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下棋胜了乾隆,乾隆怒斥:不怕我砍了你?刘塘的回答堪称经典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着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高峰时期,一度出现了康乾盛世的辉煌景象,因此在朝堂之上,留下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官员形象。
比如,功过参半的纳兰明珠;历仕三朝、名垂青史的张廷玉;风流才子、才华过人的大学士纪晓岚;贪得无厌的大奸臣和珅以及正直廉洁的名臣刘墉。
对于这些曾经频繁出入紫禁城,常年伴君左右的大臣们来说,他们应该早已经深刻理解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的含义,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为官之道,从而才能在很多关键的时刻,化险为夷,全身而退。
而乾隆时期的名臣刘墉,在与乾隆皇帝下棋的时候赢了乾隆皇帝,这令皇帝大为不满,正要取其性命时,刘墉凭着几句话,就顺利逃过了一劫...
也许很多人对于清朝重臣刘墉的了解,应该都是来自于影视作品,剧中刘墉足智多谋、廉洁正直的形象深入人心。
刘墉虽然表面上总喜欢讽刺和挖苦乾隆皇帝,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
尽管他晚年厌倦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已经都告老还乡了,乾隆还会将其召进宫中叙旧,由此可见,乾隆对刘墉的喜爱。
一次,已经离开了官场的刘墉奉旨进宫来到了皇帝的寝殿,看着早已不再年轻的刘墉,乾隆感慨万千,他邀请刘墉在宫里多住些日子。
为了打发时间,乾隆提议二人下一盘棋。
刘墉虽然远离了官场,但是为官多年的他怎么可能不明白乾隆的心思,乾隆在这时候提议下棋,明显就是要赢他。
因为在帝王的心里,不论做什么事情,他都必须是那个站在顶峰的人,而且山顶的最高处只允许他一个人存在。
很快两个人便开始盘膝对弈,虽然乾隆和刘墉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但是他们的棋艺依旧不减当年。不过,相对比而言,乾隆的棋艺还是要逊色刘墉一筹。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墉并没有什么胆怯,每一次的落子都是经过一番谋划和思索。
因为刘墉对乾隆下棋时的套路太了解了,所以二人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约定落子无悔,坚决不能悔棋。
看着气定心闲的刘墉,乾隆感觉到情况不妙,随着刘墉手里的一枚棋子落下,乾隆的脸色瞬间就不好了。
随后,当刘墉将乾隆的棋子一个一个拿掉,乾隆着急了,紧忙就出手制止。
可是刘墉却是丝毫不退让,还说两人已有约定,不能悔棋。
为了化解尴尬的局面,站在他们身边伺候的太监正打算走上前去,替乾隆跟刘墉求情。
可是,还没等太监开口,乾隆就一气之下将棋盘上的棋子一扫而下。
见到这样的情形,刘墉立马就服软了,赶紧跪在了地上。
刘墉的一举一动虽然代表着他早已经臣服,可是嘴上依旧十分不服气,还跟乾隆说这只不过是一场娱乐,没有必要生气啊!
刚输了棋局的乾隆本来心里就十分不高兴,听刘墉这样说,他更是想到了以往他们下棋的经历。
他说,自己和刘墉下了一辈子的棋,每次的结果二人都是平手,为什么这一次,他只是回了一趟山东老家,自己却输给了刘墉呢?
刘墉也没有藏着掖着,他把自己的想法一字一句全部都说了出来。
刘墉表示,自己为官的几十年,不是赢不了乾隆,而是不敢。现如今不同了,他已经成为了在家种田的一介草民,那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首先,他不怕被扒了官服;其次,他更不怕被摘了顶戴花翎;最后他还说,自己的家乡山东本来就比较贫苦,如果被发配边疆的话,发配地的条件说不定比他的家乡还好呢。
听着刘墉说出的这些理由,乾隆更加生气了,便恶狠狠地看着刘墉:你不怕我砍你脑袋?
