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虬庄:淮海史前明珠
苏北地区在东部沿海一向没有存在感,不仅现在经济发展如此,在上古时期,苏北地区由于海岸线较为靠近内陆且河网密布,所以长久以来就是史前考古一个相对空白的区域。但是正如龙虬庄遗址所在高邮市生产的咸鸭蛋一样,必须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进行酝酿,而龙虬庄这个遗址就在苏北平原静静等待了七千年,一朝醒来便是1993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位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镇龙虬庄村的龙虬庄遗址是目前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遗址。这个遗址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91年南京博物院开始发掘,1993年至1996年第一次大规模发掘,确认了遗址的年代和性质,2016年之后再次发掘用更多的手段丰富了大家对龙虬庄遗址的认识。
千年一直经过岁月的淘洗,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它带着累累伤痕,沉默不语。考古学者便是遗址的“解语花”。他们用手铲,用仪器,用设备,借助各种科学的手段去一点点解读祖先这处废墟遗留下的种种线索,努力复原那永远无法还原却能无限接近的史前那五彩斑斓的多样画卷。
根据研究,龙虬庄遗址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距今6600至6300年,第二期为距今6300年至5500年,第三期为距今5500年至5000年,是一处以新石器中期为主的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包括生活区、墓葬区和生产加工区。
龙虬庄人住得还相当简易,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干栏式木构建筑,一种是地面建筑。因为这些遗迹都已经遭到破坏,所以房顶、墙和门是没有了,考古发现所能看到的主要是柱洞、墙基、居住面和红烧土烧结土块。除了房子,还发现了一处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广场”,这个区域建造较为考究,北高南低,北半部主要为蚌壳,南半部为陶片、红烧土块等铺垫而成。这个区域应该是史前先民举行仪式,开村民大会的场所。
龙虬庄遗址的墓葬很有意思,大部分几乎是“不挖墓坑,平地掩埋”,让人想起了商周时期江南的土墩墓,但实际上还是有很浅的墓坑。造成这样的情况,学者推测可能是由于这个地区陆地面积紧张,地下水位较高等自然条件造成的。
在众多墓葬中这个遗址的覆面葬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就是在墓主人的面部覆盖一个钵。对于这种葬俗学界有大致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为了保护头骨,同时钵的形状象征着天,陶钵覆面意味着灵魂归天;第二种看法认为是生者对亡灵的恐惧,用陶钵覆面是为了镇住死者的魂灵;第三种看法认为是为了使灵魂留在体内,让尸体不朽,和春秋战国之后的玉覆面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龙虬庄的农业主要为稻作农业,主要为粳稻,发现的石锄、石刀、角镐等器物可能都与水稻种植相关。而龙虬庄的肉食主要以鹿类为大宗,有梅花鹿、小麋等。同时,住在河网密布地区的龙虬庄人渔猎资源也相当肺腑,主要有鲤鱼、青鱼、龟、鳖、田螺、丽蚌等。另外,考古发现龙虬庄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猪,出土的猪骨骼与现代家猪相当相似,一般都是1至2岁死亡,正是猪膘肥体壮之时,特别是出土的猪形陶器,栩栩如生,吻部较短、四肢粗壮、前后比例适中、体型丰腴。
龙虬庄与那些可与传世文献相挂钩的遗址相比,是一处纯粹的史前考古遗址,也相当不被考古界外人所熟知。但是这个遗址也展现出淮河流域史前的文明发展,,显示出了一种史前先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状态。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