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侄子想做啥官,侄子:我不要官,几年后他被老朱下令鞭死
公元1363年4月,大汉皇帝陈友谅趁朱元璋出击安丰之际,率兵直奔朱元璋大本营洪都,意图以此一举击溃整个朱元璋政权。
但是,令陈友谅没想到的是,自己的60万大军,面对着仅有4万守军的洪都城竟然久攻不下。
而这,便是中国历史最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洪都保卫战。
那位坚守了洪都城85天的传奇将领则是朱元璋的侄子,元末明初的“天下第五名将”——朱文正。
身为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曾想要赏赐他王爵,但被他果断拒绝,并说出了“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的名句。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这样一位“谦卑果敢,有勇有谋”的天下名将,后来竟然被朱亲叔叔元璋活活用鞭子抽死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的秋天,濠州钟离的一户贫穷农民家庭中诞生了一个孩子。按照出生顺序,这个孩子名为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正如朱重八这个名字一般,朱元璋有着很多的兄弟姐妹,其中便包括了三个亲哥哥: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与三哥朱重七。
朱家的情况十分特殊,朱元璋出生时,二哥、三哥都入赘到了别人家,大哥朱重四也已经结婚了,并且早早的生下了儿子朱文正。
朱元璋的整个童年时期,都是与自己的父母、大哥、大嫂、以及小自己5岁的小侄子朱文正一起度过。
朱元璋、朱文正在辈分上虽然是叔侄,但是从关系上来看,两人更像是朋友,有着深厚的亲情与友谊。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贫穷与战乱,朱元璋和父母和大哥相继去世,而大嫂不愿意与自己的小叔子一起生活,于是便带着朱文正回到了娘家。
这之后,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路攀升,成了红巾军元帅的郭子兴的女婿,三万大军的总管,并且已经占领了地理位置重要的滁州。
至正十三年,在朱元璋攻占滁州后,十分地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下令四处寻找家中的亲人。而朱文正和母亲在听说了此消息后,也决定去滁州投奔朱元璋,叔侄这才得以再见。
在朱元璋亲笔写著的《御制纪非录》中曾这样写道:
“侏而侄男至……分离数年,扰攘中一见,眷属复完,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
可见朱元璋对朱文正的喜爱之情。
而朱元璋之所以十分地喜爱自己的这个侄子,一方面是因为两人童年时友谊,另一方面则是,侄子的归来,刚好了解了朱元璋的另一桩心事:“朱家军”的构想。
朱元璋攻下滁州之后,他与郭子兴的矛盾也愈发的激烈。
彼时的朱元璋虽然看起来风光,但是他的一切荣华富贵,仰仗的不过是自己的老丈人郭子兴的功劳。
一旦自己哪天惹恼了郭子兴,他的一切都将灰飞烟灭,就连性命都难保。
这也让朱元璋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真正地在这乱世中活下去,他必须要组建自己的势力,一支独属于自己的朱家军。
而在投奔他的亲人中,朱文正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此,朱元璋下了大功夫的培养朱文正,亲自教授他兵法,武道、将他下放到部队里,从最基本的武夫开始历练。
朱文正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待,他十分明白自己叔叔的良苦用心,很努力地成长。
短短两年时间,朱文正便在军中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一跃成为军中仅次于朱元璋的“行中书省平章”,
这其中,或许有朱元璋的“帮助”,但是朱文正还是有些本事的。
据记载,在朱元璋对张士诚的重要战役常州战役中,朱元璋出动了几乎所有的精锐嫡系部队,并且派遣了如徐达、常遇春、汤和等著名的大将。
但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却是朱文正。
而在朱文正的指挥下,这场战役最终取得了大胜,可见朱文正的军事天赋之高。
除了军事天赋之外,朱文正的身上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如勇猛,谦卑等。
有一次,朱文正在战役中立了大功,朱元璋想要奖赏他,于是对他说“你想要当什么官。”
而面对着叔叔的奖赏,朱文正谦卑地表示:“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
朱元璋听到后很是欣慰,更加地喜爱这个侄儿。但是令两人都没想到的是,朱文正的谦卑竟然最终造成了个人的悲剧。
元朝至正21年,朱元璋为了更好地发挥朱文正的才能,特意将原先的枢密院改为了大都督府,任朱文正为大都督,主掌军事,可谓对他宠爱到了极点。
而朱文正也确实证明了朱元璋的眼光,在后来的洪都保卫战中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创造了中国历史战争历史上的奇迹。
此时,距离朱文正正式加入朱元璋集团不过刚刚过去了八年。在当时所有人的眼中,朱文正的未来必定是一片光明。
但朱文正却将一手好牌打成了稀巴烂。
公元1363年,洪都之战后,陈友谅的大势已去了七八。为了彻底消灭陈友谅集团,朱元璋决定在鄱阳湖水域围剿逃跑的陈友谅。
这场战争也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最终决战,此战役规模之大,惊叹世界,被世界史学家誉为整个中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水战。
这场战役以朱元璋获胜,陈友谅战死而结束,朱元璋彻底统一整个南方,自立为吴王。
而之所以朱元璋能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与朱文正死守洪都城有着莫大的关系。
甚至说,朱元璋能够彻底消灭陈友谅,统一整个江南,朱文正当记首功。并且,在鄱阳湖战役中,朱文正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但是,当朱元璋想起了之前给朱文正行赏时他的谦卑姿态,认为自己侄子是十分明理的人,即使不给他奖赏,他心中也不会在意。
