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墓地的百年探索之旅
在考古界在知名度上与妇好有的一拼的女性,唯有小河公主。如果说妇好墓是在传统的都城遗址的宫殿区发现的贵族墓葬,那么小河墓地则是地处西边边疆沙漠中的神秘贵族。从发掘的区域看,在殷墟宫殿区发掘贵族墓似乎是一种必然,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看挖到谁的墓,所以不得不说郑振香先生的运气很好。而小河墓地的初次发现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之后被科学发掘则是学者有目的地寻找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前天已经聊过妇好墓是如何被发掘的,可以参考:我所知道的妇好墓发掘始末,今儿就先讲小河墓地如何被发现和发掘的,至于前些日子吵得比较热闹的人种问题,我学习一下过两天再说。
位于新疆若羌县罗布泊孔雀河下游沙漠中的小河墓地,今年被评为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也是2004年与二里头遗址宫城共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是如果仅仅就发现而言,小河墓地可发现得比二里头、殷墟等遗址早得多。
那时还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晚清时期,1900年罗布泊人奥尔德克在一次放羊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处十分怪异的地方。他后来回忆说自己发现了一处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当然一千口只能说是概数,只能说看到很多白骨和棺材就那么夸张地讲了。
小河墓地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是1927年至1934年中国和瑞典联合的西北考察团。这个团瑞典方面的团长是斯文·赫定,中方团长的则是后来发现二里头遗址的徐旭生先生。此时已经70多岁的奥尔德克是斯文·赫定的向导,并将自己当年的见闻告诉了他。
1934年斯文·赫定派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与奥尔德克在孔雀河的支流库姆河以南地区寻找墓地。6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酷热无比,沿途十分荒芜,又缺少水源和补给。据说是在6月2日他们就快放弃的时候,抬头看向远处的小山包,精疲力尽的奥尔德克突然想起要找的墓地就在那个山包上。
贝格曼在那里发掘了12座墓葬,并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小河墓地”,因为他们找到这里是沿孔雀河一条小支流过来的,并不知道这里的名字,所以就简单叫“小河”。其实这个地方名叫库木达里亚,意思就是“沙河”。贝格曼回到瑞典后将自己的这次考察和试掘写成了《新疆考古记》,其中关于小河墓地的描写尤为详细,在当时国际上引起轰动。
人们再次寻找小河墓地已经是1979年的事了。当时日本NHK和央视为了拍《丝绸之路》当时的新疆所所长王炳华先生带队尝试去寻找小河墓地,但结果只找到了一个叫“古墓沟”的地方,在这里也找到了被称为“太阳墓地”的晚期墓地。
2001年12月为配合湖南一家电视台拍节目,王炳华先生再次带队探寻小河墓地。这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但当时那个条件艰苦啊。据王先生回忆:“晚上零下20多度,睡在睡袋里,喝带冰的矿泉水,吃干硬的囊,步行到第三天,我曾经有过动摇,身畔连绵起伏的沙丘无边无际,我们每走一步都无法克制地退半部”。他们在小河墓地待了几个小时,做了简单的测绘和拍照,但因为经费和给养问题,也就待了几小时。
但也正是那几小时,媒体将拍到的照片和看到的情形,以文章的形式报道了出来,引起了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国家文物局便让新疆考古所正式开展对小河墓地的调查和发掘。2002年12月时任新疆所所长的伊地利斯(考古界的“沙漠之狐”:伊第里斯·阿布都热苏勒老师)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率队再次踏上寻找小河墓地的探险之旅。据说当时伊所长曾发下豪言壮语:“作为搞了几十年沙漠考古的人,肩负这么重要的人物,到了小河边上还找不到小河,我回去就辞职!”
这次他们非常幸运,当他们走到沙漠中一个红柳包休息的时候,根据地图和GPS,应该离目的地还有三四公里。但这次不再茫然,天气很好,向东南望去便看到在沙漠之中有一个大馒头似的沙包,上面的胡杨木就如很多插在馒头上的筷子,通过与之前的照片对比小河墓地与当初贝格曼拍的一模一样,基本没有变化。
“沙山表面密密丛丛耸立的木柱十分醒目,多棱形、圆形和桨形的胡杨立木现存140根。它们大多高出地表2-4米,直径多为20厘米以上。多棱形立木截面为6-20棱不等。部分立木的顶部变细,顶端尖锐。编号为41号立木高1.8米,直径50厘米,截面16棱形,当属小河墓地立木中最粗的一个。在墓地中心另有一根高1.87米,中部截面为9棱形,顶部呈尖锥状的立木,通体涂红,充溢着极其神秘的韵味”。这是当年贝格曼的描述,2002年依然如此。
此后至2005年春季,新疆所考古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共发掘了167座墓,另外有190座被盗扰,加起来差不多360多座。而在这些墓葬中,最令人震惊的是M11那具女尸保存得相当完好。她有着卵圆型的面庞,披肩栗色长发、小巧的鼻梁、丰厚的嘴唇,如同熟睡一般。所以她一经发现便被人称为“小河公主”。最近关于这批人的人种来源有了最新研究发到了《Nature》上,英文读起来比较费劲儿,学习一下,改天再讲。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