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的秘密:早期知情工匠一律灭杀,清朝地宫入口改由哑巴施工?
原题:皇陵墓道的秘密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孙殿英盗皇陵,从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8日夜里开始。
孙部所属三个师分别选出精干力量,成立了特别行动小分队参加盗陵,并不是全部参加。为了控制和及时掌握情况,孙殿英又将身边的亲信抽出,安插到各位置,一起参加行动。
这三个小分队,数谭温江部盗定东陵进展最顺利,这得益于谭温江事前“情报”摸得准。
皇陵都是大型墓葬,与一般墓不同,结构复杂,反盗手段考虑周全。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陵墓内便设了机关,暗藏可自动发射的弩箭,以射杀擅入地宫的盗墓者。不仅如此,还把知情的工匠全部杀死在里面,以防泄密。
图:古墓伏弩
地宫是一座陵墓的核心,是放棺材和随葬品的地方,说它是宝物收藏室更形象,盗墓贼就是冲着这地方去的。棺材和随葬品则是从一条专用通道抬进地宫的,这条专用通道就是传说中的神秘的墓道,立面呈斜坡,盗陵时只要找到墓道,便等于成功了一半。
找到墓道还要知道怎么进入,还得找到入口。
墓道的入口处在完成安葬后,便会立即封死,永不开启,由工匠作出各种伪装,不是知情人很难知晓。这些负责最后的施工的工匠往往会被灭口,所以,地宫的入口处最难寻找,非知情人不可能知道。
清朝皇家陵寝仿明代形制,一般都设有明楼,楼下是方城,在方城正南的中央有个券门,称为“古洞门”。穿过古洞门是一道10来米长的青砖券,尽头有“月牙城”,因平面似月牙而得名,所谓的“城”其实就是一个小院落,俗称“哑巴院”。
图:清乾隆皇帝裕陵月牙城(哑巴院)
据说此处藏着秘密,太重要,一般只用不会讲话的工匠(哑巴)来施工,即便工匠能说话,也会被要求闭嘴、装哑巴,否则会招杀身之祸,所以“月牙城”有“哑巴院”的说法。实际上,在建筑中,哑巴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没有人会注意的地方,或不显眼的地方。
“哑巴院”正北有一个琉璃影壁,壁下便藏着墓道入口。
慈禧的陵寝工程结构稍有不同,穿过古洞门的长券后,尽头并没有哑巴院,直接就是琉璃影壁。
掌握了这些秘密后,谭温江指挥士兵直接在琉璃影壁的墙角挖。但意想不到的问题也来了,深入下去后,迎面不是墓道口,而是一面青砖墙,士兵根本挖不动。原来这就是挡在墓道入口处的那座神秘的金刚墙。此墙用大青砖加铁筋砌成,十分坚固,用“金刚”形容这面墙倒很贴切。
谭温江找炮兵独立团团长颛孙子瑜想办法,颛孙子瑜带来工兵营,决定炸开金刚墙。工兵在墙上敲凿出小洞,塞满军用炸药炸,“轰”的一下子就在金刚墙上炸出了一道口子,看到了后面黑洞洞的墓道。用爆破方式来盗墓,这是现代盗墓者常用的盗墓手段。
图:哑巴院内的影壁,通往地宫的墓道入口处即在此壁下
图:孙殿英盗陵后调查发现,其正是从影壁前挖开,进入地宫的,图为调查现场
据事后调查,当时护陵户在圈内听到很大的响声,但未敢出来,也不能出来。事前他们从陵区告示上得知,部队要试验新式地雷,警告外人不得擅入。
地宫就在墓道的尽头,看起来接下来的事情似乎应该好办了,其实不然。
如果打开金刚墙进入墓道后,就能顺利地进入地宫,那皇家级陵工(建筑大师)的设计也就太没有水平了。从考古发现来看,皇陵地宫内结构也往往如阳宅宫殿般复杂,一般会有前后正室、左右侧室;后室是地宫的核心,是放棺材的地方,也叫“棺室”。
在清皇陵中,往往把放棺的后室称为金券;前室称“小堂券”,或“门洞券”。从墓道进入小堂券,从小堂券进入金券,都会有封门。这封门实际上是障碍门,设计初衷之一就是反盗墓。而且,进入墓道和地宫后,还得小心暗器、毒气,以免中招。
图:清乾隆皇帝裕陵门洞券
炸开金刚墙后,师长谭温江并没有进入墓道,因为墓道、地宫内不可测的非安全因素太多,搞不好就会死在里面。于是,仍由颛孙子瑜带上可靠的士兵往里摸,不多时就被一面墙堵住了。这面墙其实不是墙,而是小堂券的封门。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