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刘源送给毛主席一幅画,毛主席打趣:你这个名字不好
毛刘两家渊源颇深。
且不说毛主席与刘少奇本就是湖南老乡,革命时期,两人就做起了多年形影不离的搭档,新中国成立后,两家更是成了邻居,这缘分不可谓不深。
所以,刘家的孩子毛主席都非常熟悉,对于他们,也总是格外关照一些。
但在1961年,庐山会议中,面对向自己赠送画作的刘少奇之子刘源,毛主席却说他的名字取得不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1961年,为了讨论国家的粮食、市场等问题,几位领导人便聚在了庐山。这时的刘源因为年纪小,而且正是放暑假的时候,刘少奇便带着他一起来了庐山。
眼看着大人们忙得团团转,年幼的刘源也十分懂事,他自己伏在桌子上,画了一幅画想要送给毛伯伯。
画完之后,刘源左看右看,满意得不得了,便郑重地在画上签上了“元元”这两个字。
收到画的毛主席,看着眼前的小家伙,想要逗逗他,便说道:“小源源,你取得这个字不好,小小年纪不要圆,要有棱角嘛!”
刘源人虽然小,但十分耿直,就直接解释道:“我的名字不是圆滑的圆,而是源泉的源!”
毛主席听了之后就笑了,假装不知道刘源原来的名字一样,恍然大悟道“源泉的源嘛,还可以!”
长大后的刘源,也曾多次想起这句话,除了感慨毛主席的亲切外,便是牢记做人不能圆滑,要有棱角。
而这也在他之后的人生中体现了出来。
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这时的刘源正在北京起重机厂当学徒工,在接收打恢复高考的喜讯后,他仔细看了相关的文件,在知道自己符合条件后,立刻报名。
但刘源的兴奋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他的报名表就被打了回来,理由是“超龄”。
刘源很不服气,也不愿意就此放弃对于知识的渴求。
他因为是老三届的初中生,而高考政策中对于“老三届”高中生都是放开的,他是符合条件的,没有超龄。
刘源因为年龄被退回报名,几个比他大的工友也被一起退了回来。
或许是年少轻狂,或许是不想做一个圆滑的人,刘源选择向邓小平写信,希望得到平等的考试机会。
十几天后,回信来了,刘源和他的工友终于可以正常报名高考。
怎样批复的刘源不知道,但他在报考的时候,除了如实填写家庭状况外,在其他资料上一律填了四个字“众所周知”。
或许,这边是对毛主席那句年轻人不要圆滑,要有棱角的最好证明吧。
除了刘源,刘家的其他孩子们也和毛主席关系很好,有什么事都愿意向毛主席求助。
在刘少奇的女儿刘涛读书期间,因为对于所学的自动控制专业不感兴趣,便想转专业到外语系中,但刘少奇并不希望女儿成为一个遇到困难就逃避的人,就拒绝了女儿的请求。
正当刘涛因为和父亲的分歧头疼不已时,她的哥哥刘允诺为她出了个主意,说爸爸妈妈都很尊重毛主席的意见,你想办法告诉毛主席,让他当你的说客,肯定可以。
刘涛眼看自己说服刘少奇是不可能的,便去找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让她帮自己传个话。
在李讷那里听到了刘少奇的“家庭战争” 后,毛主席便放在了心上,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给王光美写了封信,信中十分诚恳认真地提到了刘涛身体一向不好,父母如果还不理解她,孩子怎么办呢?
