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地下文物看陕西:追溯秦国的萌发
70696

地下文物看陕西:追溯秦国的萌发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1:32:150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由于远古时代秦人留下的历史记录过于简略,其活动足迹又飘忽不定,因而关于秦人的起源一直存在“东来说”与“西来说”两种明显对立的观点。“东来说”认为,秦人起源于东临大海的山东半岛南部,是长期活动于山东境内的古代东夷族的一支。“西来说”则认为,秦人发源于甘肃天水地区,属于生活在西北广阔区域的少数民族西戎的一支。不论“东来说”还是“西来说”,均认为殷商时,秦人先祖曾为商朝镇守西戎,封疆西陲。

秦人“九都八迁”示意图
春秋时期秦国世系表

西周初年因参与商余民的叛乱,遭到周公旦的惩罚而沦为庶民。秦人善于养马、驭车。周孝王时,首领非子因为周王室养马有功而被封为附庸,在甘肃天水清水县秦亭建立秦邑,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秦人首领襄公因派兵护送有功,被平王由大夫提升为诸侯,得到了“岐丰之地”的赏赐,并获准与其他诸侯国“通聘享之礼”。这样,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历史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秦人便以崭新的政治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式建立了国家政权,跻身于诸侯国之列。

石刻之祖—石鼓(复制品)

公元627年,发现于今陕西宝鸡石鼓山。以形状似鼓而得名,因其文字内容记狩猎事,又被称为猎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0件石鼓各刻四言诗一篇,与《诗经》大小雅相似,格调也接近《大雅·车攻》等篇。原文700字以上,现存272字。字体近于籀文,是秦国特有的风格,在文学史、书法史上均有重要地位。

但当时的“岐丰之地”(即西周过去的岐邑和丰京,也就是今天的整个关中平原)为戎狄所占,秦建国的受封之地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即周平王所谓“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从秦襄公开始,秦人为了取得名义上属于自己的土地,操戈执矛,同仇敌忾,一步一步地从陇西向关中推进,与戎狄展开了长期的鏖战。这是一个充满血腥和悲壮的年代,不知有多少秦人战死在疆场上。《诗经·秦风》对这一时期的历史风云有着生动而感人的描述,其中既有胜利的乐章,也有失败的悲歌。经过四代国君、80余年的不懈努力,秦人终于赶走了关中的戎狄,建立起一个以周原为中心,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陕西华州的千里之国。又经过上百年的苦心经营,秦穆公时甚至名列春秋五霸之一,同东方强国齐、楚、晋等一起进入当时的最强者俱乐部。

部分青铜残片
青铜龙

在挺进关中的途中,秦人一方面保留本族建国前固有的文化,一方面全面吸收周文化,并创造性地加以融会贯通,使秦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向关东诸国文化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訇簋
彩绘陶簋

实际上,秦人吸收接受周文化,早在建国前就开始了。但那时受地域的局限,秦人吸收文化并不专一,受西戎文化的影响还较大。在进入关中之后,特别是自秦文公“收周余民”始,秦人接受周文化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周余民”,指平王东迁后,留在关中旧地的周人,他们保留了周人善于稼穑的农业传统,经济生活和文化水平都明显高于关中境内的其他部族。“收周余民”一方面获得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拥有了他们掌握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秦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提升了秦文化的内涵,极大地影响了秦国的社会结构和精神风貌,以至于到了秦穆公时代,一向被山东诸国视为“戎狄之邦”的秦国,竟然以霸主之名而声威显赫,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而扬扬自得,雄心勃勃地公开“称霸”了。如秦穆公兴建的宫殿取名“霸城宫”,又将关中的雍水改名为灞水,“以章霸名”,这就是现在灞河之名的来历。可以说,不断向东扩张领土以及称霸的野心是秦国历代国君最执着的追求。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