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现了传说的姑蔑国的王陵?且看有哪些新发现
最近考古圈最大的新闻就是刚被表扬过的浙江考古人,发现了传说中姑蔑国的王陵,虽然可能有的夸大,但是应该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下面咱就具体来讲讲。
时间回到2017年9月,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的邵大爷在附近山上锻炼身体,到达山顶的时候意外发现有几处深坑,周围还有石块和木炭,邵大爷感觉可能是盗洞,便赶紧报了警。后来警方和当地的文物工作人员在附近还发现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残片,所以判断底下可能有商周时期的墓葬。所以,2018年至202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对被盗墓葬展开发掘。不得不说,盗墓贼又一次跑到了考古工作者的前边。
这次发掘,共发掘2500平方米,发掘了庙山尖土墩墓和孟姜一号、二号、三号土墩墓。土墩墓是商周时期在江南地区相当流行的墓葬形式,那边地下水位高,所以墓坑很浅甚至没有,主要是平地堆起来的土墩,与北方地区常见的竖穴土坑墓很不同,很多学者觉得土墩墓的修建对后世帝王陵墓封土的修建有直接影响。
其中,在庙尖山土墩墓首次发现了浙江区域内西周时期的青铜车马器。商周之际,江西北部、皖南和苏南都已经受到商周青铜文明的影响,在大型贵族墓葬中多少会出土一些青铜器,个别会有青铜礼乐器和车马器。而浙江相对要更偏,且当地流行随葬原始瓷和印纹硬陶,所以很少见青铜器,所以庙尖山车马器的发现在浙江是相当稀罕的。
另外,在孟姜一号墓发现了我国年代最早的“人字形”椁,且在椁外先填木炭再填熟土,被认为是越地最高等级的墓葬。虽然过去关于越王勾践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夏代的少康,但是真正有相对具体的历史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当年印山越王陵的发掘被认为是越王允常的墓,但是年代更早的却始终没发现。所以孟姜一号墓的发掘似乎给越国早期历史找到了源头。
另外一号墓值得关注的是还出土了一组玦分贝是水晶的和玉的,被浙江省所的方向明所长认为此地是江南玉玦的复兴之地。玉玦最早可以追到距今9000年东北的小南山,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后来新石器时期的环太湖地区也有,但是良渚之后就没了,这次玉玦的发现也是商周时期浙江地区第一次发现。
孟姜三号墓是浙江西周时期发掘规模最大的土墩墓,残存的直径达70米,丝毫不比之后越国贵族墓小。该墓葬出土各种随葬品200多件(组),其中一些原始瓷相当精美。
但是这几座墓葬如何被称为是姑蔑国的王陵呢?这个我实在有些闹不明白了。确实在《国语》、《左传》、《吴越春秋》等古书中有一点点关于姑蔑的记载,说是在越王勾践时期的越国的西边有个姑蔑国,所以从位置讲大概就是现在富春江上游的金衢盆地了。
《国语·越语上》“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越绝书》“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
《吴越春秋》“增之以封,东至于句甬,西至于檇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纵横八百余里。”;
《水经注》 “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鄙,姑蔑之地也。秦以为县。”
但是细想时代明显不对啊,勾践时期在春秋战国之际,那么姑蔑国怎么也至少是春秋时期呀。但是已经发掘的这四个墓葬都是西周早中期的,如何推算是姑蔑国?关键是也没有确切的铭文和其他文字材料。
况且,关于越国确切的记载都是东周时期的。浙江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越王勾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所以环太湖地区南岸西周时期到底是哪个国家还说不准的,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西周时期太湖南岸地区根本难以达到一个国家的标准,当时越国都不知道在哪的,就别说姑蔑国的王陵了。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