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考古研究新领域:木材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人类和树木休戚相关,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树木也是息息相关的。不论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还是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的近代,树木都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提供人类木材、食物、药材及各种林副产品。正是由于人类对树木的依赖,有意无意中把木材带入遗址,经过各种实践活动使这些木材经过了不完全燃烧形成木炭,或保存在干燥、含水较多、冰冻的极端环境中,因此考古发掘中经常出土四类木质遗存:木炭、湿木材、干木材和冰冻木材。
木材考古学(xylonarchaeology)是专门研究考古出土木材遗存的学科,考古出土木材遗存包括考古遗址出土的木炭、湿木材(饱水木材)、干木材和冰冻木材。这些遗存可以做三个方面的研究:树轮年代学研究、木炭分析和木材分析。
年代对历史和考古学来说,其重要性犹如人之骨骼,无骨则难以挺立。树轮年代学是目前考古学研究中最精确的测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季节,能为考古学研究提供精确的年代标尺,还可以对碳-14年代进行校正。另外,树轮还是古代环境的记录器,能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提供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木材分析可以鉴定到属,甚至种。木材种属能表征较小地理范围内的植被和气候特征,而且,木材遗存与考古学文化具有同时性,是来自考古文化层的直接证据,具有可靠的文化标签。木材分析是提取古代人类利用木材信息,探索社会、技术和林地管理等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研究工具,也是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
考古出土木材遗存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考古木材的自然属性是指木材的构造特征、物理及化学性质,木材的自然属性是树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自身特性、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决定的。考古木材的社会属性更多地倾向于木材自然属性背后的文化、历史等因素,如人们利用木材的行为方式、特点,木材承载的文化等。因此,古代木材遗存承载并见证了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以及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是进行考古研究弥足珍贵的生物质材料。
目前,植物考古正在迅速发展并走向深入,但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国内木材考古发展非常缓慢,与日益蓬勃发展的考古事业和植物考古学的种子、果实、植物硅酸体、淀粉粒分析的迅速发展更有云泥之别。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木材考古宣传和普及不够,很多考古工作者和从事考古教学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木材考古的重要性,考古发掘中没有采集木材、木炭样品,即便采集了样品,采集的方法也不够规范。另一方面木材考古研究起来费时费力,鉴定难度也大,使一些只有考古学知识背景,没有植物学、植物解剖学和木材学理论基础的人望而却步。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至今没有一本系统而专业的木材考古学参考书籍,使想开展这方面研究的考古工作者没有书籍来学习和参考。面对这种局面,我觉得有必要写一本木材考古学的书,把木材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现状以及研究成果拢在一起,哪怕在知识深度上是最浅显的,在内容上也只是“冰山一角”。
本书共有七章和两个附录。
第一章,提出并概述了木材考古学的定义、学科定位、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交叉学科、均变论在木材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木材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扼要地介绍木材识别的基本知识,包括树木的分类与命名法、树木的组成和生长、树干的构造、木材的三切面及木材和竹的鉴定等有关知识。
第三章,回顾了树木年轮分析的历史,综述了树木年轮分析的现状,阐述了树轮年代学的概念、优点和局限性、分支学科、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样本的采集、加工、定年,年表的建立和气候重建知识。
第四章,以柴达木盆地东缘考古出土木材的树木年轮分析为例,说明树木年轮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利用古木建立长序列的年轮年表,利用精确定年的树木年轮年表对墓葬定年,结合考古出土文物对青海省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结合重建的降水信息,分析气候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全面阐述了木炭分析的定义、木炭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木炭埋藏、资源域分析、共存生态因子分析、特有种气候分析、木炭分析与其他植物考古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木炭分析简史、国内外木炭分析研究现状、木炭样品的采集方法、木炭的鉴定和分析以及木炭分析的局限性。
第六章,阐述了考古遗址出土木材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
第七章,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总体框架为基础,结合自然地理特点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时期的木材考古分析与研究,注意利用研究结果去解释考古学文化,克服科技与考古“两张皮”的问题。
由于国内至今没有一本关于木材考古的书籍,因此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与木材考古学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有关木材考古学研究的浩如烟海的知识拢在一起,尽量使内容充实,臻于完善。为了使读者便于阅读有关木材考古的英文文献,在附录里附有木材考古专有名词的中英文对照。
由于一些考古遗址的木材研究还在进行中,相关研究内容未写入本书。另外,由于篇幅有限,未把考古遗址中经常出现并已经鉴定过的木材、木炭三个切面的显微照片放到这本书里。
总之,我希望更多的读者阅读本书后,对木材考古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投入到这一平凡而有意义的事业中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考古学自身特点的木材分析之路,尽快使我国木材考古研究达到与中国考古学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一流水准,使更多的考古工作者在其主持的考古发掘项目中主动地采集树木遗存,有目的地开展相关研究,为扩展现代考古学研究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木材考古方兴未艾,我刚刚走到这个知识领域的边缘,对于有些资料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很多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本书中不可避免地有以管窥天之弊,尚望学者方家不吝教正。
- 0005
- 0001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