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地下文物看陕西:走向文明,仰韶文化
70743

地下文物看陕西:走向文明,仰韶文化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1:58:080

老官台文化之后距今7000—5000年之间,正值冰期后最温暖的时期,黄河流域以及支流渭河流域远比现在温暖湿润,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在黄河流域形成分布广泛的仰韶文化,是当时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最为繁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境内最早被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近百年来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发掘,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已达5000多处。

仰韶文化群及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图4-1)

图注:Ⅰ.半坡文化 Ⅱ.庙底沟文化 Ⅲ.西王村文化 Ⅳ.后冈一期文化 Ⅴ.大司空文化 Ⅵ.大河村文化 Ⅶ.下王岗文化 1.秦安大地湾 2.宝鸡北首岭 3.宝鸡福临堡 4.扶风案板村 5.西安半坡 6.临潼姜寨 7.渭南史家 8.华县泉护村 9.华县元君庙 10.华阴横阵村 11.南郑龙岗寺 12.西乡何家湾 13.铜川瓦窑沟 14.夏县西阴村 15.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 16.陕县庙底沟 17.渑池仰韶村 18.洛阳王湾 19.汝州阎村 20.荥阳秦王寨 21.郑州大河村 22.安阳后冈 23.濮阳西水坡 24.安阳大司空 25.磁县下潘汪 26.淅川下王岗 27.郧县大寺 28.邓州八里岗

渭河流域是陕西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并通过代表性的尖底瓶、彩陶等文化因素逐步向周边扩展,促进了三秦大地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互动与整合。仰韶文化前后持续了2000多年,考古学家按照时代早晚将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分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半坡晚期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

1.仰韶时代早期

距今7000—6000年仰韶时代早期的半坡文化以渭河流域为中心。重点发掘的聚落有西安半坡、鱼化寨,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南郑龙岗寺等,以半坡和姜寨最为典型。

半坡原始村落坐落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之上,占地约5万平方米。整个村落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房屋、墓地、烧陶的窑场有各自的分布区,整体显得井然有序。房屋集中分布在村落的中心,屋外修建有储藏东西的窖穴、饲养牲畜的圈栏以及众多幼儿瓮棺葬。居住区的外围还有作为防卫设施的围沟,沟北面是埋葬成人的公共墓地,东边是烧制陶器的窑场。这样一个原始村落大概可以容纳数百人生活。

半坡村落复原模型图

与半坡村落大约同时的还有极负盛名的姜寨村落,是目前考古发掘布局最为完整的史前聚落。姜寨聚落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山麓临河沿岸的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整个村落也可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居住区面积约3万平方米,平面略呈圆形,以环壕围护。在村落的中央,有50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周围环形分布一圈房屋,门户均面向中心广场开放。在环壕外围修建有每个群落埋葬成人的公共墓地,墓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更多地显示出一个没有等级分化、较为平等的社会面貌。如此来看,半坡、姜寨这种分群落的向心凝聚式布局应当是当时原始村落的普遍形态。

临潼姜寨文化原始村落复原图

半坡文化聚落内出土有大量生产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斧、锛、凿等辅以木作复合材质工具为主,也有农业种植用的石铲、石锄、石刀和陶刀,还有少量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狩猎捕捞用的骨矛、鱼钩等骨器等。

半坡文化石斧
半坡文化石铲
半坡文化砍砸器
半坡文化石锄
半坡文化石刀
半坡文化陶刀
半坡文化鱼骨叉
半坡文化鱼骨钩

日常生活用器以陶器最为多见,均为手制,多以泥条盘筑法塑形。陶器主要有饮食器、水器、储藏器和炊煮器等。饮食器主要用于吃饭喝水,多为细泥红陶。

半坡文化彩陶瓶

水器以小口尖底瓶和葫芦瓶最具特色。小口尖底瓶呈杯形口,细颈,鼓腹,尖底,腹部一般对称附有双耳,器表饰有绳纹。葫芦瓶整体呈葫芦形,杯形口,鼓腹,双耳。

半坡文化小口尖底瓶
半坡文化变体鱼纹葫芦瓶

炊器多是夹砂粗陶,以罐类器物为主,还发现有蒸食用的陶甑。陶甑形状和盆相同,底部有圆形漏孔,表明先民已经对蒸汽的物理特性有了认识。它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只能吃烧烤或水煮食物的历史,开辟了有别于西方烤食传统的东方蒸食体系。

半坡文化陶甑

半坡文化陶器中以彩陶最具特色。在姜寨遗址即发现有制作彩陶的颜料锭、研磨盘、研磨棒和陶杯。

半坡文化颜料锭、研磨盘、研磨棒和陶杯

半坡文化彩陶的图案,线条单调,形式古朴,以简洁的宽带纹、三角纹、折线网纹等几何纹和鱼纹、人面纹等象生图案为主。关于人面鱼纹的解释向来众说纷纭,或是视为图腾崇拜,或是代表原始巫术佩戴的面具,或是希望像鱼一样繁衍子孙,无疑都表明了半坡先民和鱼的密切关系。这些彩陶图案复杂而优美,各种图案已从现实生活的简单摹写逐步向抽象概括发展,是经过反复提炼的艺术瑰宝,集中反映了先民的审美和原始宗教观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陶器上出现了可能是用于交流或是记事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明显是刻意为之,与后世的甲骨文、金文有相似之处,对研究汉字起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半坡文化刻画符号