同时,毛主席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刘少奇夫妇可以让孩子去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一味拒绝女儿的要求。
收到信的王光美没有想到女儿这些家长里短的小抗议,居然惊动了毛主席,还亲自写了这封长信过来。
于是,王光美将信件拿给了刘少奇看,而刘少奇也没有想到主席对于刘涛的专业问题如此关注,这让他也更加重视女儿的情绪,便立刻叫来了刘涛,耐心的向她解释自己的初衷,是希望女儿可以多接受锻炼,不能遇到难题就退缩,要有坚强的意志磨砺自己。
这边安抚完女儿后,王光美专门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解释,表明自己与丈夫刘少奇并非一味拒绝了女儿的换专业要求,只是希望女儿能有面对困难去解决的勇气,但他们也会考虑主席的意见,对于孩子的想法也会更多一些考虑。
毛主席很喜欢孩子,他十分愿意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也愿意平等地去倾听孩子们的意见。
在刘少奇家的孩子们一直都叫毛主席为“毛伯伯”,只有小女儿刘潇潇一直称呼他为“毛大大”。
有一次偶然情况下,毛主席听到了这个称呼,就笑着对刘潇潇说:“哦,我是大大,你是小小”。
不仅如此,在刘潇潇一岁多的时候,有次突然跑到正在和别人聊天的毛主席身边,眼睛盯着毛主席一直看,别人招呼她喊伯伯,也不理睬,只是直直的盯着毛主席。
毛主席看着刘潇潇,笑得很开心,说:“别打扰她,她在观察世界”。
这句话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刘潇潇也好像明白大家在笑自己,便跑开了。
相比于严肃的父亲,刘家的几个孩子似乎和毛主席待在一起时会更加“放纵”,也敢于向毛主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毛主席也十分乐于跟孩子们相处,他也常常会陪同孩子们开玩笑,看着孩子们笑也会跟着笑得更开怀;遇到孩子们着急的时候,也会耐心地劝说,从孩子们的角度去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而孩子们眼中的毛主席,同样是一个好玩伴。
在毛主席小女儿李讷的回忆中,父亲对于孩子的事情总是很感兴趣。有时候孩子们聚在一起盖房子玩,毛主席休息的时候遇到了,也会蹲下身子,跟着孩子们一起认真地盖房子,遇到房子少个窗户之类的,会和孩子们一起思考,怎么让它更完整。
更有意思的是,盖完房子后,毛主席也会像个孩子一样,一拍大腿,说着房子少了引水渠怎么办啊,于是和小孩子们一样,又是一起再去忙活,煞有介事的为房子周围搭建一个水沟,让居住在里边的小小居民有水喝。
这个可爱的大人物让孩子们都很喜欢,会在毛主席休息的时候,悄悄跟在毛主席身后,学这毛主席背着手走路,也跟着出来运动放松的毛主席伸伸手扭扭腰,像一串小鸭子一样排成一列跟在身后。
毛主席自然知道身后调皮的孩子们,但他总是笑嘻嘻的,任由孩子们学着自己的步伐举动,也不会生气。
李讷曾经说过,父亲工作很忙,所以休息的时间很少,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担心。而唯一能让主席多休息一会儿的秘诀,便是小孩子了。
工作人员们知道毛主席喜欢小孩子,会不由自主跟孩子玩,而这样就能在繁杂的工作中多休息一会儿,而小女儿李讷,也因此在学说话的时候,早早的就学会了“爸爸散步去”。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毛主席是位每天都很忙的大人物,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毛伯伯工作再忙也愿意耐心地回答自己一些孩子世界中的“大问题”。
所以相对于大人们称呼的“毛主席”,他们更愿意亲切地喊他“毛伯伯”,而面对叽叽喳喳地孩童,毛主席也总会释放出最大的耐心和关爱。
时光跨越数年,往事都被掩藏进了尘埃中。
毛、刘两家虽然上一辈大多故去,但小辈们却始终惦记着幼时的情谊,这其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也用了很多的心思,在主席故去后,多次以长辈的身份关照他的孩子们,成了两个家族中的大家长。
1983年,刘少奇诞辰85周年,王光美在郑重地参加完仪式后,便立刻找来工作人员,希望尽快安排自己去韶山的行程。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去瞻仰毛主席故居了。
回首前半生,王光美看着主席住过的院子,心中暗叹物是人非,但更多的是看着眼前院子里的一花一草,怀念故人。
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革命友人的之间的战斗情谊,并不会因为岁月的磋磨而褪色,王光美始终保持着对主席的尊重和敬仰。
上一辈的友谊如此,作为晚辈的孩子们之间同样情深义重。
1996年,刘源受命前往三峡大坝视察工作进展,这时,李讷也在三峡大坝参观。
一听到刘源也来了,便联系到了刘源的随行人员。
见面时,身体不好的李讷被儿子搀扶着朝着刘源走过去,而身穿笔挺军装的刘源,则笑着注视着眼前的老人。
李讷很激动,伸手抚摸着刘源的脸庞,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称呼他为“小源源”,亲昵地谈起小时候的趣事。
而刘源同样开心不已,也像小时候那样,开玩笑地回了一句:“大小姐过去和现在都漂亮!”