刘墉听乾隆说要自己的小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慌乱,不紧不慢说出的一番话,顿时让乾隆的心中的怒气烟消云散了。
那么,刘墉到底怎么回答乾隆的呢?
刘墉一张嘴先是把乾隆一顿夸奖,说他肯定早就料到了自己会这样说,而且还说乾隆一生潇洒敦厚,十分体恤旧臣下,对他更是恩宠有加。
然后,刘墉表示他们两人之间的这场对弈纯属休闲,乾隆一直都在祖国的万里江山之上,施展自己的雄才伟略,绝对不会在这小小的棋盘之上,和他一介草民争高下、论短长,因此他才敢斗胆赢了乾隆。
为了让乾隆有一个台阶下,刘墉还紧忙解释,根据他对乾隆的了解,乾隆的震怒,是对他胆识的考验,并不是想真的取他的性命。
对于刘墉的这番教科书一般的解释和回答,我们不得不起身为他鼓掌,进而也充分解释了他能够获得乾隆器重的根本原因。
刘墉以上的那番话其实有两个含义,表面上看是在拍乾隆的马屁,暗地里是在暗示乾隆,如果为了一盘小小的棋局,就将曾经的国之重臣杀了,那么世人将肯定会认为乾隆这个九五之尊无疑是一个昏君。
面对着如此机智的刘墉,乾隆哈哈大笑,对弈输棋的危机也告一段落了。
为何刘墉能够如此足智多谋?这恐怕要从他的经历开始讲起了...
刘墉出生在山东诸城,他的曾祖父刘必,在顺治年间考上了进士,后代担任了户部员外。
他的祖父刘繁也是一代清官,康熙年间的进士出身,后来担任了四川布政使。
父亲刘统勋,成为雍正时期的进士,曾经担任过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等职,由于清廉有为,深得雍正、乾隆倚重。
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的刘墉来说,身为家里的长子的他,从小头脑就非常聪明,还多才多艺,唯一一点就是他取得功名入朝做官的年纪有点晚,30岁以前还没有获得功名。
乾隆十六年,刘墉终于考中了进士,最初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编修,侍讲等职,没有掌握任何实权。
直到乾隆二十一年他开始得到重用,此后在安徽、江苏、山西、陕西担任地方官员。
乾隆四十七年被调入了京师任职,先后担任吏部、工部、兵部的尚书。
到了嘉庆的二年,刘永成为了体仁阁大学士,也就成为民间所说的宰相。
为官五十多年,刘墉侍奉在两代帝王的身边,他体恤百姓疾苦、恪尽职守的同时,还一直保持着清廉的作风。
在他赴任太原知府时时候,“帽破衣残”的形象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任后第一时间便着手处理积压的数十件案件,此后的三年里,颇有一番作为。
面对太原府库空虚的现状,刘墉为了筹措资金各地奔走,最终购买二万多石谷物充实府仓。
乾隆末年,刘墉进入了中央政府权力的中心任职,一身廉洁的他,是当时少数几个不与和珅同流合污的耿直大臣。
早在刚刚从地方调到京师的时候,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刘墉就奉命配合官员钱洋,调查和坤的亲信、山东巡抚国泰等人贪索亏空一事。
当时的刘墉丝毫不畏惧和珅的权势,最终协助钱洋让案件真相大白,国泰等人也受到应有的处分。
嘉庆帝即位后,刘墉开始走到政治舞台的前列,他以自己正直的品质,获得嘉庆帝的宠信。
有一年,他的山东老家因为闹饥荒,当老家的人给时任大学士的刘墉写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可是刘墉只是回信安慰一番而已,并没有给予任何实际的帮助。
嘉庆年间的朝鲜使者曾经评价刘墉的耿直和廉政,在当时的文武百官之中排在首位。也正因为是这样,清廉的作风也让刘墉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虽然刘墉在乾隆统治的后期,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可是他与乾隆爷的关系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么?
