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全新理念下的海昏侯国考古
海昏侯刘贺墓园(原称“墎墩汉墓”)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至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考古发掘。国家文物局派遣考古与文物保护专家组现场指导,广泛接纳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利用当今最新科技手段,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取得重大成果。专家们认为,海昏侯刘贺墓园的考古是当今考古与文物保护结合的成功范例。
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在南昌市新建县(现为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500米的墎墩山上,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即派员进行现场勘查,并及时向国家文物局做了汇报。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4月6日在南昌主持召开了新建县墎墩墓保护问题专家论证会,同意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要求对墓葬周边区域开展考古调查。由此,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汉代海昏侯墓葬,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海昏侯国研究正式拉开序幕。五年来,在国家文物局“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的总思路指导下,经过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海昏侯国考古与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些成果概括为: 1.聚落遗址。发现了一座侯国聚落遗址,并初步摸清了聚落内的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的分布规律; 2.墓园。解剖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列侯墓园,并发掘了墓园内的车马坑、祔葬墓以及墓园内的地表建筑遗存; 3.墓葬。发掘了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葬,揭示了这座我国迄今保存完好,结构清晰,文物丰富的列侯等级墓葬; 4.文物。提取、清理、保护了一批珍贵的文物,为我国汉代考古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
海昏侯墓距南昌市北约60公里,鄱阳湖南侧,赣江西岸。自距今四、五千年前,到商周时期,鄱阳湖一直是江西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水上通道,其西侧从最北长江南岸的瑞昌铜岭矿冶遗址,到九江荞麦岭早商遗址,德安石灰山、米粮铺、陈家墩商代高等级聚落,再到樟树吴城、筑卫城、新干大洋洲、牛城城址等商代方国都邑,战国粮仓等,则是一条把江西古代文明逐渐推向巅峰的最重要的陆上通道。西汉时期的豫章郡十八县,其中的8个古县就分布在鄱阳湖周边,而海昏县,以及因海昏县而设立的海昏侯国也位列其中。
2011年对墓葬进行掘前,对其周围方圆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并对海昏侯墓及其墓园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考古工作者共勘探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基本确认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紫金城址即为汉代海昏侯国都城。 紫金城址西面和南面为历代海昏侯的墓园区、贵族和平民墓地。
紫金城址东临赣江,北依鄱阳湖,平面呈曲尺形,分内城和外城。外城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内城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宫殿区位于外城东部。城址四面均有城门(含水门),城墙外有环绕的护城河,护城河与城内水路相通,可达赣江并入鄱阳湖。经过考古人员的勘探发现,其四周的城墙均为人工筑造的城垣,为双重城垣。城垣普遍保存较完整,基宽约20米,局部高达20米。双重城墙间距达15米左右。内城由东西两座小城组成。内城西北角靠近城垣处,有一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基址,基址挖有宽大的基槽;基槽夯土上,等距离排列圆形石质柱础。迹象显示,它极有可能是内城的宫殿基址。城门有城门墩,城区道路与城内的水网有车道相连;水路与陆路相接处,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可能是码头遗迹。在城区还发现道路、房屋建筑、夯土基址、水井、墓葬、灰坑等文化遗迹等数百处。对墓葬区钻探资料初步分析,花骨墩、祠堂岗、墎墩、苏家山为历代海昏侯的墓园区。苏家山汉墓群位于紫金城城址的东南面,为一处独立的墓园。它面临鄱阳湖,面积约1万平方米。汉墓四周依山势建有高耸墓园墙,墓园墙局部高达8米以上,园墙断面可见大量陶片、瓦砾等。园墙的东南西北四面有明显的四处豁口,可能是城门所在。墓园内有数十座砖室墓。祠堂岗汉墓群,位于紫金城城址西南,东部与花骨墩遥遥相望。墓园依照山势布局,南北方向排列众多墓葬,墓园面积约1万平方米。祠堂岗汉墓群见中心墓葬与分布有一定规律的小型墓,不见墓园墙。花骨墩汉墓群位于紫金城城址西面,紧邻城址西城墙,面积约1万平方米,存在大量小型活土坑。历代海昏侯墓园区外围还发现岭上、戴家山、五房山、龙坑、狗卵地、先发山、轿子山、夹山谷、北娘山、台盘子、杨家山、邹家墎、双墎岬、竹子山、万家山约13处贵族墓地和大量的平民墓葬,墓葬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2012-2013年,在调查、普探、重点精探之后,先后对海昏侯刘贺墓园内的车马坑、多座祔葬墓、园门、门阙及墓园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
