔(Lepus comus,又称西南兔)、海南兔(Lepus hainanus)、东北兔(Lepus mandshuricus)、高原兔(Lepus oiostolus,又称灰尾兔)、华南兔(Lepus sinensis)、雪兔(Lepus timidus)、东北黑兔(Lepus melainus)、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

(图片来源:《中国兔属动物的分类现状和分布》)

兔属动物有非常有趣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兔属动物是食草动物,也吃昆虫和螺类,无存草习性。兔属动物能排泄出2种粪便,一是正常的圆球形粪便,二是一种经盲肠排出的、潮湿的、为粘膜包裹的小圆球状软粪,这种叫做胃囊的软粪富含维生素,排泄后立刻会被野兔吞咽掉,经过消化道进行第二次的双重消化,以充分吸收这种浓缩的维生素,可见,“兔子也改不了吃屎”。

兔属动物眼睛大,瞳孔颜色随品种和毛色而不同,单眼视力为190度,但两眼视角不能重叠,看物体没有立体感,不能准确判断距离。

兔属动物听觉灵敏。兔子跳跃奔跑时速度很快,拔腿飞奔是它们的逃生本能,在被天敌发现后,它们会骤然蹿出,无定向急速奔跑,时速最快可达70公里,短距离猛冲后,突然停顿并急剧转向奔跑。一旦难以逃脱,它们或用后腿猛踢、或蹿起用前脚扑抓、或用牙咬。兔属动物寿命约为8-10岁。兔属动物繁殖能力较强。

1-3 穴兔属

穴兔属仅有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1种,为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的野生祖先。

野生穴兔原始分布于欧洲西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即地中海周围。我国并没有野生穴兔动物的确切记录,没有发现过穴兔动物的化石,也没有在野外发现过现生穴兔。

穴兔头骨 (图片来源:《中国野兔》)

家兔傍地·寻兔

关于世界范围内家兔的起源,学界有较为一致的看法。

首先,家兔的野生祖先是穴兔,从骨骼形态上看,家兔头骨与穴兔极为相似;从基因学角度而言,穴兔和家兔具有遗传连续性,而穴兔和野兔交配不能繁殖;从地理分布而言,野生欧洲穴兔的最初分布区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南部地区;从生态习性看,穴兔和家兔具有挖掘洞穴的习性、兔属动物则没有。

其次,家兔驯化最早起源于距今500年前的法国。

第三,穴兔和家兔都是借助人力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但是,关于中国家兔的起源,学界则莫衷一是。其观点大体可分为本土驯化说、外来传入说、本土驯化加外来传入说等3类。

1、本土驯化说

陈耀五、谢成侠、林仲凡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兔的记载非常丰富、不排除家兔是由我国一种已经灭绝的野生穴兔驯化而来的,中国本兔(即中国白兔)是举世公认的古老家兔品种,由此认为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将本土的野生穴兔驯化饲养而成家兔。

2、外来传入说

该观点认为中国家兔是由国外传入的,但在传入的是野生穴兔还是家兔、传入的时间和途径上存在不同认识。罗泽珣、李颖松等认为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已经从地中海沿岸经早期丝绸之路传入了野生穴兔,经笼养在唐代以前已经培育成中国白兔。马尚礼、王娟等认为中国直至明代中期才从欧洲引入了家兔,明末清初才逐步形成了中国家兔的地方品种。

3、本土驯化加外来传入说

苏爱明等认为家兔起源有欧洲和亚洲共计2个中心,中国家兔品种多为欧源兔,也有亚源兔,也有二者杂交的混源兔,而亚源兔又可分为本土起源兔(如:喜马拉雅兔)和非本土起源兔(如:中国本兔是在1636年左右从南海诸国传入的),中国历史文献当中记载的白兔实为野兔而非家兔,应该是得了白化病的野兔或特定季节体毛变成白色的雪兔。

上述观点之争的核心集中在如何对兔进行家养和野生的区分之上,关于中国家兔的起源,我的认识是:

第一,家兔的野生祖先是穴兔,中国没有任何穴兔遗存出土,可认为中国家兔是以外源传入为主。

第二,中国明代以前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于兔的大量记载,考古上也发现有兔笼、兔苑等约束兔子行为的设备和处所出现,但根据兔主要是狩猎娱乐的对象,人类对兔子的控制和利用非常宽松,因此可认为文献所载多为野兔。

第三,白兔在历史文献中是作为瑞兽出现的,古人将其视为国泰民安、敬老长寿的象征,从动物学角度而言,此类白兔可能是得了白化病或者在特定季节换白毛的野兔,而并非是驯化而成的家兔。

