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坠楼夭折,自己肺病三期,苦等丈夫6年,成就了中国安徒生
(说历史的女人——第1144期)
开篇之前还请读者允许笔者重复下那句老话,尽管庸俗,但为了本文的主人公,必须再说一遍: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
她的名字你也许很陌生,但你肯定知道她的丈夫,一位著名作家;如果你对作家没有概念,但你一定知道一篇文章《皇帝的新装》。不错,就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经常在教科书上出现。而此文就是这位作家首次翻译到中国的。他叫叶君健。
叶君健,笔名马耳,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他著有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等,还创作了不少童话作品,但他最著名的是翻译作品《安徒生童话全集》,是他第一个让中国人知道了安徒生童话。丹麦女王曾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而且也是,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的唯一一例。所以叶君健也向来被誉为中国的安徒生。
但是,如果没有她,叶君健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她儿子坠楼夭折,自己肺病三期,苦等丈夫6年,历尽坎坷,最终成就了“中国安徒生”!
(一)缘起
见到他之前,她曾宣称不嫁湖北男人;见到他之后,她迅速崩溃,非他不嫁;见到她之前,他也曾宣称,不娶东北女人;而见到她之后,他也彻底颠覆自己的爱情婚姻观,非她不娶!
这不是地域歧视。她不嫁湖北人是因为那句话:“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我们关外人斗不过他们”;他不娶东北人是因为,“东北女子直爽外向,而我是内向的人,怕性格合不来。”
但双方见面之后,二人同时沦陷,这岂是一个“一见钟情”了的?也许,这就叫缘分天定。或者,他们在前世就有了约定,今生必须牵手。不过,这一对夫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自有一番坎坷曲折……
(二)陌生到极致,美丽到极致
她叫苑茵,一个陌生到极致的名字,但也是一个美到极致的名字。“苑”指林木苍翠的地方,古指帝王的花园,它又指文艺荟萃之所;“苑”再加上“茵”,你闭目想象吧,是不是很诗意?有如此美丽名字的女子,再加上美丽的容颜,不俗的才华,必是一代佳人也!
不过不像民国时的其他佳丽,大多都是名门闺秀。苑茵很平民化。她于1919年2月生出于辽宁省本溪县苑家庄。她是满族镶黄旗人,如果她早出生数十年,那自然也是贵族了,可惜的是,她出生时清朝已成历史。苑茵的先祖本来是贵族,但在光绪年间被贬为平民,从东北迁居山东;到她祖父时,又举家重返故地,在原籍苑家庄的沙窝子再次安家落户。
所以,苑茵就没有当贵族小姐的幸运了。而更加不幸的是,她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然后,没有生养儿子的母亲受到了家族歧视。她8岁那年,母亲再也忍受不了族人的折磨,便带着她和姐姐逃走了。母女三人来到沈阳,过上了艰难的日子。苑茵自幼聪慧,书读得好,母亲就和姐姐辛勤劳作,倾其所能供她读书。因此苑茵又是幸运的,她受到了不错的教育。
苑茵15岁初中毕业,那时的东北被日本人控制,她不甘做亡国奴,与同学逃出东北到了北平。在北平她考入竞存中学,继续读高中。苑茵在高中接触了不少进步人士,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后来她加入民族先锋队,还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苑茵高中毕业时,正赶上“七·七”芦沟桥事变,她随同北平流亡学生队伍南下,到南京、武汉等地,1938年来到四川。后来通过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等人的介绍,进入重庆复旦大学,攻读外文和经济。
在此期间,她深感国破家亡,江河破碎之痛,顿生救国救民之志,后来她经人介绍入党,在复旦大学参与组织了“抗敌文艺习作会”,并经常到附近煤矿为矿工演出话剧,宣传抗日救国,也曾为赵君陶所办的孤儿院募捐经费。
(三)美丽的“邂逅”