海昏侯刘贺墓园呈梯形,占地约4.6万平方米。园墙隐约可见,局部高达2米左右,考古发掘和勘探发现有东门和北门,门外发现有双出阙残迹;通过门址有道路连接墓园路网与紫金城。墓园内由2座主墓、7座祔葬墓、一座外藏坑和寝、祠堂及园寺吏舍等建筑构成,并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海昏侯刘贺墓和侯夫人墓占据墓园最高、最核心位置,两墓共用一个东西长约100、南北宽约4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礼制性高台建筑,同茔异穴,各有方形覆斗状封土。南侧的礼制性建筑由东西厢房、寝和祠堂构成。其余祔葬墓东西向一字形排列在主墓的北侧。考古发掘的祔葬墓有3、4、5号墓。每座祔葬墓均有高约3米的封土,长方形墓室,深约5米,一棺一椁,总面积30-100平方米。随葬青铜器、陶器、漆器、玉器等物品数十件。长方形斜坡墓道,两侧有台阶,长约10米。封土前、墓道填土上均建有方形夯土基址的祠堂。有的祠堂墙基外有巨大的圆形石质柱础,可以复原为环形回廊建筑。
2012年发掘了海昏侯刘贺墓西侧的唯一一个外藏车马坑。位于主墓西面,东侧被主墓封土叠压,属于主墓本体的组成部分。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70平方米。坑体北面有一条斜坡道。坑内原有木椁和木桩,仅留有痕迹。坑内殉葬有马匹20匹,可辨别出原大木质彩绘车辆5辆,分属安车和轺车。马车经过拆卸,被拆卸下的车马器集中装入彩绘髹漆木箱内放置在椁底板上。
2014年开始发掘主墓,完成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
2015年开始进行椁室回廊、主椁室的发掘。海昏侯刘贺侯墓本体规模宏大。上有高达7米的覆斗形封土,下有坐北朝南的甲字形墓穴,墓穴内建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方形木结构椁室。斜坡墓道位于椁室南侧,两侧有台阶供上下。墓道顶端有甬道与椁室相通。椁室由主椁室、过道、回廊形藏椁、甬道和甬道东、西两侧的车马库构成。椁室中央为主椁室,主椁室通高约3米,面积约50平方米。主椁室由木板隔墙分开为东、西室两部份,中间有一门道相通。东西两室南侧均有门、窗装饰。主椁室北、东、西三面按功能区分环绕以回廊形藏椁。北藏椁自西向东分为钱库、粮仓、乐府、酒具库,西藏椁从北往南分为衣笥库、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东藏椁主要为“食官”用具库,包括酒具库和厨具库;在主椁室与藏椁之间辟有过道,宽约0.7米。甬道主要为乐车库。 主棺柩位于主椁室的东室东北部,使用内、外两重棺,与主椁室、过道、回廊形藏椁共同构成五重棺椁形式,和周代以来“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棺椁制度的诸侯等级相符合。外棺南北长约3.71、东西宽约1.44、残高0.46-0.96米,根据倒塌前颌板,后挡板的高度,推测棺柩原高度约为1.36米。棺床高约0.26米,下安4个木轮。外棺外侧有多组等距分布的龙形帐钩,原应有帷帐装饰;外棺盖上有漆画痕迹,并放置三把玉具剑。内棺盖上彩绘漆画,并有纺织品痕迹。内、外棺之间的南部(或头箱)随葬大量金器、精美玉器和漆盒,应为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
考古发掘共出土青铜器、漆木器、铁器、玉器、陶瓷器、金器、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约1万余件。这些文物既是汉代物质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又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艺术、工艺水平的全方位展示,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透过刘贺墓园、车马坑、椁室、甬道乐车、编钟、铜钱、昌邑籍田鼎、昌邑九年瑟、昌邑食官、海昏侯金饼等,几乎可以诠释汉代的列侯园寝制度、车舆制度、乐悬、舞列制度、籍田制度、食官制度、赙赠制度、酎金制度、“物勒工名”制度等。大量工艺精湛的错金银、贴金、包金、鎏金银铜器,如车马器、乐器、博山炉、连枝灯、雁鱼灯、鼎、染炉、蒸馏器、铜镜、铜镇等;玉器,如透雕龙、虎、凤纹饰的韘形佩、玉璧、玉环、玉剑具、组玉佩、玉耳杯、玉印等;图案精美的漆器,如绘制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和记载他们生平的漆屏风、围棋盘、耳杯、扣银边的漆盘、贴金片的漆奁、漆樽、镶玉石和玛瑙的几案等,均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是西汉列侯“事死如事生”的典型标本。
二
2016年2月24日至26日,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南昌召开。题为“秦汉考古视野下的海昏侯墓考古及其意义”,吸引了国内众多秦汉考古专家。专家们总结了海昏侯墓考古的阶段性成果。专家们认为:
“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该墓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其规模宏大、椁室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明确,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墓葬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迄今出土的1万件文物,形象地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的一系列重要遗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遗址,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遗址,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专家门还认为:“南昌墎墩山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计划周密、目标明确。发掘者始终重视文物的现场安全和文物信息的提取,重视展示利用与文物保护,注重多学科的介入,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考古发掘现场与文物保护井然有序,实验室考古及时细致、科学规范,是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结合的成功范例,反映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发展方向。”专家们对海昏侯墓考古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工作理念。
