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林徽因为何在四月离世?重要原因:被气的!跟吴晗关系极大
62224

林徽因为何在四月离世?重要原因:被气的!跟吴晗关系极大

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6:16:143

(说历史的女人——第12期)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众多,但声誉能和林徽因相比的不多。她的传奇之处在于,被后人列入民国四大美女之中,却以才华倾倒了众生,惊艳了一个世纪。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对她最高的概括和最贴切的评价。如果这两句话是出自一位诗人比如徐志摩这样的浪漫才子的笔下,那自然会有一些“水分”,但它却出自一位知识渊博、思想厚重、思维缜密的哲学家口中,自然就增加了相当的分量。

即便排除哲学家金岳霖“暗恋”(其实这种暗恋并非如一些人说得那么严重)林徽因的因素,客观来说,林徽因也当得起这样的称赞。因为她确实是“一身诗意”的,她本身就是一位诗人,她的人生可以说就是一首诗。

在她之前的中国,一般把最美的春天定义在三月或者二月,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月春光浓似酒”“花底离愁三月雨”“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二月春风似剪刀”“霜叶红于二月花”“燕雀风轻二月天”等,这样的佳句比比皆是,但诗歌中描写四月的不多,名句更少。而林徽因却以一首《人间四月天》直接扳回,她将四月高调入诗,从此四月也同样成为春天的象征,比二月、三月毫不逊色。

这就是林徽因的魅力。但其实,在林徽因一生中,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是一种业余爱好,她的主要贡献在建筑学上,甚至没有她,就没有梁思成在建筑学上的辉煌。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位绝世美女,林徽因也没有逃出红颜薄命的“宿命”,她写出了惊艳的《人间四月天》,却也在四月里死去,仅活了51岁。而她的死,固然跟疾病有关,但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被气死的。被谁气的?本文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她不想让母亲的悲剧在另一个女人身上重演

同那时的众才女不同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见识,林徽因16岁时,跟父亲到欧洲游历了一年多。见到了欧洲各国的古建筑后,林徽因大开眼界。正好,她当时的女房东就是个建筑师,在对方的影响下,她迷上了建筑学,并且把建筑学赋予了诗的意义。

之后,徐志摩到英国留学,邂逅林徽因,双方才开始正式谈诗(现代诗),开始谈拜伦和雪莱等。可以说,林徽因的诗人气质是和徐志摩共同切磋出来的。但无论徐志摩如何对林徽因痴迷,她都不会真正地陷进去。因为在她见到徐志摩之前,心中已经有了梁思成。而梁思成和她才是门当户对、青梅竹马。

林徽因在14岁同梁思成遇见之后,两人便成了天作之合的一对,一个是梁上君子,一个是林下美人。在当时的气候下,林梁两家结亲几乎成为定局,任徐志摩怎么多情都是枉然。说实在,徐志摩是真的喜欢林徽因,为了她不惜同自己的结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正是这个举动让林徽因同徐志摩“决裂”。

林徽因尽管崇拜徐志摩的才情,但这同爱情是两码事。在她看来,为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女孩而悍然同结发妻离婚的男人,是靠不住的。其二,是林徽因的母亲的缘故。林徽因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素质,林父并不喜欢她,她在林家很受冷落。因此林徽因因为同情母亲转而同情张幼仪。聪慧如她,是决不会充当第三者去破坏一个稳定的家庭的,他不愿母亲的悲剧在另一个女人身上重演。因此,果断离开徐志摩,是林徽因的明智和善良。

(二)梁思成因她而爱上建筑学

而离开徐志摩不久,林徽因便果断地同梁思成在一起了。甚至在梁思成遭遇车祸,成为终身残疾(梁思成因车祸形成一个后遗症,就是一条腿有点跛)后,她也毫不在意,毅然选择同他在一起。

也许是这份痴情,真正打动了梁思成。于是梁思成决定“跟着”林徽因学建筑学。事实上,梁思成搞建筑学并非自己原初的意愿,而是为了同林徽因志同道合,而“硬贴”成的志向和才华。