想要了解刘墉跟乾隆爷的真实关系,那就不得说一说与他同朝为官的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臣和珅了。
满洲统治阶级多是少数民族,因此后来他们也比较重用满族贵族。
和坤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并且他还善于逢迎,想尽办法讨乾隆的欢心,再加上他长相英俊,性情温,口齿还极其伶俐,因而乾隆帝对其宠爱超过任何一位大臣。
另外,乾隆还把和孝固伦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君臣成为亲家后,还封和坤为公爵。因此当时人们都说和珅是“宠爱冠朝列”。
对于刘墉来说,虽然不能说皇上对他不重用,但是与和珅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自从乾隆五十年,刘墉成为了协办大学士后,此后的整整十年里,他的职位都没有任何擢升。
在当时的那种朝局下,刘墉也非常无奈,无力与和坤公然抗衡,但也不想与其同流合污、结党营私。
两人虽同朝共事,但在身份和地位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为此刘墉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上书房诸位皇子师傅旷工七日的事情,引起乾隆的不满,进而身为总师傅的刘墉被皇帝下诏申斥,随后就被免去了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很快被赶出了南书房,降为侍郎衔。
不过,后来没过两年,他有官复原职了。
所以,相比较其他汉族出身的官员,刘墉应该是比较幸的。
刘墉能获得这份幸运,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显赫的家族背景,二是他本身就博学多才,而且还有着正直无私的品质。
晚年的刘墉应该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虽然在嘉庆二年的时候他成为了内阁大学士,但是他做事的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懒散之余的同时,处事上还多了几分圆滑。
有些影视作品中会出现刘墉可以与乾隆爷随意调侃,甚至会出言讽刺乾隆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几率不会太大。
因为乾隆和刘墉的关系还没有发展到像和珅与乾隆那般,即使是备受宠信的和珅也没有胆子,敢和万民敬仰的皇帝那样说话。
那么,影视作品中为什么会出现刘墉机智化解皇上杀头危机这样的故事呢?
都说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这些故事很有可能是根据当时流传在坊间的一些故事改编而成的,而这些坊间传闻,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百姓们的心声。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层和贫民社会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刘墉的出身和他个人为官的经历来看,他无疑是统治阶层的代表人物,刘墉祖祖辈辈都入朝为官,而且还担任了要职,最重要的是声誉非常的好。
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刘墉在当时所处的那个社会阶层里,没有和贪污腐化的官僚队伍同流合污,而是一直坚守着祖辈们的廉洁朴素的家风。
也正是因此,刘墉这样代表统治阶级的官员在民间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因而他才能以小民为主的平民社会里享有比较高的威望,逐渐成了贫民阶层理想中的救星。
所以,刘墉与皇帝以及皇权斗智斗勇的故事一直能够流传下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遭遇很多不幸的群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塑造出来了一个机智伶俐、能够代表百姓心声和利益的刘墉,此举表达了人民百姓渴望政治廉明、渴望公平正义的朴素情感。
除此之外,关于刘墉的“罗锅”形象,也远不像大家想象的那般。
古代科举考试中能够中第的人,虽然不可能各个都是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但是身体上有缺陷之人肯定不会有资格有参加殿试的,进而考取第二甲二名的好成绩也不可能发生,更不会在官场沉浮五十余年。
“罗锅”的这种形象塑造,无疑也是来自于民间贫民社会的百姓在“丑化”他形象的同时,还为了说明,刘墉与他们同属一个阵营,是他们心中完美的代言人。
在五十余载的为官生涯里,晚年的刘墉能够深得嘉庆帝的赏识,并且还站在了权力的中央,最后得以善终,一直深受百姓的爱戴,这一切的原因应该来自于他恰到好处的为官之道。
可以想象的出来,刘墉在无数次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时毫无惧色、机智应对,用才华和胆识化解了危机的情况,为他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更让人佩服的是,刘墉在官场上明哲保身的同时,还能守住为官的根本原则和底线,这才是官场和做人大智慧的最佳体现。
- 0000
- 0000
- 0005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