(一)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和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以聚落考古的思路从大遗址角度来开展考古和保护工作,即全方位的调查,大面积的普探,重点地区精探,关键遗址发掘。 由墓葬到墓园,再由墓园到整个墓葬群,再到以墓葬群和紫金城城址为核心的海昏侯侯国都城遗址,根据设定的相关工作方案,确立了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的技术路线。 2011年,先调查了5平方公里范围,发现了紫金城址,勘探发现了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海昏侯墓园(墎墩山墓园); 2012-2013年,重点解剖了海昏侯墓园,理顺了墓园内祔葬墓、车马坑以及墓表建筑寝、祠堂、园寺吏舍和墓园内道路和排水系统的相互关系;勘探了发现了四座海昏侯墓及其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 2014-2015年,重点发掘了海昏侯刘贺墓葬,同时开始勘探海昏侯国都城----紫金城。 这样的科学规划,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避免了单纯针对主墓的发掘而忽视墓园结构的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墓园内相关遗存的共存关系和功能特点,并且对于海昏侯国聚落遗址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始终坚持方案预案先行。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江西新建墎墩古墓考古发掘项目的批复》精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江西新建墎墩墓葬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方案》和《江西新建墎墩墓葬考古发掘工地安全保卫工作预案》,并确立了考古工作的技术路线。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首先编制方案、预案,然后经过专家组反复讨论之后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复,最后由考古队具体实施。发掘前对各个发掘对象要做出具体方案,并做出详细的预案,发掘中遇到问题之后,在场的专家组要提出各类的现场文物应急处置方案和提取方案。由于墓葬的发掘过程非常长,为了保护文物安全、人身安全,对于文物提取、运输,墓葬本体、墓壁加固以及主棺的吊运过程,和文物库房、文物工作站、安防、消防等都进行反复论证,有效地保证了文物安全。在这一些过程中,包括文物提取、文物库房、安防消防等方案预案超过20项。
(三)重视科学预判,考古发掘具有前瞻性学术性,使发掘工作少走弯路。 我们依据汉代帝陵和江都王陵等已发掘的汉代帝王侯陵墓的研究成果,试图在海昏侯墓园寻找相似遗迹,通过勘探和发掘,确认墓园等相关建筑要素,墓园墙、门阙和外藏坑、礼制性建筑的发现,就得益于上述的研究与证实。也正是这些预判和勘探发掘,让我们发现并确立了这座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西汉列侯墓园。在主椁室的发掘过程中,甬道出土的一架乐车也颇具戏剧性。在清理甬道时,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錞于以及数件青铜钟。专家组认为,在东汉的画像石上,乐车上常常有錞于与鼓相配合使用的题材;《周礼》也有记载:“以金錞和鼓”“作乐而振之,与鼓相和”。也就是说,有錞于,一定有鼓。必须找到鼓,否则就是失败。考古人员按照这一思路,经过十分谨慎的清理,终于在最靠近甬道入口的塌陷椁板边缘发现了鼓锤。显然錞于和鼓的配合终于找到了实物证据。
(四)精细发掘,始终把考古的资料提取和文物安全放在首位。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精益求精,制定了“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的总原则,始终坚持“现场文物保护第一、现场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发掘时每一个堆积单位和出土遗物都有自己的三维坐标,都得到了及时的清理和保护。我们建立了4800平方米的临时文物保护用房,用于文物清理和保护。从工地现场套箱提取的文物达100箱用于实验室考古,有效保护了脆弱质文物和埋藏关系复杂的文物。 在实验室,采用无损或微损技术对竹木漆器病害检测,依据保存及检测分析,在提取器物时选择确定合适的提取技术。清理后的漆器装入盛放有纯净水的塑料容器中上架保存。室内温度保证恒温恒湿。
(五)注重考古资料现场采集,注重文物的现场保护,注重现代科技运用,争取做到发掘规范化、资料影像化、信息数字化,为遗址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调查之初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对墓园全面进行布网测绘,测控点达9000多个,将调查资料和勘探数据完全数字化。尤其是最近对紫金城的调查后,我们正准备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地理信息系统。 在发掘过程中,广泛采用三维扫描、延时摄影,航空拍摄等技术。文物清理和保护过程中,使用X光探伤技术、X光成像技术、高光谱、红外扫描技术、充氮保护技术、低氧气调链技术。还有能谱分析、去离子水养护、泥土分离剂使用,不同遗迹图样的浮选、残留物的分析、检测等,都为现场文物的提取、保护与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六)度重视跨学科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为保证发掘保护研究的权威、规范,我们与全国十余家单位展开长期合作。既强化对文物的现场提取,也把合作延伸到实验室,取得了单纯依靠田野考古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我所参与文物保护人员包括博士一名,硕士两名,本科生、大专生及其他技术工人计20余人。全省陆续参与工作的专业人员、学生超过100人。江西的文博力量得到较大提升。而全国高校也有近百名博士、硕士参与发掘保护。 正是因为有上述明确的技术路线,较为先进的工作理念,使得海昏侯墓发掘与文物保护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而被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肯定为当今中国考古的典范,代表中国考古的发展方向。
- 0003
- 0000
- 0000
- 0002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