后来林徽因干脆同梁思成一块到美国留学,在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之后又到哈佛大学学习。这样,这对伉俪这一生便永远绑在建筑学这辆车上了。

从1930到194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走访了15个省,详细考察了190个县的2738处古建筑,对这些古建筑进行精细的研究,梁思成因此写出了不少建筑学方面的论文,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地位,也令中国这些古建筑得以扬名天下,并得到保护。比如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可以说,这些文化古迹的最终被人们所重视,能走出历史的尘埃“重见天光”,同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非常之大。

也是在追寻这些古建筑时,林徽因完成了她生命的诗意阐释。1934年,她同丈夫在山西寻访古建筑时,曾写下如此的文字:“旬日来一眼看去都是图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故事”;“在草丛里读碑碣,在砖堆中间偶然碰到菩萨的一双手一个微笑,都是可以激动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觉来的。”

“云块,天,和我们之间似乎失掉了一切屏障,我乐时就高兴地笑,笑声一直散到河对岸,说不定哪一个林子,哪一个村落里去!我感觉到一种平坦,竟许是辽阔,和地面恰恰平行着舒展开来感觉的最边沿的边沿,和大地的边沿,永远赛着向前伸……”

那时的林徽因不再写诗,但她的文章和诗一样美。

然而,林徽因的“红颜薄命”也真的跟建筑学有莫大的关系。首先,在她跟着梁思成考察全国的古建筑时,吃了很多苦,经常在野外风餐露宿,他们住过破庙,饮食条件也非常差。林徽因还经常爬高上低,拿尺子量那些古建筑的尺寸等。这让本就体质较弱的她身体受到很大摧残,比如形成顽固的肺结核等疾病,这成了她英年早逝的一个很大的注脚。

不过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林徽因之早逝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气所致。生谁的气?其中包括两个著名的人物,郭沫若和吴晗。

(三)试图阻止郭沫若和苏联专家

梁思成夫妻为研究和保护中国古建筑费尽心血,他们甚至在当时世界建筑学领域都有相当的影响。

1945年,美国人轰炸日本东京、京都等地。负责轰炸的将军找到梁思成夫妻,希望他们把日本的古建筑在地图上标注出来,让轰炸机“高空作业”时能够避开它们。本来,当时日本人是中国的敌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完全可以不管这些闲事,让美国佬把日本炸成废墟。

尤其是林徽因,她的家人在1937年11月和1939年1月,两次都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处境险恶;她的三弟林恒后来参加抗日,也于1941年为国捐躯。

但梁思成夫妻认为,日本的古建筑等文物,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必须要保护好。美国人要轰炸的奈良和京都都是文化名城。奈良曾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首都平城京所在地;而京都于公元794年起被定为日本首都,是仿照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而建的,这两座城市里都保存了很多建筑艺术珍品、文物古迹。

因此梁思成和林徽因赶到重庆的美军办事处,找到了联络官布朗森上校,向其陈述了保护奈良、京都古建筑的重要性,并提交了相关古建筑的图纸,梁思成强调说:“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美军最终接受了梁林的建议,轰炸这两座城市时,手下留情,让两座古都尽可能减少毁灭性打击,保住了不少古建筑。

同样,在1948年,平津战役即将打响之际,解放军即将解放北京时,梁思成夫妻也是忧心忡忡。北京是拥有3000年建城史,900年建都史的古城,拥有许多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如果毁于战火就太可惜了。于是他把与妻子共同绘制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到了解放军手里,他还重点圈出了北京的珍贵古建筑,再三强调:

“这是全世界目前现存的最完整、最伟大的中国都市,请一定将它保存下来!”

幸亏当时北京是和平解放的,才保住了一城的繁华和文明,保住了那些历经数百年沧桑风雨的古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终于把心放进肚里。然而不久,他们的心又悬了起来。

1949年12月,北京召开城市规划会议。会上,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建议,拆除北京古城墙,将北京修建成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他认为,北京应以天安门广场为中轴,将原来的古建筑、古城墙给拆除掉,将北京城重建,从而促进整个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当时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规划局成员,十分赞同苏联专家的建议,准备拆城墙。而此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以及著名建筑学家陈占祥(时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总规划师兼企划处处长)站了出来,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梁思成愤然说:

“世界上任何一个学过专业城市规划的人,都不该提出这样的规划方案!”