第四,中国野兔不适合被驯化,它们在饲养条件下难以繁殖,胆小却桀骜不驯。

第五,中国家兔品种多在明代引入,以欧源兔为主,也包括亚源兔,当然,中国先民也驯化和饲养了喜马拉雅兔等品种。

要真正解决中国家兔起源的问题,从动物考古角度而言,应该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兔骨遗存进行系统收集、鉴定和研究才能实现。

据袁靖先生统计,就目前中国考古遗址出土兔科动物而言,其时代跨度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其种属均为兔属动物,包括蒙古兔、华南兔、草兔以及兔属(未定种)等,也就是说:我国考古遗址出土汉代以前兔骨遗存均为野兔。

今后,我们需要关注汉代以后、特别是明代以后考古遗址当中出土的兔骨遗存,并建立区分家养和野生兔的判断标准,这样才能从动物考古角度解决中国家兔起源的问题。

狡兔猎赏·豢兔

我国先民对野兔的形态和习性早有观察和记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有兔属动物(Lepus sp.)且数量较多。

研究者认为兔在当时是非常普通的动物种类,但是否为家养动物难以从骨骼形态上加以认定,不过根据其拉丁文名称属于兔属动物,应为野兔。

据考证,殷墟甲骨文中存在“兔”字,其识别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是无颈,二是有翘起的短尾,可见殷商先民对兔的形态特征非常熟悉,甲骨文中兔的用法也比较单一:作为人名(或国名、地名),或做捕获的动物名,故而殷墟的兔是野兔而非家兔。

甲骨文中的“兔”字(图片来源:《甲骨文中的动物之三——“熊”、“兔”》)

古代文献中关于兔的记载非常多,如出自于《韩非子·五蠹》的“守株待兔”;西汉《礼记.礼曲》《礼记.典礼》中称野兔为“明视”,形容兔眼大而明亮;西汉《战国策·齐策四》里“狡兔有三窟”的典故,可见战国先民已知晓野兔栖居地点多变;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兔口有缺”,是对兔的“三瓣嘴”特异形态的描述;南北朝乐府诗《木兰辞》里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关于不同性别野兔行为特征的观察和记录;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记载“凡野兽有牦,唯兔足底皆毛,号建毛,性狡而善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兔大如狸而毛褐,形如鼠而尾短,耳大而锐,上唇缺而无脾,长须而前足短”,该书对兔的体型大小、毛色、形态和生殖以及兔肉、血、脑、骨、肝、皮毛、屎等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进行详细记录。

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古代狩猎野兔的方式包括:用狗追捕、弓箭猎杀和网捕等方式。

用狗追捕野兔是常用的狩猎方式。《诗经.小雅.巧言》中有“跃跃毚兔,遇犬获之”的记载。《史记.李斯列传》载“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战国策·齐策三》中有“犬兔之争”的典故。

用弓箭猎杀野兔的记载也很多。《周书.窦炽传》记载北周窦炽与宇文护“分射走兔”,两人分别获得17只和11只野兔。

用网捕兔事半功倍。甲骨文中有“冤”字,为会意字,字形为兔在网中,其本义同“罝”,如:《国风.周南.兔罝》中有“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肃肃兔罝,施于中林”的记载,描述了在岔路口和密林中设置又紧又密的网以捕兔的情形。

我国古代饲养野兔的场所和设备主要是苑囿和圈笼。

陕西秦汉上林苑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其内饲养各类动物,动物既有本地的又有外来的,既有豢养的又有野生的,其中就有“狡兔”,其用途主要是肉食、祭祀和狩猎娱乐。

西汉梁孝王在今河南商丘营建了东苑,史称梁苑,别称兔园,作为已知史料记载的最早出现的私家园林,豢养有各种珍禽异兽,其中就包括“走兔”,其用途主要是肉食和狩猎娱乐。

山东济南洛庄汉墓编号为34号的大型动物陪葬坑,大批陪葬动物中包括有45只兔,尤为重要的是,该坑用木板隔为两层,上层除放置猪、狗、兔和羊等动物遗骸之外,还放置了2个兔笼,西侧木笼保存较好,其长度1.8米,宽度0.47米,笼中发现多只完整兔骨,根据笼中兔骨凌乱、笼外可能为外逃之兔的考古现象推测当时陪葬的是活兔。

野兔可观·用兔

我国古代对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肉食、狩猎、宠物、祭祀、药用、皮毛开发等方面,考虑到家兔传入我国时间较晚,在此重点谈野兔的利用价值。

肉食来源是野兔的主要用途。

《诗经.小雅.瓠叶》中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描绘了西周时期普通人家将捕获的白头野兔通过炮、燔、炙等加工方式制作成美食待客的情形。