1942年,苑茵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从事短期的社会工作。此时,23岁的她同28岁的叶君健美丽“邂逅”。
邂逅之所以要加上引号,是因为她同叶君健的相遇也是别人谋划的。那天,苑茵来到她的法文导师马宗融家,见到了导师家的书房里坐着一位书生。他温文尔雅,相貌英俊。正处在青春芳华的苑茵不禁为之动容。
在当时的战乱岁月中,苑茵和家人久久失去联系,她孤身一人在四川,受到了马宗融老师的悉心关怀,在她心目中,马老师无疑于她的父亲一样。马老师曾许诺,要给她找一个优秀的郎君。所以,当她第一眼见到叶君健时,她感到那是一场“预谋”。
苑茵曾对马老师宣布,你给我介绍对象可以,但有个原则,不找湖北人,原因前面已经提到;然而此时,她面对君健,她的“堡垒”不攻自破。
其时的叶君健,英气逼人,玉树临风,年纪轻轻已经是国立中央大学的英文教授。他还在复旦大学兼课,同马宗融很友好。苑茵之前是听过叶君健讲的课的,也读过他的文章,对他自是十分欣赏。但欣赏归欣赏,并没有任何“情义”可言,但今天一见,她瞬间崩溃。
叶君健亦然。爱成人之美的马宗融也曾经撂下话,要给叶君健充当月老。但叶君健也有个条件,不娶东北女人。但此时,面对苑茵,他也瞬间垮掉。其实叶君健之前也在一个聚会中见到过苑茵,对美丽的苑茵印象颇佳。她眉清目秀,身材高挑,端庄大气,不是名门闺秀胜似名门闺秀。当时的她颇有追求者,比如地位显赫的白崇禧的外甥就一直对她十分爱慕,但被她坚决拒绝了。
那天,苑茵和叶君健在马老师的书房里“一见钟情”,倾心而谈。两个都是爱国的热血青年:苑茵经常宣传抗日救国;而擅长外语的叶君健,也曾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对外抗日宣传工作,并用中文、英文、世界语发表抗战作品,毛润之先生的《论持久战》也是由他首次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的。就这样,一对才子佳人一拍即合。
不久,在马老师的撮合下,苑茵和叶君健便结为伉俪。特殊时期,他们只举办了一个很简陋的婚礼,连新娘的旗袍都是借来的。尽管参加婚礼的有不少当时的文艺界名流,还是老舍当的主婚人,但客人吃饭也是自掏腰包;他们收到的唯一贺礼是臧克家即席写的一首诗。
(四)苦难夫妻
烽火岁月,他们婚后的日子当然过得很艰苦,但夫妻恩爱苦也甜。那时叶君健精力充沛,在三个大学任职,业余还坚持写作、翻译作品;苑茵很支持丈夫的工作,但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她当时在学校的辅导院工作,但不久她遭到了严重打击。
当时辅导院的女院长本来也很喜欢她,打算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弟弟。结果苑茵却嫁给了别人,这使院长恼羞成怒,找借口把她给辞退了。战时的重庆,物价飞涨,叶君健微薄的薪资根本不够维持一个家庭,于是苑茵只有自力更生,在自己住的茅屋旁开荒种菜,还自己养了鸡,维持生活。不久,她便怀孕了,但为了谋生,她还是挺着大肚子,像农妇一样干活,没有一句怨言。
快该临产了。附近没有医院。为了节省船票,她决定和丈夫一起走山路去找医院。将要临产的孕妇,走山路多艰难,可想而知。她走不动了,就停下休息,然后用树枝当拐杖,拄着接着走……就这样,走了30里山路,才到医院。
孩子出生后,苑茵的负担更重了。她白天用竹筐背着孩子,继续种田、养鸡;晚上,为了帮助丈夫,哄孩子睡觉后,在微弱的灯光下,还为丈夫校对和抄写文稿、译稿,以至于达到“眼花手抖,不能控笔”的地步。
他们的生活很窘迫,看着骨瘦如柴的母子俩,叶君健也常常慨叹:你真不该嫁给我这个穷教书匠啊!
但苑茵从不后悔,想当初那么多富贵弟子追求她,她都没有看上,她要的是真正的爱情。她坚持着,她相信革命会胜利的,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两年之后,叶君健的机会来了。他在教学中结识了一位来华进行文化交流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对方邀请他到英国去介绍抗战的经验。这是个机会,当然这也是二战中的战时所需,于公于私都是值得一去的。但路途遥远,一去就难以回来。那时他们的儿子才1岁多,还患了一种怪病,就是肚子鼓胀,很不好治。再说,苑茵自己身体也不好,他走后母子二人如何生活?叶君健陷入矛盾之中。走还是不走?
但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丈夫的事业,苑茵毅然决定支持丈夫远渡重洋。她坚定地说:你走你的路,我在家照顾儿子。时间再长,我等你回来!
