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在印度做寡妇有多难?穿衣吃饭发型都受限制
64808

在印度做寡妇有多难?穿衣吃饭发型都受限制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08:44:010

(说历史的女人——第1307期)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印度与世界诸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独特特色,便是严酷的种姓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之下催生的一系列习俗或法律、道德伦理概念。印度的各种习俗,因其特殊的地缘背景和历史原因,极其牢固。尤其是在男女差别上,表现极为突出。女性命运,在印度历史的进程中,除了15世纪偶尔的短暂闪光之外,其余的漫长时间里,几乎一直是悲剧进行曲。在19世纪,印度因荷兰、英国等西方大国冲击之下发动了各种改革之前,印度女性的命运之惨不忍目睹,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一旦丈夫去世,妻子的命运就会立即从一个黑暗面进入到另一个更可怕的黑暗面。那么在印度做寡妇到底有多难?其实只有2种命运:一种以死殉节,一种生不如死,穿衣吃饭发型社交都受限制,人生命运如进活地狱。

印度寡妇.jpg

所谓以死殉节,总令人想到中古、尤其是宋元以后、明清时期的女性命运。因宋亡之后,皇室贵妇遭受蹂躏,使得皇家颜面尽失,故此到明建立后,乃至整个清朝,上至帝国下至社会各层,对于女性的贞洁格外看重。明朝朝廷以朝廷名义发出过许多“贞洁烈妇”等牌坊,以表彰那些为夫殉节的烈妇,实际上也是鼓励女性忠贞不一。

因为明、清朝廷的倡导,社会的约定成俗,使得女性的命运被死死捆绑在这种铁规之上。命运无非两种:一种是丈夫不幸离世,则随之而死,这叫以死殉节;一种是在丈夫死后守身如玉终身不嫁为丈夫守贞,这叫树立活贞节牌坊。这就是一个妇女的命运。当然也可以改嫁,但改嫁是要承担社会的唾弃和指责,甚至到了新夫家其地位也堪忧。故此,因这种社会和舆论压力,使得敢于改嫁的寡妇很少。

实际上,在19世纪之前,比明清两朝更长的历史时期之内,印度妇女的命运都困在这种桎梏般的制度中,即约定成俗的寡居制度。在印度,寡妇寡居制度非常严酷,属于双重强制性制度,一是在法律上是强制性的,二是在道德上也是强制性的。没有任何商量的法律空间和社会伦理余地。用一位印度改革派人士对寡妇的描述,即为:

“因为黑色的衣服、丑陋的发式、哭丧麻木的脸,使得印度寡妇属于印度正常男女之外的一种存在。”

也就是说,在印度一位女性一旦成为寡妇,那么命运就会被彻底改写,甚至连作为一个人的属性也跟着改变,被自动隔离出了整个的社会生活范畴,进入一个被必然歧视的异类圈子。

也难怪,一位少女时期就因丈夫去世而守寡的印度女性会发出这样的呼号:

“世界之父……难道你只关心男人?都不想想我们女人……我们对你的祈求是把诅咒从印度女性身上移除……”

有关印度女性悲惨命运的记述非常之多,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是所谓的以死殉节。中古也有以死殉节,不过分两种,一种是皇帝死后,一些嫔妃要为皇帝殉葬,这是权力意志下的强制行为,即便目的也是殉节,但性质略有不同;另一种是明清后,因为社会道德和帝国法律的双重作用,导致一些寡妇在丈夫去世后,选择了同死,这种殉节方式带着很强烈的伦理被迫性。

印度寡妇3.jpg

但是印度女性的殉节内因,更多是来自于信仰。因为在印度宗教中有一种说法是,女子在丈夫去世后,选择萨蒂,就能和丈夫在另一个极乐世界一起生活3500万年。在这里,附带介绍一下萨蒂,所谓萨蒂,就是丈夫死后,妻子主动选择殉葬,登上柴堆,和丈夫的尸体一起,被火焚烧。总之,殉节的妻子总会得到印度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第二种是活守节。在明清选择活守节,只要严格遵照社会约定俗成的伦理做人行事,不逾越伦理规矩,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但在印度却不然,因为信仰的原因,一个寡妇放弃选择以死殉节,那么等着她的人生将非常凄惨。

