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不怕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74523

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不怕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我要新鲜事2023-07-12 18:51:500

唐高宗的墓志铭镌刻在一块高7.5米、每边宽1.86米的石碑上,故该碑名叫《述圣纪碑》,碑文《述圣纪》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共约5500余字(也有说8000字的)。

《述圣纪碑》立于乾陵司马道西侧,朱雀门外西阙楼之前。

而武则天的《无字碑》则立于乾陵司马道东侧,朱雀门阙楼南面,与西边的《述圣纪碑》相对应、相对称。该碑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

墓志铭是古人用作悼念已故先人的一种文体。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而不是为了让盗墓者知道墓主人是谁,是为了给自己扬名后世及阴间先祖。

墓志铭把死者在世时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当然,墓志铭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墓志铭可以是自己生前撰写,也可以生前或死后由别人撰文。

现在在这近代以后,就算达官贵人下葬也基本上不用撰写墓志铭了,基本上使用墓碑代替,在墓碑上面撰写一些墓主的基本信息就没有了,而一生的事迹和歌颂功绩,这些都在追悼会上面通过挽联写出一些,然后通过祭文念出来,不过并不会带到墓穴当中,所以墓志铭其实只是存在于古代的权势贵族地位高的人使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盗墓之风甚嚣尘上,从官府到坟主,用尽各种防盗手段,甚至包括下面要讲述关于诅咒盗墓者的谶语,试图让盗墓者视为畏途,可谓用心良苦,比如,1995年出土于洛阳市东吕庙村的一合墓志铭,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结尾一句:“吾殡后三千年有崔胸显所破”。这是谶语,令人不寒而栗,“崔胸显”是哪个?

反盗墓手段很多,但是墓志铭不是反盗墓手段。

盗墓原因无外乎求财和泄愤,针对盗墓,古人也是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比如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比如用“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再就是在墓中设置机关等等,但是墓志铭并没有起到这种作用,不能起到反盗墓作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