陶塑人头像、动物形象等原始雕塑也开始大量涌现。线刻人面纹骨管以兽类肢骨为原料,雕刻有三幅表现哀、怒、喜三种形象的人头像。头像五官清晰,眼睛大而圆,眉毛左右相连,鼻子凸起,嘴唇微噘,露出一副憨厚的表情。整体制作粗犷、简练,刻画准确、生动,堪称原始时期的艺术精品。

何家湾遗址线刻人面纹骨管

2.仰韶时代中期

距今6000—5500年仰韶时代中期的庙底沟文化,农业较半坡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邻近的河南巩义双槐树牙雕蚕的发现表明养蚕缫丝可能也已开始。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随着农业和定居生活的日趋稳定,这个时期的聚落分布已相当密集,区域聚落规模明显增大,动辄十几万乃至数十万平方米的聚落并不鲜见,大规模的聚落群和群落等级分化开始出现。其时社会发展处于仰韶时代最为强盛的阶段。

高陵杨官寨庙底沟文化环壕西门址

杨官寨聚落地处西安高陵区,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发现有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最大的环壕聚落。环壕整体呈梯形,南北向布局,周长约1945米,壕沟最宽处可达13米,深约3米,壕内面积24.5万平方米。居住区位于环壕内部,有许多圆形半地穴或地面式房屋,周围有陶窑、婴幼儿瓮棺葬、大量的窖穴以及丢弃垃圾的灰坑。环壕外东北部发现面积约9万平方米的成人公共墓地。

高陵杨官寨庙底沟文化偏洞室墓

都邑性聚落杨官寨的众多发现十分引人注目,镂空人面覆盆形器神秘的微笑,蜥蜴纹彩陶盆塑造的华夏龙图腾祖形,陶祖表达的祖先与生殖崇拜,苍璧礼天的祭祀礼仪,响鼓鸣铃的律动穿越时空萦绕回旋……不断涌现的考古发现一次又一次诠释了当时艺术的最高水平。

高‬陵杨官寨庙底沟文化镂空人面覆盆形器、蜥蜴纹彩陶盆、陶祖、石璧

庙底沟文化时期的生活器具以陶器最为多见,制陶技术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陶窑结构更为进步,陶器也已经开始运用快轮技术成型,在杨官寨还发现有制陶所用的陶轮盘。陶器以夹砂、细泥红陶为主,也有一些泥质灰陶。纹饰主要有线纹、绳纹和彩绘装饰,彩陶尤为盛行。炊煮、饮食、存储器用种类更为丰富。

高陵杨官寨庙底沟文化陶轮盘
华县泉护村庙底沟文化彩陶盆
庙底沟文化陶器器用组合

杨官寨那些约6000年前的首领们,借助“神”的力量和自身强大的管理能力,修建起巨大的环壕、中央给排水系统、大量的房屋和墓葬,拥有数量可观的人口,还时常进行宴饮、祭祀等公共活动。他们所建立的文化影响之广泛和久远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当时很有可能已经具有一个相当完备的社会控制和治理体系。约6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世界体系”已经开始形成,这个体系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3.仰韶时代晚期

在距今5500—5000年的仰韶时代晚期,随着关中地区文化的衰落,强盛的彩陶文化迅速消退,表现为彩陶数量明显减少,纹饰种类单一平实,仅在少数器物上见有简单的几何纹。繁缛精细的陶器制作已经少见,粗糙务实的风格和大规模量产成为常态。陶窑出现多股火道,窑室容量增大,慢轮修整与快轮成型技术更加普遍。陶器仍以红陶为主,但灰陶比例增加,多见绳纹、附加堆纹和篮纹。

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彩陶盆

杨官寨聚落南部发现的仰韶晚期文化遗存,有由成排分布的房址、陶窑以及陶器储藏窖穴等组成的制陶作坊,且在陶器储藏窖穴内发现有大量形态一致的尖底瓶。这些都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行业分工,聚落内部已经有了专门从事陶器制造的人员。

高陵杨官寨仰韶时代晚期制陶作坊出土的尖底瓶

部分人群向西迁徙的同时,也有部分人群流向陕北及其邻近地区。文化向西、向北发展的同时,地缘优势下以彩陶艺术交流为代表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可能已经开始,一些遗址发现有西部驯化的牛、羊,蓝田新街遗址还发现了羊形的陶鼎。羊形鼎整体模仿羊的造型,器身呈盆形,敛口,圆腹,下接四个偶蹄状足,极为生动形象。

蓝田新街仰韶时代晚期羊形陶鼎

尽管仰韶时代晚期以关中地区为代表的核心区域开始衰落,但文化向西、向北扩展,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融合和交往不断加强,短暂的蛰伏可能是正在为激荡的龙山时代积蓄力量。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