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考古重大新发现,安徽三官庙遗址出土我国最早的军号!
近日获得“201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夏代安徽三官庙遗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通过考古学证实夏王朝存在的关键考古遗址,其深远意义将改变当代夏文化研究的格局与方向。
夏王朝与夏文化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盲点。让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苦恼的是,在近一百多年的考古研究中,你找不出一处遗址可确定为中国历史典籍记载中的4100千至3600年前的夏王朝先民的遗址,可供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去进行深入研究。虽然二里头遗址疑似夏商交叠时期的遗址,但其存在的严重争议性却让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产生严重分歧,成为夏王朝历史研究的黑洞。
2018年横空出世的安徽三官庙遗址,经过两年的考古发掘,其纯正的夏时期文化层,出土的众多夏代青铜器,为夏王朝历史的破解,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夏文化研究考古遗址。三官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再现了夏商交替时期的金戈铁马画面。
在位于长江与淮河中间、巢湖西岸的安徽三官庙遗址,出土了400余件珍贵遗物,其中包括18件青铜器和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绿松石和植物颗粒等。在三官庙遗址发掘的两处土垣、四处房址内发现的历史遗留,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房址内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房址外地面平铺的植物颗粒、还有以兵器为主的18件铜器散布于废弃红烧土层下的地面上,这种埋藏形式在中国罕见。”三官庙遗址考古负责人秦让平介绍。18件青铜器中不少此前罕见,有些甚至专家都叫不上名字,其中,铜器以兵器为主,包括戈、戚、钺、凿、角形器、箭镞等。“这批铜器是安徽省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夏代铜器群,也是全国范围内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发现这一时期铜器最多的地点,在整个区域内同时期聚落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秦让平说。
与这些出土兵器遥相呼应的是,在三官庙遗址下发现的3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经过实验室研究,认定应该分别属于一位女性(或少年)、一位儿童、一位成年男性;三具遗骨中,女性双腿朝一个方向弯曲,儿童更是缩成一团,看起来非常像一个非正常死亡的“凶案现场”,“这有一个事实,那些人是非正常死亡的”秦让平说。
在笔者最早发布于2018年8月21日的《四千年前的夏朝都城究竟在哪里?》的研究文章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商汤伐夏”的历史原因与过程,还原了“商汤伐夏”的战争地点与战争结局,证实了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桀奔于南巢之山,汤乃即天子之位。以水承金,始居毫。”的历史原貌。生活于黄河沿线的商汤部落,在遭受北方持续旱灾的情况下,发动了对淮河沿线的夏王朝发动了突然袭击,击败了以淮河四方湖古城为夏朝国都的夏桀。夏桀因长期劳民伤财修建农业水利工程而失去民心,夏桀仓皇逃出四方湖古城,乘船沿夏水北淝河进入淮河向南逃亡,躲避北方商汤部落的进攻。
安徽三官庙遗址正位于淮河四方湖古城的正南方,为历史记载中的“南巢”地区。想必在商汤部落追击夏桀军队的过程中,在三官庙遗址发生了一场夏王朝军队与商汤军队的生死之战。从三官庙遗址中发现的这批高规格的兵器,现场的惨烈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残酷性:死亡的人没有得到掩埋,现场遗留的贵重青铜兵器无人拾取,房屋被焚烧,甚至在以后的三千多年里再无人在此生活栖息。
在出土的18件青铜器中有一件铜角形器,甚至专家都叫不上名字,实属罕见。这件铜角形器正体现了这次战争的高规格,是研究三官庙遗址与夏王朝的重要文物,是揭示“商汤伐夏”历史见证。这件铜角形器在笔者的研究结论,正是现在在军队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指挥大规模军队调动的军号!是两军作战的司令员!是军队的号角!
在三官庙遗址的这场夏商对决后,“桀奔于南巢之山”夏王朝灭亡也就不可避免。夏桀最终复国无望,流亡“南巢”,只能在商汤“二十年,大旱,夏桀卒于亭山,禁弦歌舞。”(《竹书记年》),夏王朝经过近五百年历史,在3600年前最终为商王朝所取代。
三官庙遗址入选2019年十大考古遗址,将进一步推动夏王朝与夏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淮河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回归,提供难得的考古研究方向,并最终为确立淮河为华夏文化、华夏民族发源地,提供最有力的考古参考点。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