有了妻子的这句话,叶君健放心了。当英国的战时宣传部的邀请函到来时,叶君健如约而去。
(五)六年的苦等
两人这一别就是6年。
其实当叶君健走时,苑茵已经怀上第二胎了,为了打消丈夫的顾虑,她没有说出来。这就意味着,不久以后,她将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在朋友帮助下,苑茵在重庆租了两间简易的小竹房,靠着英国驻中国文化处转来的生活费艰难度日。特别是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们母子的日子更加清苦,经常靠清水泡饭甚至是野菜充饥。但在这艰苦的岁月里,她没有停下自己的革命活动。她以自己的小屋为据点,与同学李玉钿(建国后任成都市妇联主任)、蒋汇泽(建国后任贵州工业大学校长)等互相配合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曾为一些同志供应食宿,作集会、联络等。
叶君健一去不还,音信皆无。一年之后,抗战胜利了,但丈夫毅然杳如黄鹤。此时,她的许多朋友都去了延安,但她带着两个儿子,还留在重庆,她要等丈夫回来,生活更加艰难。后来为了生活所需,苑茵由友人介绍在重庆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作营业员,生活稍有改善。但不久,她的灾难来了。
重庆开始抓危险分子时,她做为叶君健的太太,身份引起怀疑。这天,她心神不宁地回到宿舍楼,用力推门的时候,站在窗前的小儿子受到了惊吓,窗子被推开,孩子从四层楼上跌了下去,不幸身亡。
痛失爱子,苑茵悲痛欲绝。加上丈夫没有消息,她只得离开重庆,带着大儿子回到沈阳。后来,一个蓝色的信封终于几经辗转到了苑茵的手上。叶君健在英国过得很好。在英国,他满腔热情地担任起了抗日战争宣传使者的角色;战争结束后,他想留在英国继续写作,研究西方文学。剑桥大学也极力邀请他去进修。在信中,叶君健说:你若是实在痛苦的话,可以自由选择。
她知道丈夫的意思:如果你愿意等我,我还是你的;如果你不愿意等,我给你自由!
但是,苑茵始终相信,丈夫有自己的苦衷,有自己的事业追求,他不可能变心;所以她坚持等他。
后来苑茵在沈阳意外地遇到了失散已久的母亲和姐姐,他们一家四口团聚了。但生活更加窘迫,时局也越来越紧张,他们被迫流落到了天津。由于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她还要照顾年迈母亲,苑茵身心疲惫,严重营养不良。此时外界又传来丈夫在英国另有妻室的传言,令苑茵精神抑郁,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她病倒了。医院确诊,她患上了肺病,已到三期,很危险了。
(六)重逢
苦日子一直熬到1949年底。这天苑茵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著名作家老舍和叶君健从海外归来!”
此时的她,不只是激动,心情还很忐忑:叶君健是否还是当初的爱人?
他们在天津重逢。事实证明,叶君健在国外另有妻室的传言是假的。6年的苦等,她赢了!一时间,她泪奔如潮……夫妻二人四目相对,万语千言无从说起。这时老舍说话了:
“叶君健有成就却苦了你,他的成就应该有你的一半功劳!”
分别6年之后,丈夫也确实不是当初的叶君健了。他成绩斐然,写了几部英文长篇小说,其中《山村》还被英国书会评为1947年度最佳作品;他还在欧洲各地旅行,翻译了欧洲不少文学作品,特别是对《安徒生童话》的翻译;他还曾参加了世界和平大会,是居里夫人、毕加索等名流联名邀请的唯一远东作家。
总之叶君健是带着满身的光环而归的,但此时的苑茵却身心憔悴,似乎已经病入膏肓。叶君健满心愧意,她发誓再不让妻子受苦,发誓要治好妻子的肺病。他坚定地说:“你要好好活下去,你说你的‘茵’字就是一根冬天的小草,现在我要把你这根小草用露水救活,你不会死的!”