另一方面,在朱元璋的眼里,自己的侄子以后会有更大的任务,不应该在意这些物质上的奖励。
于是,在针对“洪都保卫战”和“鄱阳湖战役”行赏时,朱元璋便没有给朱文正奖赏,而只给常遇春、廖永忠等人赏赐了田地、金银。
可是实际上,朱文正的谦卑,真的只不过是谦卑而已,而非不爱虚荣,他并没有像朱元璋心中所想的那么明事理。
古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朱元璋给所有人都没封赏,那么朱文正还可以接受,但朱元璋单单只是没给朱文正封赏。
这便令朱文中有些难以接受,更何况此时的他还仅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难免有些年轻气盛,没有城府。
于是,在封赏之事过后,朱文正便逐渐地走向了极端,犯下了很多罪行,令朱元璋十分的不悦。
根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至正二十七年,在朱元璋统一江南自封吴王之后,将都城迁往了应天,并命令朱文正镇守江西。
而在朱元璋远走应天之后,朱文正心中的不悦便彻底地宣泄了出来。
他变得“骄淫暴横”,常常夺取当地百姓的妻子、女儿,并且还用上了以龙凤为饰的床榻,这已经是十分不敬的行为了。
甚至,还经常地公开指责朱元璋,讲述他分赏不均的事,言外之意则是骂朱元璋偏心。
逐渐地,朱文正的诸多恶行闹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于是,江西按察使李饮冰便上朝廷上奏了朱文正的罪行,朱元璋在得知后十分愤怒,派遣特使责骂朱文正。
朱文正知道后则愈发的惊慌,觉得自己已经触怒了朱元璋,命不久矣,便向朱元璋的政敌张士诚投诚,想要叛逃。
结果还没等到行动,李饮冰便又将他有异心的事上报给了朱元璋。
这一次,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彻底暴怒,即刻动身前往洪都,将朱文正押回了都城应天,想要直接处死。
好在马皇后听说这件事,拼死给朱文正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朱文正还是被朱元璋从大都督被贬为了庶人,并且软禁起来。
此后,在明朝的正史中,朱文正便如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了踪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朱文正最终还是被朱元璋处死了。
而这段历史仅仅被记载到了朱元璋亲笔写著的《御制纪非录》。
《御制纪非录》成书于洪武二十年,是朱元璋为了警示子孙,告诫藩王之书。书中详细地记述了从古至今的很多真实的历史,也记载朱元璋处死朱文正的部分真相。
熟悉朱元璋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平生最恨两种人,一种是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另一种则是怀有不臣之心的臣子。
而朱文正的罪行,则恰好将朱元璋的两块逆鳞一起触碰了,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正如前文所说,朱文正此人极具军事天赋,仅仅二十多岁便完成了洪都保卫战这样的伟业,颇有一些功高盖主的意思。
更加重要的是,朱文正的能力与天赋并不是只属于朱元璋,朱文正的是一把双刃剑。
当朱文正为他所用时,这把剑就是最好的兵器,而当朱文正被其他人所用时,受伤的便是朱元璋自己。
正如那句话所说:“对于君主而言,臣子有没有造反之心并不是最严重的罪,他有没有造反的能力,才是最大的罪过。”
所以,对于朱元璋而言,即使软禁了朱文正,依旧不够安心,只有彻底地解决了这个后患,他才能彻底放心。
在《御制纪非录》中朱元璋说:
“朕恐为人所僭,特召而面审之。其应之辞,虽是神人亦所不容,其逆凶之谋愈推愈广,由是鞭而后故。”
由此可见,朱文正是被朱元璋活活用鞭抽死的。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心中还存在着一个疑惑,那就是朱文正之死到底是谁的错?
他在鄱阳湖战役和洪都保卫战中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为何朱元璋偏偏不给他封赏?
是朱元璋没一碗水端平,还是朱文正爱好名利?其实,从客观的角度上讲,两个人都没有错。
朱文正身为将领,是拿命在搏前程,另外,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征战上,难免有些城府较浅、爱慕虚荣。所以,朱元璋不按功行赏的行为,让他心中怨气很大。
而在朱元璋看来,朱文正的功劳是很大,但是,此时的朱文正已经是大都督了,在职位上已经几乎没有晋升空间了。
并且,在朱文正的晋升之路中,朱元璋已经给了他足够的奖赏,还让他两年时间从武夫升到了“行中书省平章”一职。
此时若是不给他奖赏,则能够更好地提升朱文正在军中的权威,让他更好地任职。
并且,朱元璋在杀了朱文正之后,还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封为了靖江王,世袭罔替人,一直到明朝灭亡。
所以,真要说有错,唯一错的,莫过于古代封建王朝中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
而朱文正的悲剧既是时代的偶然,也是封建王朝的必然。
毕竟,历史并不讲究对错。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如何从过去的历史中读出现世的智慧,才是关键。
参考资料:
夏玉润 大明王朝诞生前的祭品(上)——透视大都督朱文正之死.紫禁城.2010-05-15
夏玉润 大明王朝诞生前的祭品(下)——透视大都督朱文正之死.紫禁城.2010-06-15
苏 辰 朱元璋封建统一战争中的用兵之道中国冶金教育.2021年第4期
杨孝青 论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治国方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1期
陈昌云 连德兰
明前期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演变.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6期.2017 年 12 月
- 0000
- 0003
- 0003
- 0002
- 0004