首先是放弃以死殉节这个行为的性质,类似于放弃宗教对她的一次救赎。因此,这个寡妇便成了有罪和不洁之人。因此,一个不洁之人是不能享受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也不能与自己的亲戚、甚至婆母等人有太亲近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方面是穿着,不能穿颜色鲜亮的衣服,不能佩戴漂亮的首饰,必须穿质地低劣的粗布、素色衣服;

印度寡妇1.jpg

其二方面是发型,不能留漂亮的长发,要剪短头发,甚至有的还要求剃光头发,因此寡妇又常被称之为“光头和削发之人”,以作区分;

比如在印度的德干,社会对高种姓的寡妇会有更严酷的要求,且已经成为约定成俗的制度,即要求寡妇必须两个星期削一次发,目的是确保她们的头发不会长长,保持短发或光头,以显示其寡妇的怪异身份。

其三方面是饮食,必须过极其简朴的生活,清苦的饮食,而且连吃的食物也是受到规定和紧急的,比如在包德哈亚那(baudhayana)的一份记述中,这样写道:

“寡妇在祭奠亡夫的第一年中,不能享用风靡、肉和盐等,同时必须睡在地上。”

这种风俗可谓残酷,寡妇要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这对一个人的身体和内心,都是极大的折磨。

其四方面是社会活动。一个寡妇,除了在个人生活上受到严格的限制外,在社会行为上也受到了更为严苛的限制,有两个方面特别明显:

第一是寡妇当成为寡妇的那一刻起,在印度的信仰里,已经成为不洁之人。因此,当一个人准备出远门时,看见寡妇走了他所要行的那条路,那么人们通常就会推迟行程。再比如一个人如果早上起来,遇见的第一个人是寡妇,那么这就是霉运的兆头,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一天所有的倒霉事都是因此而起,或者说每天第一眼看到寡妇乃是不祥之兆。所以,人们在办喜事的时候,都会尽量选择避开寡妇,比如苏巴拉克希米在文章中曾写道:

“新郎娶亲队伍要么在早上9点前、要么在早上10点后出行,那样将不会碰到……寡妇们。”

印度寡妇4.jpg

第二是寡妇不能参与社会节庆活动。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根据潘递塔·拉马拜的著作描述,寡妇之所以是寡妇,并非是今世的问题,乃是前世犯下的罪,今世来偿还,所以才守寡。在这其中所指的前世之罪主要是伤害或背叛了丈夫。故此,如果寡妇在今世曾给丈夫生育儿子,那么罪孽会减轻,若没有,或生的是女儿,则罪孽不但不会减轻,还会造成已故丈夫无法进入极乐世界。因此,此类寡妇会受到社会、亲属的抛弃和远离。

其次是因上述原因,寡妇是不能参加各种喜庆活动的。印度作家富勒夫人曾记载过一个亲眼目睹的例子:

“一个守寡少女看到外面在举行节庆活动,她忍不住跑去观看,但立即被人推开,她哭闹着还想去看,结果得到的是她父母的一顿狠揍和咒骂。”

她父母对她说:

“你因前世之罪才守寡,你不可出去伤害他人,你的余生就是要躲在角落里,把自己的羞耻藏好。”

结语:总而言之,在印度19世纪之前,一个女性一旦成为寡妇,其命运就令人堪忧。正如印度典籍《摩奴法典》所规定:

“对于一个有德的妇女,本法典中,任何地方都没有规定嫁二夫的权利……”

印度女性权利早已被规定,不仅仅是被道德化、法律化、更被宗教化。这三层桎梏如三条锁链,紧紧锁在印度女性的命运之上,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牢狱,将其死死囚禁其中。想要挣脱,只有死亡,甚至死亡都不能逃掉来自印度教的惩戒。

印度寡妇5.jpg

不过幸运的是,根据历史的推进,随着文明的改革,印度女性的命运在今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改观,她们已经获得了各种权利和自由,比如婚姻法的改革,印度女性拥有了自由结婚和离婚的权利。(文/说历史的女人·不胜寒)

参考资料:《印度历史》《摩奴法典》《印度女性研究》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