在梁思成等人看来,将北京核心区古建筑拆掉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当时我国的东北三省,已经有一些具有工业基础的城市了,完全可以进行工业化建设而带动全国。

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成员都赞成苏联专家的意见。这在当时也可以理解,因为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都期待给世界一个崭新的面貌,除旧布新成了一种潮流和必然。而那些旧城墙、旧城楼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代表着“腐朽”的旧文化,理应摒弃。

再说,城墙都是冷兵器时代的防御措施,如今是新时代了,就是打仗,城墙也没用,还不如拆掉,建新楼。

第三,城墙还影响交通。城市空间那么紧张,一圈厚厚的城墙放那儿,必然对扩建马路产生巨大阻碍。有许多路段,汽车遇到城墙必须绕行,很不方便。其实西安当时为了建火车站,就把古城墙拆了一段。北京还要城墙干什么?

当时北京搞阅兵的时候,军车从城门通过时,高高的军旗根本无法通过,还得把军旗倒下去通过,这也太令人不舒服了。

诸多因素决定了北京城墙必须拆除。郭沫若坚持这个意见。在有关会议上,还找来一些三轮车夫,车夫们也提出,老城门实在太窄,严重影响了交通。不仅影响汽车的速度,就连蹬三轮也影响效率,会造成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他们说老城门对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应该拆掉。

除郭沫若外,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也大力支持旧城改造,大力支持拆除老城墙、城门等古建筑。苏联专家就是吴晗请来的。

在北京城的规划会议上,苏联专家和郭沫若、吴晗的意见占了绝对上风。有一部分专家还指出,北京城的故宫建筑实际上是与中国古建筑存在“割裂感”,不具备代表性,保留下来没有什么研究意义。

梁思成等人据理力争,但他们毕竟是少数人,不能改变集体的意见。于是拆除古建筑的提案通过了。

(四)吴晗把北京城的古建筑比作“鸡笼”,林徽因怒怼之

没有能成功阻止苏联专家和郭沫若等人的意见,梁思成夫妻和陈占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他们继续为挽救北京古建筑古城墙而四处奔走。他们用一年时间收集资料,最终于1950年2月,梁思成和陈占祥总结了一套“梁陈方案”,即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联名写成长达25000字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几百年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物古迹,在西郊三里河另辟行政中心,疏散旧城密集的人口,保留传统的古城格局和风貌。

然而,郭沫若等人又否定了这个方案。他们认为既然破旧迎新,就得来个彻底的,仍然坚持原来的意见。

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支持郭沫若的意见,仍坚决主张拆除北京的城墙、牌楼、寺庙等古建筑。他在一次会议上说:

“试想一下,将来北京城到处都是建的高楼大厦,就剩下一些牌坊和宫门,突兀地放在里面,到时候看着跟鸡笼、鸟舍似的,能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呢?”

当时梁思成同吴晗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也无法说服对方,他被气得脸色发青,甚至失声痛哭。

林徽因实在忍不住了,这位曾经的大家闺秀,曾经仪态万方的“女神”,放下了一切的矜持,她大失风度,撒了一次泼。后来,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曾回忆当时的情景:林徽因同吴晗进行了激烈的争吵,他指着吴晗的鼻子,厉声谴责道:

“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是要后悔的!到时候就算恢复起来,也只能算是假古董!”

当时的林徽因用“金刚怒吼”来形容,毫不为过。谁也想不到平日温雅贤淑的大才女会如此刚烈。

当时的林徽因本来就患有较严重的肺病,同吴晗干架之后,更是气得卧床不起了。可即便是病重之时,林徽因依旧对那些古建筑念念不忘,她曾痛惜地说:

“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我们精心地保存着几块残砖碎瓦,那为什么面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时,我们下手却毫不留情呢?”