随后,刘源带着李讷参观大坝,看着这项伟大的工程,他拉着李讷的手,认真地说:“将来建成的这个世界第一的大坝,就把毛伯伯的诗词写在上面“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
李讷听着刘源的话,深情地看着眼前这个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大工程,就好像看到了建成后的波涛汹涌一般,久久不言。
作为两家的晚辈,此刻共同站在这项举世无双的三峡工程面前,就好像看到了父辈们的精神一般。
除了这次的偶然遇见,刘源也时常去看望李讷。刘源虽然事务繁忙,但总会拎着大包小包地去探望,而李讷也会时不时地回赠礼物,来感谢刘源的记挂。
有一次,刘源照例带着礼品前来,李讷则郑重地向他回赠父亲收藏的玉莲蓬。刘源在李讷拿出玉莲蓬的时候,便惊讶不已,这不仅仅是一件精致的礼物,更是记载了李讷对于父亲的思念。
而现在,李讷将它转赠给了自己。这让刘源如何不当做珍宝呢?
2004年,王光美向刘源提议,希望将李敏、李讷两家请来吃饭,因为自己年龄大了,不便奔波,但心里又总记挂着这两姐妹。
刘源知道母亲对于这次聚会的重视,便将这次宴会的安排布置包揽下来,亲力亲为地去跑东跑西。
约定的晚宴时间是七点钟,但还没到时间,李敏、李讷姐妹俩早早地就带着亲属到了。
七点钟左右,王光美被孩子们搀扶着走了进来,此时毛家的后人们则赶忙走上前去,嘘寒问暖,眼中的关切不言而喻。
入座后,两家人看着彼此,一边热热闹闹地招呼着对方多吃点,一边回忆着以前的日子。
几个晚辈你来我往地开玩笑,互相打趣,而王光美看着眼前的其乐融融,眼中也是浓浓的温柔和煦。
王光美知道,自己是这两个家庭中唯一的长者,她更是两家人的纽带,于是在宴会结束时,便真诚地送出了祝福,希望两家的孩子们都能一切安好,这样自己才能够安心。
回望两家人的过去,似乎有着无数条看不见的纽带,以缘分之名将两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孩子们小的时候,是“毛伯伯”串联起来他们童年的美梦,而等这些孩子们长大后,便从两小无猜的玩伴成长为了革命道路上的挚友,一如上一辈之间的情谊。
这些孩子们也都做到了那句话“年轻人要有棱角”,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承担起了革命的重担,沉浸在建设国家的事业中,将前辈们绘下的美丽蓝图一一实践。
参考文献:
1. 换了人间今又是——刘源与毛泽东的后人们 李而亮 44_49<期刊>·《中华儿女》,2010年.21期
2.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聚会侧记 孔东梅 <期刊>··《协商论坛》,2005年.06期
3. 领袖后代 沧桑正道——访毛泽东嫡孙毛新宇 郑婷 37_39<期刊>·《绿色中国》,2009年.21期
4. 王光美:光彩传奇一生 美善永驻神州 孙莉娜 18_22<期刊>·《红广角》,2013年.05期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