苑茵同爱人终于紧紧相拥。
叶君健回国后,分配到中央文化部,任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他还在辅仁大学当教授,又担任了《中国文学》副主编等。建国后,中央信托局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苑茵继续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留任。但这时的她身心俱疲,再加上严重的肺病,夫妻两地分居很不方便,她只好申请停薪留职,回到北京家中休养。
叶君健的工作十分繁重,他一边负责《中国文学》的编辑,一边写作和翻译,许多文字资料需要助手帮助整理。苑茵身体稍微恢复后,就协助丈夫的工作。为此,她还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自学外语,带病替叶君健抄写、整理稿件。并且,在身体没有康复之际,还冒着风险又为丈夫生了一个儿子。
他们夫妻更加恩爱。叶君健到柳州参加土改工作时,总是想着妻子,在寄给苑茵的信里,还曾浪漫地加了一朵腊梅花和两颗红豆,表达自己的相思。
到六十年代,他们夫妻在北京的生活仍很艰辛,他们没有自己的住房,经常搬家。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苑茵身体好转后,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英文;后又应地质部之聘,担任干部英语培训班的教学工作。
疾病没有击倒苑茵,她为了丈夫、孩子,为了自己的家,也为了自己的事业辛苦地奋斗着。她一边帮助丈夫,一边进行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为了生计,她甚至做过一些杂活,比如糊信封之类的。
数年后,他们夫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住房梦。他们得到了一所小院子,它本来是解放前一个大家庭的一个马厩房,破破烂烂的,但夫妻俩把它修整一新,种上花草,俨然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在此,叶君健继续他的《安徒生童话》的翻译;苑茵的文学事业也开始突飞猛进。
但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中国进入特殊历史时期。这时候,谁也不能处身世外。叶君健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成了“洋奴”,受到迫害。此时的苑茵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无畏精神。她常常宽慰自己的丈夫。一次叶君健在烈日下受审被攻击时,她还冲上前去,为爱人挡住了一记耳光。
后来,叶君健忆起这一幕,对儿子说:你妈妈是个英雄!
那个年代,叶君健被长期下放劳动;苑茵也肺病复发,还有小儿子需要照顾,她的生活再次陷入极大困境,不到50岁,她便白发丛生……
(七)传奇
雨过天晴。叶君健恢复名誉后,继续笔耕,出版了《土地》三部曲、《寂静的群山》等作品,也彻底完成了《安徒生童话全集》的翻译;苑茵也不遑多让,1975年,她写成了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冬草》。
到80年代,苑茵先后出版了《孤村的梦》《孤家子小村的岁月》等作品,还在国内外报刊如《华声日报》、《中外妇女》、《中国之友》上发表过散文、译作多篇。
苑茵和叶君健夫妻俩相濡以沫度过了50年。1992年,叶君健患了癌症,医生说他只有3个月的生命了。但苑茵不相信,就像当初她得肺病,丈夫对她的鼓励和照顾一样,她对叶君健悉心照料,她四处寻找治疗方案,还自己研究食疗。终于出现了奇迹,丈夫的生命又坚强地延续了7年。
在叶君健生命的最后岁月,夫妻二人在事业上继续携手,他的《白霞》和她的《冬草》双双问世,被文学界誉为“长篇双臂,文坛盛世”;他们还合作写了散文集《金婚》。此书的封面,丈夫题字,妻子作画,永结同心。
他们夫妻携手57年之后,叶君健于1999年去世,享年85岁。临终前,叶君健对孩子们说:“你们妈妈身上有人间最伟大的爱。”
丈夫去世后,苑茵接着整理叶君健的遗稿,最终在2010年,多达1100万字的《叶君健全集》出版。2015年,苑茵无愧而逝,享年96岁。
苑茵是个传奇。她曾宣称不嫁湖北人,但她却嫁了湖北人;而且在她的帮助或者塑造下,这个湖北人成了中国的安徒生;他们共同打造了安徒生式的爱情“童话”,她也成了这个童话中永远的“美人鱼”……
【补记】苑茵此生为爱而生,她也是位胸怀大爱的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她十分悲痛。已步入90高龄的她急切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但因为年事已高,她无法亲赴灾区,无法到达四川,到那个她曾洒下青春的血汗的地方。最后只得托付《文艺报》,将2000元善款和她的一封书信带到灾区。
苑茵先生在信中说:我虽不能亲赴灾区救援,但我的一颗老迈的心和灾区人民紧紧相连。现在,我每天画一张画为灾区祈福。画里有鲜花、翠竹、红日、松柏、明月……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我对灾区人民的祝福。乌云散去,彩虹就会出现,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会更坚强!
疫情无情人有情。爱,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根本。如今,苑茵丈夫叶君健的故乡湖北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将再次以大爱来抹平这次灾难,重塑民族精魂!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参考资料:《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叶君健:翻译安徒生童话“第一人”》等。
- 0005
- 0003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