最终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没有能挽回“败局”,拆除古城墙等建筑已成定论。一切按计划一步步地进行着。

1954年定安门被拆除;1956年,永定门以及周围的古城墙被拆除;1959年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华门也消失了。截止1969年,北京城的内城墙基本被拆除完毕。

如今的北京城内城墙只留下两小段,一段是崇文门至东南角箭楼之间,另一段是西便门城墙。这两小段城墙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在风吹雨打中显得孤独而忧伤……

(五)在美丽的四月天死去

长期以来,因劳累过度和先天性的原因,林徽因体质本来就不好,很早就有肺结核病。1952年夏天时,她的肾脏已经被切除了一侧,身体机能已经严重下降,但她一直挺着,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也在那一年,她同丈夫开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她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她抱病与助手关肇邺一起完成了纪念碑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林徽因才华卓著,文理兼备,她把建筑学和诗学、美学结合起来,设计了不少“logo”,比如东北大学校徽,国徽等,她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化方案的最主要设计者之一。另外,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其主体建筑格局也是她于1950年设计的。

尽管劳累,尽管身体不好,林徽因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但自从同吴晗激烈的争吵之后,她的病就更严重了,当时她的不少朋友都认为,林徽因之所以病倒就是被气的了。试想,她同梁思成毕生的追求,毕生的辛苦都在建筑上,特别是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上;而此时,面对中国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她却没有能力去保护,她如何不伤心?如何不崩溃?人的情绪一旦崩溃,就倒下了。

同吴晗的争执发生不久,1954年秋,林徽因就彻底卧床不起了,她连拿笔画图纸的力气都没有了。当时梁思成的境况跟她差不多,也因劳累和情绪问题病倒了。他们二人都住在北京同仁医院,虽然病房紧挨着,但他们夫妻都没有力气去看望对方。1955年春节,这对患难夫妻都是在医院病房度过的。

后来梁思成的病好转了一些,他才可以去林徽因的病房看望她。当时林徽因在报上看到,有人写文章批判他们夫妻俩的学术是“复古主义”,这令她十分伤心,身体每况愈下,终于住进了ICU。这样连梁思成也难以看到她了。

1955年3月31日深夜,在同仁医院的重症病房,林徽因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她多想见到自己的爱人啊,她拼尽全力叫喊着:“思成,思成!”但却被护士阻拦。最终,这对夫妻没有能见上最后一面。第二天,1955年4月1日凌晨,带着无限的遗憾,林徽因,这位旷世才女、绝代佳人香消玉殒,年仅51岁。

林徽因去世后,被安葬在她曾亲手设计过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她墓碑上的汉白玉,就是他和梁思成当时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石刻样本。

(六)历史证明她是对的

尽管梁思成和林徽因当时的坚守没有成功,但她说的话应验了。

后来,建筑学家们把梁思成等人提出的北京规划方案重新研究,发现他们的眼光和理念非常超前,即便放在现在还不过时。当时他们说过,过不了100年,昔日那些执意要拆除北京古城墙和古建筑的人就会后悔。而事实上,距离那个时间远远不到100年。

2004年,北京市花费了巨大代价重建了永定门,当时,距离拆除城墙仅仅过了47年!而重修起来的还是曾经辉煌的古建筑吗?它只是一件赝品。林徽因一语成谶!现在修建的不论如何漂亮,它都不具备文物价值,只能为旅游业做点贡献罢了。而当初的“正品”不被拆掉呢?不但能省去许多材料和工费,关键它是一种文化底蕴的象征。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许多因素决定,而它的文化底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某种意义上,其文化古迹正是文化底蕴的一种体现。如果把这些文化古迹都消灭了,无疑是一种自残行为。因为文物都有不可逆性,一旦毁坏,是不可修复的。修复得再好,都是赝品。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最后,在这美丽的四月天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间四月天》,以表达我们对林徽因先生的敬意吧: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文/说历史的女人·濯雪)

参考资料:《林徽因传》《梁思成传》等。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