西汉时期《礼记·内则》中记载有“脯羹兔醢”,所谓兔醢就是将兔肉剁碎后加入调料发酵制成的肉酱。现在,兔头在四川人的美食版图上不可或缺,成都人称兔头为兔脑壳,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吃掉的兔头达5亿只,成都占整整2亿,可见四川人对兔头爱得深沉,夏夜中的马路边边,成都人三五成群,喝着啤酒,吃着喷香多汁的双流老妈兔头,真是巴适惨了!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还有禁食兔肉的记载,东汉《论衡.命义篇》记载:“妊妇食兔,子生缺唇”,因为兔子是三瓣豁嘴,所以孕妇禁食兔肉,以免生下兔唇的子女,当然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说法。

四川麻辣兔头(图片来自网络)

兔毛皮保暖性能好、不易缠结、熟制方法简便且物美价廉,可用以制裘,兔皮可以熬胶。

华南兔的针毛与黄鼬尾毛可以合制成狼毫毛笔,明代《齐民要术》中转录三国时期韦诞的《笔方》:“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可见用兔毛制笔的历史可以早到三国时期。

兔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甚至作为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性,最为典型的例子出现在澳洲。

1859年,英格兰农场主托马斯.奥斯汀带着24只家兔、5只野兔和72只鹌鹑来到澳洲,随着兔子外逃到野外,因其超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加上澳洲气候适宜且有没有自然天敌,它们迅速扩张到了整个大陆,其种群数量在1926年时达到了100亿只。这对当地生态和生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数十种本土动物濒危或灭绝。

据统计,100亿只兔子吃掉的牧草相当于10亿只羊的放养量,这对于以养羊业为经济支柱的澳洲来说真是巨大的打击。澳洲政府采用了各种办法终于将野兔数量控制到了可接受范围之内。

有鉴于此,穴兔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

以兔为思·意兔

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年左右)墓地M10中出土有玉兔饰1件,长度6.8厘米,高度1.9厘米,厚度0.2厘米,玉呈灰白色,玉兔做昂首飞奔状,双耳紧贴脊背,后足抬起,尾巴上卷,兔下部为磨制长条形凹片、上有对钻的4个圆孔。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兔饰(图片来源:《凌家滩玉器》)

陕西西安张家坡墓地出土西周早期玉兔1件,长度3.2厘米,宽度1.5厘米,高度1.5厘米,玉呈碧绿色,圆雕而成,玉兔四肢呈蹲伏状,双眼外凸,头顶长角,下有双耳,由口至尾部贯通一对钻圆孔,短尾,肥臀,身上用简练线条刻划出四肢和肌理。

张家坡墓地出土玉兔(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

中国文化传统中将兔与月相联系。屈原《楚辞.天问篇》中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的辞句。西汉时期《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嫦娥奔月的传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即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月中有白兔捣药、吴刚伐桂。

那么,月中有玉兔的说法源于何时?早在西汉时,月中已有兔和蟾蜍的组合,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为西汉文帝时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一号墓的墓主为利苍的妻子,其棺盖上覆盖着一件“T”型帛画,画幅左上方蟾蜍与兔拱围着一弯新月。

除此之外汉墓画像石中也常出现月亮和兔子、蟾蜍的形象,隋唐以后,玉兔得以独享月宫,成为月亮的代表,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在《齐王进玉兔表》中有“以月中有兔,故云月德”之句,此后,诗词文章中将月与兔相连,最著名的当属唐李白的《古朗月行》——“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兔儿爷是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中秋时节流行的民俗风物,是家兔的神话形象,除用以祭月之外,还包含着消灾去疫的祈愿。

兔儿爷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明代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代以后,供奉和祭拜兔儿爷渐成风俗。

左图:泥塑兔儿爷(图片来自网络)
右图:民国时儿童祭拜兔儿爷(图片来源:《兔儿爷源流探微》)

白兔为祥瑞之兆,用以歌颂古代君主勤政爱民。历代史书中关于进献白兔的记载不胜枚举,例如,《宋书.符瑞志》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九月,南越献白兔”“章帝元和中,白兔见郡国”“魏文帝黄初中,郡国十九言白兔见”等。

白兔也是长寿和敬老的象征。《抱朴子.内篇》中载:“兔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宋书.符瑞志》记载:“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

关于兔子的知识我们暂且说到这里。

新的一年又到了,当我们唱起“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时,当我们穿行于市井街头去品味麻辣鲜香的兔头时,当我们举头望月遥想玉兔捣药时,我们的眼前或许会幻化出一只可爱的兔子,它欢快奔走,它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机遇,追随它,抓住它!

祝大家心想事成,兔年吉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